讀康德哲學的困惑

2021-05-05 14:40:07 字數 3400 閱讀 5257

1樓:存在與時間

我認為你所說的「內部感官」既是:康德在先驗感性論中所說的先驗感官形式,即時、空,在先驗知性論中的先驗知性範疇。這是所有知識的**,而且只是屬於知識的,或者說是隻能夠在知識領域內有效用,康德的「二律背反」就是在運用知識的形式去認識那不屬於知識領域內的事物所導致的。

康德所指的時間就是人們的經驗得以可能的先驗形式,之後的海德格爾在《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中曾就康德的「時間」問題做過專門的論述與解讀以及發展,在康德這裡時間幾乎還只是停留在 形式 層面。亦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康德的哲學是一種「先驗的觀念論」與「經驗的實在論」的混合,李澤厚先生在《批判哲學的批判》中講到過這個。

2樓:郫縣支鵬

首先,我也是初讀康德,回答不會很專業。我認為康德所講的時間就是一種外在於我們的感官。時間的作用就是表明自己的存在。

因此我們能夠知道時間。這也意味著我們的所知被時間所限制,也就是說世界上的一切都在時間的長河裡流淌。就像對我們常人而言,世界是充滿色彩的,世界也同樣充滿時間。

在書中,康德有暗示,除了時間和空間以外,還有其他的純形式(應該是這個術語吧?記不清了),這些形式就如同時間一樣,標記著世界,但並不為人所有。

3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是外感官,視覺,嗅覺,觸覺,味覺,聽覺

除了這些感覺之外不是還有心靈形成的感受嗎,那是內感官。

時間是內感官的形式,空間是外感官的形式。外感官都要在空間中完成,內感官,因為內心無大小,只能在時間裡體會,所以內感官對飲時間,這是我的想法。說的不地道見諒

為什麼說漢語更適合寫哲學而不適合寫科學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漢語不夠精準,語法不夠嚴謹,而且構成要素太多。學習起來成本太高

我們應當怎樣理解王國維的自沉?這與其哲學思想有何關係?

5樓:匿名使用者

清華大學校園內的王國維紀念碑2023年6月2日上午,正當學術生涯處於巔峰之際,中國傑出的學術大師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人們在痛惜他「中道而廢」之時,競相揣度其自沉的原因。王國維的「自沉」一直是學術界的一大謎團。

70多年來,關於他的死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歸納起來,不外乎「殉情說」「逼債說」「驚懼說」「諫阻說」「文化信念說」「諸因素說」…… 王國維是一位具有鮮明個性的文化偉人。在他的個性與思想、生活與著作之間,我們看到存在著一種深刻的統一關係———他的著作就是他的精神自傳,印上了他的個性痕跡。

筆者以為,王國維的「自沉」與其深陷其中的「人生悖論」密不可分。 首先,表現為他對職業選擇的兩難處境。他說:

「餘之性質欲為哲學家則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為詩人,則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詩歌乎?哲學乎?

他日以何者終吾身,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間乎?」這種情感與理性的矛盾,使他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披露了他在選擇職業時無所適從的兩難心態。其次,表現為他精神世界中「可愛」與「不可信」、「可信」與「不可愛」的衝突。

他非常看重哲學,他曾說哲學的事業是「探宇宙人生之真理而定教育之理想者」,但又感嘆:「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煩悶。」這種矛盾正是他哲學研究導致的最大煩惱,也是他放棄哲學而轉向文學研究的主要原因。

再者,王國維對「人生悖論」不僅有切身的感受,而且對康德的二律背反學說也有深刻的理解,並用來分析中國哲學史上的善惡論者的言論。他列舉中國哲學史上的善惡論者的言論,認為他們都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性之為物,超乎吾人之知識外也。

」「故古今言性者之自相矛盾,必然之理也。」王國維的意思是說,性善性惡是不能討論的,討論人性的善惡必然導致「人性論悖論」。他指出:

「欲論人性者,非馳於空想之域,勢不得不從經驗上推論之。夫經驗上之所謂性,固非性之本然。苟執經驗上之性以為性,則必先有善惡二元論起焉。

」 其實,「人生悖論」是指王國維對自己人生矛盾的切身感受,也是指他對特定的人生所面臨的矛盾而進行的一種哲學式的反思論證。這種反思論證從特定的人生問題出發,經過似乎合乎理性的邏輯推導,不僅沒有消除他心中鬱積的困惑,反而把他推向「理性」與「情感」、「有限生命」與「無限慾望」的多重矛盾之中。或者說,他把自我作為認識主體拋入茫茫宇宙或生生不已的永恆之中,讓自我作靈魂拷問,甚至讓自我去面對人生矛盾和註定的人生悲劇。

那麼,王國維的「人生悖論」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第一,最值得關注的是他所信奉的「悲觀主義人生論」。王國維研究哲學始於康德,他早年深受康德、叔本華哲學的影響。

2023年,他開始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覺得難以理解。稍後,他讀叔本華的《世界是意志的表象》一書,而「大好之」。他說:

「叔氏之書,思精而筆銳。」後來,他還廣泛研讀了叔本華的其他哲學論著。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對他的人生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王國維對人生問題有其獨特的認識。例如《人間詞話》就是他生命底蘊的流露,是他對宇宙與人生、生命與死亡等問題深入思考的結晶。他認為,人間和地獄沒有分別,人生是一場悲劇,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永遠的愁煩和揪心。

他說:「人間事事不堪憑,但除卻無憑兩字。」「人生苦侷促,俯仰多悲悸。

」「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這便是他出自於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觀而對人生的解讀。王國維天生憂鬱悲觀,而這種悲觀主義哲學觀又加劇了其悲觀憂鬱的品性。

第二,他對人生問題的心理偏見或哲學偏見,離不開他對精神世界的認識建構和邏輯推理。就心理學來說,王國維的偏見除了受自己生活境遇、情緒狀況等多種身心狀態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認知主體的邏輯推理。其實,王國維對人生問題產生的心理偏見或哲學偏見,就是他邏輯推理的結果。

第三,王國維是一位情理兼具的哲學家,他長期糾纏於情感與理性的衝突而不能自拔。一方面,他是一位體質羸弱、性格憂鬱,而感情豐富、細膩、敏感的人。在傳統文化的長期薰陶下,他的情感傾向更加明顯。

另一方面,他接受了西方哲學中強調理性、注重邏輯分析的理性精神。這種情理兼具的稟賦不僅沒有使他在情感與理性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反而使他在解釋「性」、「理」、「命」等中國傳統哲學範疇的過程中顯得困惑不已。王國維的一生是困惑和痛苦的一生,也是尋求解脫的一生。

「自沉」是他的理性選擇,也是他解決自己「人生悖論」的結果。 總之,矛盾的時代塑造矛盾的人物。王國維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國社會處於激盪變革之際,是近代史上各種政治勢力、學術思潮、人生理念大沖突、大裂變、大融合的時代。

在新舊交替的動亂時代裡,人生問題更尖銳地凸現出來,迫使王國維不斷地追問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尋求心靈寄託之所在。而憂生憂世的「精神追求」猶如一條無形之鎖鏈,貫穿於、纏繞於王國維的人生始終。多病的人生遭逢多難的時代,「憂生」和「憂世」一齊擠壓著憂鬱的他,驅使著他不斷地追尋人生的真諦,消解人生的矛盾和困惑,為疲憊的心靈尋找片刻的安慰和寧靜。

王國維的「自沉」給我們深刻的啟迪:走出「人生悖論」,必須樹立正確的哲學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必須培育健全的邏輯理念,而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不斷實現人生的目標,更在於不斷提升人生的目標。

求一篇人生的困惑和堅守的**。3000字左右,大學思修作業。。今天要,急急急急急,謝謝各位了。

介紹一下康德的空間哲學,能講解一下康德哲學

1784年,在康德出版他的 純粹理性批判 三年 1781年,第一版 之後,在當時的 柏林月刊 雜誌第四卷第12期發表了應徵文章 答覆這個問題 什麼是啟蒙 運動 而在同卷第9期,該雜誌已經發表了一位猶太哲學家默西 門德爾鬆的同類文章 關於 什麼叫啟蒙 運動 按後來康德在發表自己文章時加的小注說,他如果...

康德主張的是什麼?主要思想康德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什麼

康德主張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主要思想 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通過範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範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範疇與經驗一樣,是...

想學習哲學,初學哲學看康德的作品如何

康德的太晦澀了,建議從黑格爾的 小邏輯 或者蘇菲的世界或者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再不行就看周國平的作品 沒有哲學基礎的人適合閱讀康德的著作嗎 我只能就個人觀點說 不適合。當時康德著作剛出版的時候,能看懂的人都是些天才,類似於叔本華 歌德 黑格爾等等,他們都基本上是不藉助於其餘的導論性質的書直接閱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