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文言文中的「者」為什麼可以翻譯成 的人的原因的地方,翻譯成的人的時候「怎麼區別

2021-04-09 00:42:48 字數 5651 閱讀 1756

1樓:匿名使用者

昔者彌子

瑕有寵於衛君:過去彌子瑕被衛君所寵愛。

「昔者」,從前、過去。

但這裡的「者」是助詞,放在時間後面,表......的時候。(可不譯)用在名詞後,相當於「......的人」 ,代詞。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③以君為長者——《唐雎不辱使命》

用在時間詞後面,表示「......的時候」,助詞。

例:①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明夷待訪錄》

②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還有好多用法:

2樓:匿名使用者

用在時間詞後面,表示「......的時候」

用在名詞後,相當於「......的人」

昔是時間詞,所以應該翻譯成...的時候。

譯文:從前彌子瑕被衛國君主寵愛。

文言文**翻譯

3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猖獗」、「遂」及「用」字的理解

關於「猖獗」、「遂」及「用」字的理解

吳禮明江西陳金海老師在《「猖蹶」是「失敗」的意思麼》(http://bbs.pep.

一文中說:

「《隆中對》裡有一個句子:『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 我感覺人教版9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和配套教參對該句中『猖蹶』的處理過於粗獷。

」他並引用了教科書第196頁註釋③:「〔遂用猖蹶,至於今日〕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用,因此。

猖蹶,這裡是失敗的意思。」 我想,猖獗取「失敗」意,各家字典義,沒有問題。

嶽春光老師引用陳瑞衡、邢昌魯著《中學文言字詞辨正》說:「猖」是「踢」的借字,「獗」是「蹶」的借字。《說文》:

「踢,跌也。」「蹶」有「倒」義。「猖獗」即「踢蹶」,義為跌倒,栽跟頭;引申為失敗。

又引張一建 潘明鋒編著《古今漢語同形詞辨析》說,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猖」是「倀」俗字,符定一《聯綿字典》釋「猖狂」時指出,猖,古止作昌,但本字當為倀。《說文解字》中沒有「猖」字只有「昌」字。《說文》:

「昌,……一曰僕也。」僕,顛仆的意思。蹶,倒下,跌倒的意思。

又引《辭源》(2023年修訂本)說,「猖獗」也作「猖蹷」、「猖蹶」。

其次,還有對於「遂」、「用」二字的理解。《康熙字典》引《正韻》說:遂,因也,兩事相因而及也。

以,而也。所以註釋基本沒有什麼問題。當然,對於這一句的理解,還需要結合具體的句法層次分析,如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

(原文:由是先生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日: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要說明的是,「至於今日」的情因中,有兩點,一是「不度德量力」,另一是「智術淺短」。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度德量力,那麼「我」便不會去「欲信大義於天下」的;而又因為「智術淺短」,導致了失敗,所以便弄成今日這個局面了。所以後面說「然志猶未已」云云。

4樓:west濟

劉備先發問:「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這段話字數不多,內容和層次卻很豐富。就說開頭一節,便不簡單。

這十二個字,表面上看是套話,其實不然。這話劉備必須說,也有意義。因為劉備是所謂「帝室之胄」,不能不先表明心憂天下的態度和心繫王室的立場。

有此「政治正確」的前提,自己要幹一番大事業的話,說起來就理直氣壯順理成章;自己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話,也才能夠得到同情。何況劉備對諸葛亮是寄於厚望的。他到隆中來,要找的不是處理具體問題的技術性人才,而是能夠為他制定政治路線和總體戰略的人,他當然要從天下大勢說起。

接下來的話也有作用,那就是說明情況,宣示決心,表達誠意,提出問題。劉備實言相告:我現在情況不好(遂用猖獗),也沒有辦法(智術淺短),但我人還在,心不死(志猶未已),那麼請問該怎麼辦(君謂計將安出)?

這些諸葛亮當然清楚。他理解劉備的心情,知道他的誠意,同時也清楚所謂「君謂計將安出」,不是要問我們皇上蒙塵了「計將安出」,而是他劉備至今一籌莫展 「計將安出」。於是,諸葛亮便為劉備分析形勢。

什麼形勢呢?就是「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這話的意思再清楚不過,就是說,現在最大的問題,還不是什麼「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而是大家都在搶地盤。

我們大漢已經進入一個不問皇帝死活、紛紛搶佔地盤的時代了。這個時候,說那些 「漢賊不兩立」的費話沒有意義,當務之急是給自己也弄他一塊。地盤是最實在的。

不管你是不是要「信大義於天下」,也不管你那個「光復漢室」是真是假,沒有根據地,都是扯淡!

那麼,身無分文,要啥沒啥的劉備,也能弄到地盤嗎?能。諸葛亮說: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意思同樣也很清楚,就是強弱有無是會轉化的。

強者可能變弱,弱者可以變強。當年,曹操和袁紹相比,就像將軍您現在和曹操,可謂「名微而眾寡」。既然曹操能夠戰勝袁紹,那麼,將軍您怎麼就不能戰勝曹操呢?

關鍵在於一要把握時機(天時),二要善於謀劃(人謀)啊!

於是諸葛亮就幫劉備謀劃。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我們不能打他的主意(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這個也只能聯合,不能圖謀(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可以下手的有兩個地方,一個荊州,一個益州。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廢置無定)。它的北面是漢水、沔水(北據漢沔),南面是廣東、廣西(利盡南海),東邊連著江蘇、浙江(東連吳會),西邊通到重慶、四川(西通巴蜀),這可真是「用武之國」。

這樣一個地方,如

果把它拿下,一盤棋也就活了。那麼,能不能拿下呢?能。因為它的主人守不住。這就簡直就是上天賜給將軍的(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就看將軍想要不想要了(將軍豈有意乎)。

這是明知故問,也是實話實說。這個時候的劉備,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隨便給他一塊地方都是好的,何況是荊州,哪有不要的道理?但諸葛亮必須這麼問。

因為荊州是劉表的地盤,而劉表和劉備同為劉氏宗親,哪有自家人搶自家人的道理?所以必須說清楚,這是 「天所以資將軍」,因為「其主不能守」;也必須問一句「將軍豈有意乎」,因為你不要還會有別人要。但答案,卻是不言而喻,所以並不需要明確回答。

我要15篇成語故事文言文帶翻譯的!!!

5樓:匿名使用者

1.狡兔三窟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翻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險,你只有一處安身之所,不能高枕無憂啊!

2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

翻譯:劉邦(對樊噲)說:「剛才出來沒有告辭,這怎麼辦呢?

」樊噲說:「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現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麼(還要)告辭呢?

」於是就走了。

3,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 「此間樂,不思蜀。」

翻譯:司馬文王同劉禪一起歡宴,司馬文王喊來樂工舞女,特地為劉禪演唱劉禪故國蜀地的樂音舞蹈,在旁的人們都為劉禪的忘國感到悲傷,只有劉禪一人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又另一天,司馬文王問劉禪:「你很思念蜀國嗎?

」劉禪說:「這裡好,這裡歡樂,我不思念蜀國。」

6樓:司馬郎我

這個應該不難吧,網上瀏覽器一搜要什麼有什麼,什麼型別都有,推薦你試試吧。

7樓:匿名使用者

一片烏雲吧檯養著住了,青蛙便發覺世界末日到來了。

夠短了吧?

8樓:宮帥王耘志

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

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

「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有些人安於現狀,樂而忘返。還形容有些人樂而忘本。

9樓:匿名使用者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五劍之所從墜周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終於行呢,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

文言文翻譯

10樓:勢曼華楚戌

大意翻譯:

高梁橋下的河水從西山深峽谷中流淌過來,經過此地流入河裡。一千匹白色的帶子一般,微風吹過水麵就像羅紋紙(一種紙張)。河堤築在水中,被兩條河夾著。

堤上有四行綠色的楊數,樹木古老枝葉繁盛,一棵大樹的樹蔭,可以鋪好幾張席子,從葉子縫隙中垂下的光線有一丈多長。

河岸北邊寺廟道院非常多,紅門大殿,綿延好幾十裡遠。對面遠處的樹木,高矮成林,中間幾處水田,西山好像人盤著螺旋狀的頭髮,聳立在樹林河水之間。

極樂寺離橋大約三里路,道路的風景也很好,馬在綠蔭下前行,就像給馬車做的車棚。佛殿前有幾株「剔牙鬆」,松樹軀幹碧綠嫩黃,斑駁疏落就像大魚的魚鱗,松樹大約有七八圍(一人環抱的長度叫做圍)粗。

空閒時節,我曾經和黃思立等先生一起來這裡遊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說:「這個地方就像錢塘、蘇堤」。

黃思立也認為是。我於是感慨西湖美景,我夢到很多次了,什麼時候能掛起進賢冠(掛進賢冠,意思是辭去官職,掛起官帽,讓給賢能的人),充當西湖六橋底下的遊客,了卻我一段山水情緣?

原文: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兩水夾堤,垂楊十餘里,流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鱗鬣皆見。

精藍棋置,丹樓珠塔,窈窕綠樹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設色以誤遊人。當春盛時,城中士女雲集,縉紳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遊。時柳梢新翠,山色微嵐,水與堤平,絲管夾岸。趺坐古根上,茗飲以不酒,浪紋樹影以為侑,魚鳥之飛沉,人物之往來以為戲具。

堤上游人,見三人枯坐樹下若痴禪者,皆相視以為笑,而餘等亦竊謂彼宴中人喧囂怒詬,山情水意,了不相屬,於樂何有也?少頃,遇同年黃昭質拜客出,呼而下,與之語,步至極樂寺,觀梅花而返。

譯文高梁橋在西直門外,是京城風景最優美的地方。兩條河夾著堤岸,垂楊柳蜿蜒了十餘里,水流又急又清,魚沉到了水底,魚鱗和魚鰭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羅棋佈,紅樓朱塔,在綠樹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的美麗。

而從西山為遊人所設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緻早晚都不一樣,彷彿是故意用來娛樂遊人的一樣。當春意正濃時,城裡的達官貴人,只要不是特別的沒空都會來這裡遊覽一番。

三月一號那一天,帶著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遊覽。當時的楊柳剛剛抽芽,山色霧靄冥濛,水與河堤齊平,兩岸**聲不斷。盤腿坐在古樹根上,把茶當作酒來品飲,綠樹浪影好似勸人暢飲的**和錦帛一般,清清的水讓我產生錯覺,彷彿魚在天上飛,鳥在水裡遊一般,人來人往,也好似這景緻的一部分。

河堤上的遊人看到我們三個人呆坐在古樹上,像傻和尚一樣,紛紛相視而笑。而我們是在笑他們在這裡設下宴席,喧囂怒詬,和這美景絲毫不相襯,也不知樂從何來。過了一會兒,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黃煒,叫他下來,與他交談了一會兒,步行到極樂寺觀賞了梅花,接著就回家了。

請問文言文中的「於是」應該怎麼翻譯

1 可不變,保留 於是 如 於是惠子恐。惠子相樑 2 在這時。如 於是鴟得腐鼠。惠子相樑 3 在這事上。如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捕蛇者說 一般情況下,於 是介詞,是 是代詞,可結合具體語境解釋。因為這樣 這個原因 文言文中於是的翻譯 於是 y sh 1.如此。例 陸游 老學庵筆記 卷三 每發一書...

「於是」的文言文翻譯是什麼,文言文中於是的翻譯

文言中的 於是 從結構上看,是介詞 它可以表示時間,可譯作 在這時 它可以表示處版所,可譯作 在這裡權 它還可以表示條件 原因等.有時,也可以用現代漢語的連詞 於是 來譯,但實際上乃是介賓片語的虛化,內裡仍有表時間 處所 條件 原因之意.文言文中於是的翻譯 於是 y sh 1.如此。例 陸游 老學庵...

文言文中的虛詞是什麼,文言文中的18個虛詞是什麼?

18個常見文言虛詞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為 焉 以 因 於 與 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96337也 則 者 之。其中部分虛詞的用法如下 而1 連詞 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 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勸學 2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