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起源是什麼,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內容

2021-03-10 20:35:58 字數 5202 閱讀 6527

1樓:匿名使用者

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73131,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們現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講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長久影響中國社會的倫理思想體系聯絡起來,那怎麼能讓它有個根基呢?

「尊重他人」(「愛他人」)這樣的道德觀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學」相聯絡的.如果我們拋棄了孔子的「仁學」理論,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於人」,提倡什麼「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那麼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嗎?你能真正地愛護別人嗎?

所以任何對人們的社會規範的具體要求它都必須有—套倫理學理論作支撐,而這套倫理學理論又是內傳統積累而成的. 這裡不能全面的討淪儒家的倫理問題,它無疑有許多方面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內容「愛人」思想無論如何是我們今天仍應繼承和發揮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釋為「愛人」,是基於「親親」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話說:

「仁音,人也,親親為大.」 《論語.學而》: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愛人」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為仁」不是僅止在「親親」上,而必須「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

「克已復禮曰仁,—日克已復禮,大下歸仁.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認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常有誤.

(我自已過去的解釋也不正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列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謂「克己復禮」是說,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內在品質,「克己」是要靠人對自身內在品質(即「愛人」的品德)的自覺:「禮」是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規範,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規範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仁」和「禮」的關係,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乎哉!

」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認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有了「求仁」的內在自覺性,「我欲仁,斯仁至矣」,並實踐於日用倫常之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極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倫理體系中的終極理念,「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極高明」是分不開的.

哪怕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倫理觀念的「認同」,也是和某種倫理體系的終極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絡的.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係,還沒有來得及去充分討論「仁」與「天」(天道)的關係,那麼孟子在後一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 人心本仁,與「天心」本是相通的.對此朱烹說得更明白,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己矣.

」 此則從「天心」本「仁」,而說「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與「天心」實是相貫通的,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實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學之上,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儒家這一「天人合一」思想無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義,而貢獻於人類社會.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來是儒家創始人

自,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3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是先秦復諸子百家學說之制一。bai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du儒學,由孔子創zhi立,最初dao指的是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4樓:匿名使用者

我聽過儒學會副,會。長李冠,論關於儒學的講座,老師認為儒家思想起源於古代禮官。最早的儒家是由那些以前在皇宮中負責禮儀的專家們組成。儒學思想是以「禮」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內容

5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的起源和產生背景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相傳孔子號儒童菩薩。或曰:「吾夫子萬代斯文之祖,而童之。

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師,何怪乎儒之闢佛也!

又僧號比丘。丘,夫子諱也。比者,並也。

僧,佛**,而與夫子並。彼且**吾師,何怪乎儒之闢佛也!」是不然。

童者,純一無偽之稱也。文殊為七佛師,而曰文殊師利童子;善財一生得無上菩提,而曰善財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賢聖,有「童真住」,皆嘆德之極,非幼小之謂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若夫比丘者,梵語也。梵語比丘,此雲乞士,亦云破惡,亦云怖魔。比非比並之謂,丘非丘陵之謂,蓋僅取音不取字也。

例如梵語南無,此雲歸命,南不取南北之南,無不取有無之無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國,必演揚佛法以度眾生;使釋迦而現魯邦,必闡明儒道以教萬世。

蓋易地則皆然。大聖人所作為,凡情固不識也。為儒者不可毀佛,為佛者獨可毀儒乎哉?

(蓮池大師,未出家時被公認為 儒家泰斗)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由於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衝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

未來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模式,就成了舉世關注的大問題,並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百家爭鳴式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的思想交鋒,儒、法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

他們旗鼓相當,針鋒相對,應者雲集,皆為顯學。另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等等學派,可謂學派林立.

儒家創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俄語:

конфуций.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五行造身,兩儀成性。其餘聖人得金氣多者則剛明果斷,得木氣多者則樸素質直,得火氣多者則發揚奮迅,得水氣多者則明徹圓融,得土氣多者則鎮靜渾厚,得陽氣多者則光明軒豁,得陰氣多者則沉默精細。氣質既有所限,雖造其極,終是一偏底聖人。

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節目耳。

孔顏窮居,不害其為仁覆天下,何則?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嘗一日忘也。……

孔子年輕時做過魯國**,治國極好,**紛紛逃往它國,它國領袖也變得很敬畏魯國.

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多達三千人,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 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後攜**周遊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

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樑傳》、《爾雅》,共十二經;

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

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

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

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儒家思想的本質是什麼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本質是 愚民 一,因仁而弱。不敢自強。儒家過分講究仁,仁者愛人,這是沒錯,可是儒家把人類的這一個特點發展到極端,不論是朋友,或是仇人,或是敵人,都愛之,以仁待之。結果這一類社會行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社會回報,以仁待人,卻被世俗認為是儒弱。壞人沒有被同化,同化的卻是一幫老實的書生。雖然我們不能...

簡述儒家思想的內涵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仁仁 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 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 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 德冶 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

儒家思想是怎樣興起的

1 是從漢武帝時的董仲舒提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開始的。2 當時的背景 到漢武帝時期,東漢經過了文帝,景帝的 文景之治 國家出現了空前的經濟繁榮,這使武帝得以騰出手來整治國家的積弊。於是,他廣招人才已尋求最佳的治國方略。董仲舒就是在這時候得以進入武帝視野的。漢代以前的始皇時期,用了 法家 來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