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本質是什麼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2021-03-06 18:50:10 字數 4944 閱讀 6910

1樓:苦味精味苦

儒家思想的本質是:愚民

一,因仁而弱。不敢自強。

儒家過分講究仁,仁者愛人,這是沒錯,可是儒家把人類的這一個特點發展到極端,不論是朋友,或是仇人,或是敵人,都愛之,以仁待之。結果這一類社會行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社會回報,以仁待人,卻被世俗認為是儒弱。壞人沒有被同化,同化的卻是一幫老實的書生。

雖然我們不能單單從功利主義去看待這一問題,但是作為社會的一種行為,是不可能迴避這一個問題的。

還有儒家主張中庸。這一個中庸,一旦成為人的思想,約束了人們的行為,變得不敢自強。於是「人怕出名豬怕壯」的名言就出來了。

儒家的仁義,在倡道人的品性行為的時候,或許是很有用的,如果用擴大到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切準則,那註定失敗的。人類的本根劣性,決定了儒家的結局。

二,因義而怯。不敢為利。

儒家的義,同樣也是過分強調。什麼事情要做,是不是義字當先,都考慮什麼報應,而不是利害關係。強調了功名,放棄了權利。

從商人的地位,可以大體看出。從《三國演義》歌頌關羽的華容道也可看出一二。歷代的儒家觀點中,某一些偏激的一面。

三,因禮而守。不敢創新。

儒家重禮,幾千年來造就了一個禮儀之邦,這些禮,被社會的蠻人,強權者,認為是一種儒弱表現,是羊的表現。也由於禮在極端重視,在幾千年來薰陶的中國人,給人一種,中庸,儒弱。直到今天,還是使無數的外國華僑華人蒙受恥辱,實在有**之遺民之感覺。

不管是直接或間接,這正是造成悲劇的重要原因之一。

儒家的禮,使得中國人都普通有一種中庸的感覺,這一種中庸精神卻阻礙著五千年中國的發展,中國古代科技的沒落無不與這一種精神相關。

四,因智而傲。不敢包容。

儒家的智,我也認為如是。幾乎每一個大儒都是博古通今的大學者。從孔子到朱煮。

可是他們卻不敢包容,都是充滿傲氣,或者迂腐。雖說海納百川,有容為大。可是儒家的納,是納儒家各派。

並沒有納真正的百家家說。從先秦時代,我們就可以得知儒家反法,儒家**從不入秦。等到秦始皇一統中國,卻沒膽量承認秦朝的優點,而是千方百計指責秦朝的弱點,失著。

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百家在歷史這一大舞臺中消滅,或被儒道所吸收。

儒家的獨尊,也是中國文化的災難。我們不能因為程朱理學對儒家的整理的真正確立有功,而否認了程朱理學對中國文化的損害。同樣。我們不能因為儒家的優點,而否認了儒家弱點的存在。

儒家思想是一種***策。使得萬民沉於書本,流於形式。即使最初的儒家本意不是這樣,但後來的儒家傳承者以及統治者的意志,使得儒家給社會的實際貢獻卻是如此。

儒家對後世的負作用。例如,現今的中國人法律意識淡薄,無不與儒家的禮治思想有關。從孔子時代開始,再到獨尊儒術,再到程朱理學,無不對法家加以另眼,並沒有正視法家的法治精神。

儒家的法律,效力太低,只是作為儒家禮治的負助。到了後來卻衍生出「法律不外乎人情」這樣的名言。

2樓:王楠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

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

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

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3樓:月似當時

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三千,賢**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周遊列國14年。

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言論,由學生記錄下來,並彙集編纂,後來就成了《論語》。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其理論的核心和精髓的東西,可用兩個字來概括一個是「恕」字。恕,就是要寬恕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說開來,「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能做到寬恕,談何容易?

如能做到這點,人與人之間的種種矛盾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們將在平等、平和、友好的環境中生活了。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是「仁」字。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什麼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慈、寬厚,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人生不如意十有**,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下崗、失業,疾病、婚變,朋友背叛,親人離去等等這些事情,它對你是大事還是小事,由各人權衡,沒有客觀標準。

4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盪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盪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執行軌道之後,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為宜。

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

5樓:萊克攸

儒家思想的本質是 ,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或稱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6樓:郭雯琳琳

「仁」:仁者愛人;

「禮」:克己復禮——周禮;

中庸思想:過猶不及,和而不同。。

7樓:匿名使用者

在周禮的框架下維穩!每個人都在自己所屬的階層規規矩矩的活動[有點像印度],所以儒家也稱禮教。

8樓:匿名使用者

注意不要把先儒和後儒、學術儒和政治儒的東西搞到一起。有些人就是喜歡顛倒黑白,有些人卻又是不分黑白

9樓:就愛邁克輪

你們要聽話。。。。。。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20

10樓:杜卡迪等等

儒家思想核心,就個體而言,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五行」思想;就社會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愛、厚生,公平(涵蓋「中」)、正義(涵蓋「正」),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等,它是我們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石。

「仁」,大家耳熟能詳,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在《論語》中 「仁」字出現次數高達109次,是出現頻次最高的一個字,孔子把「仁」作為人的最高道德標準,是人的一種向善本性,他提倡要有「愛人」之心,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要寬容待人,要互敬互愛,孟子將這種思想總結為「仁者愛人」。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文化,深深根植於廣大中國人的骨髓。「仁」,簡言之,就是要要用熱忱的心由近及遠地去愛所有的人、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11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的主要核心一般認為是「仁」,字分人和二組成。意味著仁作為儒家的核心學說探索的的是人類與自然的根本關係與本原道統。

一個人字代表作為人類的地位是和自然統一和諧的,而「二」有平衡的兩橫組成,代表,天與地組成的自然世界。

在我國傳統哲學與人文體系中,追求的是人與天與地三者和諧統一相互依存的關係,由此儒家提出的「仁」就是儒家學說根本立足與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發展的一種本原學說表述。而後世者將『仁』侷限與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多有誤讀。

而儒家在仁的基礎上,提倡在,解釋人類與自然的辨證關係上是與道家有繼承和發揚的關係,儒家先師對於道家宗師老子也是崇敬有加。在述而孔子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老彭。其中的老就是指老子。

後代道家不孝子孫往往咒罵儒家,實行思想上的禁錮這是沒有道理的。

而儒家在解釋「仁」作為人類與自然的根本本質統一問題上,尋求協調人類與自然的根本方法,確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而因為此語出自有子的解釋,而被封建神權世襲的制度解釋,所以作為孝弟的本來面目,使儒家的本被單向修改。

而儒家先十先師孔子的本,以及道統本身解釋的是有天地與人形成的規律法則才是人類根據時代發展去實踐的道統思想被解釋成忠君思想。而先師孔子所言:「雍也可使南面」可以看出儒家尊崇的不是世襲的君主,而是德才兼備能夠實踐人與自然所產生的規律法則的人。

並且先師對於不拘泥你教條理論根據時代發展自己的學說也多有原則性論述。

12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不是孔子思想,因為隨社會發展,儒家偏離了孔子思想。:孔孑思想核心是仁,仁者愛人。從以下幾點說,第一,仁在孔子前的夏商周,稱為德,查尚書可知,這德來自於天,稱天德,地上君王學習並順從,稱為有德之人,就符合上天的旨意,故能得福。

所以這個德就是天一合一。孔子述而不作,稱為仁。第二,衡量亊物標準唯有仁,仁成為衡量人的唯一標準。

禮義智信勇等,被仁決定,服從於仁。第三,仁覆所有世人,上自君王,下至黎民,唯仁而立。

儒家思想的起源是什麼,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內容

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 禮 仁 的主張是 仁者愛人 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73131,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 愛人 還要遵循 忠恕 之道,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的要求.禮 的主張是 克...

簡述儒家思想的內涵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仁仁 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 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 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 德冶 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

儒家思想是怎樣興起的

1 是從漢武帝時的董仲舒提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開始的。2 當時的背景 到漢武帝時期,東漢經過了文帝,景帝的 文景之治 國家出現了空前的經濟繁榮,這使武帝得以騰出手來整治國家的積弊。於是,他廣招人才已尋求最佳的治國方略。董仲舒就是在這時候得以進入武帝視野的。漢代以前的始皇時期,用了 法家 來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