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反對鑄刑鼎,孔子為什麼反對鑄刑鼎,他的意圖是什麼

2021-03-03 23:43:27 字數 2488 閱讀 3284

1樓:青春的壯舉

是否「鑄刑書」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2636434、「鑄刑鼎」,表面上看,是一個單純的法律問題,深層卻體現了早期法家與早期儒家關於法律、關於國家治理的不同立 m保謖飧鑫侍獾謀澈螅導噬鮮竅質抵饕逵肜硐脛饕宓畝災牛治家倫理與思想家倫理的分野 □喻中在中國法律演進史的初期,曾發生過一場著名的且至今仍不乏現實意義的「大討論」:是否需要把法律公之於眾。率先提倡法律公開,並把這個理念付諸實踐的著名人物是鄭國的子產;23年之後,晉國的趙鞅等人又有同樣的舉動。

明確反對子產觀點的是晉國的叔向;當晉國人自己準備「鑄刑鼎」的時候,孔子則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子產、趙鞅要把刑法鑄在銅鼎上,讓公眾知曉,叔向、孔子則明確反對「鑄刑鼎」,這就是爭論雙方的基本觀點。在2023年後的今天,我們都知道,法律公開是一個基本的法治原則。

為什麼在中國法律史的源頭,一個小國的政治實踐者(子產)就提出瞭如此「先進」的法治理念?為什麼澤被後世數千年的大思想家(孔子)反而要拒斥這種「先進」的法律措施?有一些教科書把孔子反對「鑄刑鼎」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思想落後、保守,代表了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這顯然不足以說明問題的癥結,既低估了孔子的人格,也無助於同情地、語境化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傾向。

按照《左傳》的記載,子產是那個時代傑出而理智的政治家,在鄭國的政治舞臺上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說,即使在個人生活中,子產也足以為人楷模。譬如,他遵循各種禮儀,過著具有德性的日常生活,因而獲得了孔子的高度讚賞。

但是,作為政治人物,子產心中還有一個致命的隱憂,那就是鄭國的生存危機。在相互傾扎的列國環境裡,鄭國雖然歷史悠久,文化古老,卻地域狹小,實力不足,始終處於強大的鄰邦楚國與秦國的威脅之下,危如累卵。身為鄭國政界的中流砥柱,子產的第一要務,就是要保障鄭國的生存權。

然而,當時的鄭國與其他國家一樣,都處於禮崩樂壞的大潮中:上層的肉食者們相互**,離心離德,衝突不斷;下層民眾也就像一群無頭蒼蠅,漫無目標,一片混亂。在這樣的國內形勢下,鄭國的國力日漸衰敗,社會生產力急劇下降。

為了扭轉這種趨勢,子產出臺了多項政治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鑄刑書」:把法律刻在銅鼎上,讓法律向所有人公開。根本的目標就在於以統一的法律來重建基本的社會生活秩序,實現由亂而治的轉向。

獲悉子產推行的這項改革措施之後,晉國政治家叔向很快就派人送來一封信,他在信中指責子產並認為:古代的聖王不制定刑事法典,主要是害怕民眾滋生訟爭之心;民眾若有訟爭之心,必然拋棄傳統的禮義,紛紛引徵刑法文字;為了毫末之利,必將爭執不休。這恐怕不是國家長久之徵兆。

面對叔向的批評,子產在回信中寫道:「僑不才,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這就是說,我的才能很有限,不能為子孫後代考慮,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拯救當下的危局。

沒想到在23年之後,晉國的趙鞅等人又要「鑄刑鼎」,這就引起了孔子的**。雖然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孔子對子產的批評,但在《左傳》的「昭公六年」與「昭公二十九年」中,分別記載了叔向對鄭國子產「鑄刑書」的批評以及孔子對晉國趙鞅等人籌劃「鑄刑鼎」的批評。把這兩個相去不遠的歷史事件結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關於是否「鑄刑鼎」的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

子產、趙鞅主張制定並公佈法律,叔向、孔子反對制定並公佈法律。為什麼孔子反對制定並公佈法律?美國漢學家史華茲在他的代表作《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中提供了一個頗有新意的分析:

按照孔子的邏輯,法典提供的行為模式可以支配民眾的行為,而作為倫理先鋒隊的貴族,也可以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支配民眾的行為;如果將法律公之於眾,以之強化法律對於民眾的支配地位,就必然會削弱貴族對於民眾的支配地位。如此,貴族相對於民眾的引領地位、楷模作用、先鋒隊的功能,又將從何談起呢?竊以為,這樣的觀點不能解釋成為孔子的私心:

希望維護貴族階級的私利。更公允的解釋應當是:孔子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堅信自己的「職業倫理」的必然結果。

仿照韋伯所謂的「以政治為業」、「以學術為業」的著名論斷,我們也可以說,孔子在恪守「以倫理為業」,這才是孔子的命根子。孔子對於貴族的倫理先鋒隊的信心,強調「倫理先鋒隊」對民眾的領導,類似於真正的政治家對於政治的信心,真正的學者對於學術的信心,真正的宗教信徒對於宗教教義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說,孔子的角色,類似於一個佈道的宗教領袖。

與之對立的子產身處廟堂之高,耳聞目睹的盡是禮崩樂壞的現實,對於當時的「貴族先鋒隊」早已失去了信心;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另闢蹊徑,把建立政治秩序的希望寄託在超越於貴族與民眾之上的法律。這就是雙方各自的長處與侷限。是否「鑄刑書」、「鑄刑鼎」,表面上看,是一個單純的法律問題,深層卻體現了早期法家與早期儒家關於法律、關於國家治理的不同立 m保謖飧鑫侍獾謀澈螅導噬鮮竅質抵饕逵肜硐脛饕宓畝災牛治家倫理與思想家倫理的分野。

孔子為什麼反對「鑄刑鼎」「,他的意圖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目的還來

是要維護他所源

推崇的統治秩序,達到「刑不bai可知,則威不du可測」的效果zhi,以保證正常的dao社會秩序。

在孔子看來,統治秩序是需要通過倫理道德來維繫的,古代先賢不制定規章制度,而是以身作則,引導民眾;而子產「鑄刑書」、趙鞅「鑄刑鼎」,會使民眾有訟爭之心,民眾會因為蠅頭小利而訟爭不止,喪失原有的倫理道德,造成社會風氣的敗壞,導致統治秩序的混亂。

所以,孔子為了維護自己堅持的理念,而反對「鑄刑鼎」。

孔子為什麼要使子路取水試之,孔子為什麼要使子路取水試之這樣做有必要嗎

孔子讓子路 取水試之 是在對包括子路在內的眾 進行教育 滿則覆,虛則敧回,中則正 的道理答.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是有必要的,這個故事反應了孔子務實且注重實踐得來的知識,不輕信傳言的精神,做學問是需要這種嚴謹的精神的.人要謙虛.不要自以為來 是。有必要。源因為孔子雖然聽說過,但並沒有親眼見過,驗證一下才能...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素王」,為什麼孔子被稱為素王?

因為孔子一直以周公精神存備於身而自許,可現實又是禮崩樂壞諸侯相伐的年代,說話具有領導能力。這是他的一種書寫,當時他生活的環境不同,寫作方式不一樣。因為孔子宣傳自己的主張 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戰爭。孔子是百家的創始人,有著傳統思想觀念。我認為主要是孔子一直以周公精神存備於身而自許。因為孔子的春秋大...

孔子為什麼要罵「始作俑者」,孔子為什麼罵始作俑者

這是孔子罵的?好象是孟子的所為吧!因為他們認為這個 始作俑者 偽,是所謂 禮崩樂壞 之始,離經叛道 之人。不是 始作俑者,無子嗣乎?罵人的,罵得很難聽 原文見 孟子 梁惠王上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人殉和人牲是商及以前的祭祀習俗,以後慢慢改變。用俑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