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的文章從教科書裡消失了

2021-03-07 15:11:14 字數 3987 閱讀 8554

1樓:風景

近來,由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版語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魯迅的文章,引來一片爭議,贊者有之,阻者有之。而筆者認為,在近年來對魯迅話題經歷了沉默、迴避、冷淡的過程後,現在讓其滾蛋,已經是時候了。

魯迅之所以滾蛋,是因為那些曾經被其攻擊、痛斥、譏諷、憐憫的人物又一次復活了,魯迅的存在,讓他們感到恐懼、驚慌、卑怯,甚至無地自容。

魯迅的文章之所以教科書裡消失,是因為當今的社會不需要「投槍和匕首」,而需要讚歌、脂粉、麻藥。正如陳丹青先生講的「假如魯迅精神指的是懷疑、批評和抗爭,那麼,這種精神不但絲毫沒有被繼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剷除了。我不主張繼承這種精神,因為誰也繼承不了、繼承不起,除非你有兩條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魯迅同時代的人。

最穩妥的辦法是取魯迅精神的反面:沉默、歸順、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圓玉潤」。

2樓:bhgg的故事

成天不見不見,魯迅照樣是文章選入課本最多的作家,初中魯迅文章六篇(而且還是第一篇就有)居第一,朝花夕拾還是必讀,課內外教材涉及到的更是數不勝數,那些說《孔乙己》《藥》不見的,他們還在初三和高中課本里靜靜躺著呢

3樓:長安城門雨霏霏

你聽誰說的,小學是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少年閏土為代表;初一是阿長與山海經為代表;初二是藤野先生為代表;初三故鄉為代表。高中的就更多了。

4樓:匿名使用者

為何魯迅的文章逐漸從課本中消失這三個原因,讓老師都贊同不已

為什麼魯迅的文章要從教科書中剔除?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魯迅筆下的人物都復活了

6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的許多文章是很好的,這不牽涉到媚俗和從眾,也與政治無關,讀幾篇,其快意和解氣;凌厲與恰到好處,都令人驚喜接著驚喜;讚許連著讚許。但是,文字的好壞與是否進教科書沒有必然聯絡,因為教課書的容量太有限了,好文字太多了。而且編輯教科書的,就那麼些固定的人,他們有編輯教科書的權力,是因為在那個位置上。

他們有那個資格,或哪些文字改進教科書,從來沒有經過學生的推舉。 魯迅文字退出教科書,起碼在以下幾個方面有理由。 選出的文字多年不變,而且時代意義不強。

比如,《一件小事》那樣的作品所體現的思想,已經氾濫到小學生造假作文裡最常用的程度了。踩了別人腳要說對不起;撞傷別人要送醫院,跟魯迅那篇文章的意思是一樣的,花幾個課時去學習,是不折不扣的浪費課時。還有如拿來主義,改革開放學西方都三十多年了,那道理還用講嗎?

這樣的文字讓位給其他,沒什麼不好。 魯迅的文字揭露了中國許多問題,但解讀不出解決辦法,另選文字也罷。 阿q之所以被高度肯定其代表性,是因為歷經近百年這樣的農民依然存在,說一套做一套的假洋鬼子依然不允許他們革命,他們依然會莫名其妙地「被死亡」。

孔乙己一樣的破落知識分子不僅沒有消失,就在文化中心北京的地下室裡掙扎;還有閏土,誰的兒時夥伴不是一樣?社會現象被第一次準確描述時是令人驚奇和讚譽的,歷經彌久,便需要新的破解,僅僅停留在陳舊的揭露上,意義就不大了。 語文書不是政治書,而魯迅及其被選進教科書的文字幾乎都是中國的政治符號。

魯迅文章是不是該從教科書裡出去的問題之所以引起特別關注,主要原因在於人們的思維脫離不了教科書的政治定位,一下子就想到了這位偉大旗手的樹立者和樹立原因,以及教科書濃厚的欽定意義。其實,只要稍一設想便知道,魯迅那幾篇教科書中的文字,連同中國的語文教科書,對學生在文學方面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僅靠教科書上的內容,這學生就差不多是半文盲了。當高爾基、小林多喜

二、蕭伯納等在世界文學史上連三流都數不上的作家被我們的教科書奉為上賓時,魯迅最上乘的文章是否能進入中國教科書,就成了頗有疑問的問題。不比其他,就說魯迅的時代人,陳獨秀的《敬告青年》、胡適的《略談人生觀》、《非自由主義的新生活》、《容忍與自由》、《易普生主義》等等,哪篇不比當今課文中所選魯迅的文章對青年人更有意義?可因為作者們的政治立場過不了關,於是便被抹掉了。

魯迅的文字如果依然要入選,應當重新取捨,即踢出去再請進來。如果不選,也沒什麼;多選少選抑或不選,僅僅體現的是教科書編輯的看法而已,跟文章的好壞無關.

7樓:凱蒂名門

當然是妨礙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8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的文章主要是批判當時時代黑暗等等,學生不易理解 。

魯迅的文章從教科書裡消失了,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是中學校園中的普遍現象。

魯迅的文章生澀難懂,不好學,這幾乎成了中學師生的共識。

因此,人教版新版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明顯減少,只有《拿來主義》《祝福》和《紀念劉和珍君》三篇。

我想就是是因為魯迅文章的難學性,特殊性致使其文章減少的。

希望能解決您的疑問。

魯迅的作品為什麼退出課本?

10樓:阿喀喀就

原因有幾個方面:

一、有人認為魯迅的作品太過深奧、不適合初中甚至高中生學習。有些學校的老師就反映「魯迅的部分作品很難讀懂,文字較晦澀」。比如「刪除魯迅的一些作品,我認為是正常的編輯思路。

」人教版教材刪除魯迅的《風箏》後,贊同這一調整的作家趙瑜認為,初中的孩子,大部分還停留在語言的基礎訓練以及修辭訓練上,接觸的內容不宜過於深刻,重在接地氣,有常識,且有趣味。「魯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歲以後寫的,內容不適合初中生閱讀」。

二、遭到了一些其他作家的排擠。魯迅的作品長期以來佔據教材的大量篇幅,使其他作家的一些作品難以呈現在課本中。魯迅的作品退出,給其他一些作家的作品進入課本提供了機會。

三、甚至有人認為魯迅的作品反映的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風貌和精神,已經不適應今天的時代要求。網路上曾一度流傳「少不讀魯迅,老不讀」這樣的說法。

四、魯迅作品與當前文學創作潮流不相符。當前文學的商業性、娛樂性和大眾性,導致文學已不再具備單一的審美、教化和啟蒙的功能,人們對文學多抱的是一種「玩」的心態,文學創作與其它網路遊戲活動沒有了本質的區別,方塊字的寫作也就是一種發洩私憤、記錄心志的工具,文學家也不再是什麼高人一等、令人仰慕的文化精英。「新概念」、「下半身」、等充斥文學寫作,青少年們對超女、快男的興趣遠比魯迅要大得多。

同時,青少年們閱讀的物件也與魯迅作品的嚴肅、尖銳格格不入。當今文學的創作已從以往的表現歷史現實退回到了書寫內心、展示自我、**人性。活躍在當前文壇的大作品,也多是探索人性、描寫自我的作品,與魯迅作品的歷史味、時代味、政治味,表現主題的深刻相去甚遠。

但是無論理由如何,這些其實都不應該成為魯迅作品全面退出中學課本的理由。「對中國一代又一代改革者和知識分子來說,魯迅對國家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文學領域,他的作品鼓勵人們對社會進行反省。即便現在閱讀魯迅的作品,你還能受到強烈的啟發。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魯迅研究者錢理群曾如此說道,「中小學教育教不教魯迅,本質的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還需不需要魯迅這樣的知識分子?」這也是值得大家共同反思的地方!

11樓:劍0聖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魯迅研究者錢理群曾如此說道,「中小學教育教不教魯迅,本質的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還需不需要魯迅這樣的知識分子?」這也是值得大家共同反思的地方!

12樓:__周先生丶

因為他們怕刀子刺進他們的骨頭裡

13樓:通古斯野皮豬

小時候不太明白,長大懂事之後接觸社會後才慢慢明白魯迅先生的文章。

14樓:匿名使用者

有沒有退出,還不清楚。

但魯迅只不過是被過度拔高的「工具人」而已。

現代魯迅已經多得氾濫,然而真正能改造世界的還是一步一腳印的「實幹者」

把魯迅文章撤出教科書的後邊都隱藏著什麼?

15樓:夢幻之龍

先生文章,百看不厭,千古名篇,萬世流傳。真正讀懂魯迅文章的人是對社會了解深刻透徹的人而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16樓:匿名使用者

這要從日本勸中國把魯迅放入教科書說起了

17樓:匿名使用者

細腳伶仃的圓規,猹,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茴香豆,覆盆子,別的真的沒什麼印象了。

為什麼說魯迅文章很難讀懂,為什麼說魯迅文章很難讀懂?

因為魯迅的文章時代感很強,幾乎每句話都有它的特殊含義,需要結合寫作背景來理解文章的含義。猹是一種動物,一般出沒在西瓜地裡,食西瓜。是一種魯迅故鄉的小動物,是地名,具體是設麼,我也不知道 1.從魯迅生活的年代入手多去了解當時社會的黑暗。2.一種猶如蜥蜴外形的小動物,擁有鋒利的牙齒可以吃西瓜 嬉。因為魯...

你喜歡魯迅的文章嗎?為什麼

我喜歡魯迅的文章,鍼砭時弊,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文章的背後都有極其深刻的現實意義,讓我非常欣賞。因為他寫的東西有意思。如不然那趙家的狗,像被捏住了脖子的鴨子,於是阿q又得勝,排開兩文大錢,讀書人的事,這些平淡樸實卻入木三分的語言叫做語言藝術。讀魯迅書,是因為他悲憫的情懷吧。話說你們只看到他批判國民性,...

魯迅的文章有什麼缺點,魯迅的優缺點?

按現代人的讀書習慣肯定有缺點 1.沒有娛樂性,哲理性的東西太多。2.沒有章回 的引人入勝的連貫性。章回 的特點 一到關鍵時刻,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整得你還得接著看。3.現代人看不大懂半文言半白話的文章。1 不太符合現在的語法習慣。2 錯別字很多 通假字 1.讀不懂 2.看不懂 3.太無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