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文學問題急求!!!流散文學的結構怎樣的?

2021-03-07 06:34:10 字數 5949 閱讀 5910

1樓:

琵琶歌 元稹

琵琶宮調八十一,旋宮三調彈不出。玄

宗偏許賀懷智,

段師此藝還相匹。自後流傳指撥衰,崑崙善才徒爾為。

澒聲少得似雷吼,纏弦不敢彈羊皮。人間奇事會相續,但有卞和無有玉。段師**數十人,李家管兒稱上足。

管兒不作供奉兒,拋在東都雙鬢絲。逢人便請送杯盞,著盡工夫人不知。李家兄弟皆愛酒,我是酒徒為密友。

著作曾邀連夜宿,中碾春溪華新綠。平明船載管兒行,盡日聽彈無限曲。曲名無限知者鮮,霓裳羽衣偏宛轉。

涼州大遍最豪嘈,六么散序多籠捻。我聞此曲深賞奇,賞著奇處驚管兒。管兒為我雙淚垂,自彈此曲長自悲。

淚垂捍撥朱弦溼,冰泉嗚咽流鶯澀。因茲彈作雨霖鈴,風雨蕭條鬼神泣。一彈既罷又一彈,珠幢夜靜風珊珊。

低迴慢弄關山思,坐對燕然秋月寒。月寒一聲深殿磬,驟彈曲破音繁並。百萬金鈴旋玉盤,醉客滿船皆暫醒。

自茲聽後六七年,管兒在洛我朝天。遊想慈恩杏園裡,夢寐仁風花樹前。去年御史留東臺,公私蹙促顏不開。

今春制獄正撩亂,晝夜推囚心似灰。暫輟歸時尋著作,著作南園花坼萼。胭脂耀眼桃正紅,雪片滿溪梅已落。

是夕青春值三五,花枝向月雲含吐。著作施樽命管兒,管兒久別今方睹。管兒還為彈六么,六么依舊聲迢迢。

猿鳴雪岫來三峽,鶴唳晴空聞九霄。逡巡彈得六么徹,霜刀破竹無殘節。幽關鴉軋胡雁悲,斷絃砉騞層冰裂。

我為含悽嘆奇絕,許作長歌始終說。藝奇思寡塵事多,許來寒暑又經過。如今左降在閒處,始為管兒歌此歌。

歌此歌,寄管兒。管兒管兒憂爾衰,爾衰之後繼者誰。

繼之無乃在鐵山,鐵山已近曹穆間。性靈甚好功猶淺,急處未得臻幽閒。努力鐵山勤學取,莫遣後來無所祖。

2樓:匿名使用者

琵琶歌 中國貴州南部侗族的一種單聲部民歌。侗語稱嘎琵琶,因以侗族樂器琵琶伴奏而得名。主要流行在貴州的黎平、榕江、從江和廣西的三江、湖南的通道一帶,歷史悠久,幾乎人人會唱。

侗族琵琶分大、中、小3種,以低音大琵琶自彈自唱的稱敘事琵琶歌,唱時穿插說白,由桑嘎(即歌師)1人表演多種角色,一種帶說唱性的民歌。曲目有《秦娘美》、《秀艮與吉妹》等。以中、小琵琶伴奏的琵琶歌,是侗族青年晚間談情說愛(稱為「行歌坐月」)時演唱的一種情歌。

一般是男彈琴女唱歌,曲調含蓄輕柔,多用小嗓演唱。

侗族的琵琶歌是頗負盛名的。琵琶歌幾乎在整個侗族地區流傳,明未鄺露所撰《赤雅》記載的」侗亦僚類,不善殺,善**,彈胡琴,吹六倌,長歌閉目,搖首頓足……」中的「彈胡琴」和清《黎平府志》中所載的,「男弦女歌」等都是指琵琶歌而言。 琵琶歌是用琵琶彈唱的歌。

侗族琵琶可能是一種很古老的樂器,從其外形及定弦等方而看來,它不同於5世紀以前從西域傳來的曲項琵琶,而是與我國古代固有的、由弦發展來的彈撥樂器,如漢族的三絃、阮咸、秦琴等屬於同一體系的。據說這類樂器在10世紀以前還都統稱琵琶。

侗語稱bic bac,和漢語「琵琶」兩字的古音是相通的,其詞也源出於一。 琵琶歌的種類很多,演唱形式和內容各地均有差異。有的用假嗓唱,有的用真嗓唱。

大部分地區為男子自彈自唱,或男彈女唱。有的地方(榕江晚寨一帶)卻男女都可以自彈自唱。彈唱琵琶歌有兩種場合:

一種是青年們在談情說愛時彈唱,內容都是比較短小的抒情歌,往往是即興創作,一般用小琵琶伴唱,歌聲、琴聲親切委婉,鏗鏘悅耳。一種是歌師們在鼓樓或喜慶人家當眾彈唱,內容主要為敘事歌,也有喻世歌.苦情歌等其他長歌,一般用大、中型琵琶伴唱,歌聲、琴聲低沉柔和,渾厚感人。

通常所說的琵琶歌是指後者,習慣上往往把琵琶歌與長篇敘事歌等同起來。在南部地區,侗族敘事歌很盛行,冬閒農暇,節日喜慶,座座鼓樓裡琵琶叮咯,歌聲繞梁。歌師們聚精會神地彈唱敘事歌,入迷的聽眾不願離去。

有的敘事歌只是彈唱不加說白,稱「嘎常」 (gal xangc)。但大部分敘事歌有唱詞有說白,說唱結合,散韻相間,稱「嘎君」(gal jenh)。敘事歌題材廣泛,有故事情節,有人物描寫,演唱藝術已達到相當水平,唱、表、彈都很講究。

有的敘事歌不僅已經形成了不同人物身份的分段唱詞,而且在唱詞前先報角色人物,如:「銀宜說道……」、「銀宜他義親說道……」、「銀宜他母親說道…」。這種說唱形式為侗戲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按傳統習慣,在彈唱正文之前,要唱一段序歌或說一段開頭誦白,正文結束後要唱一曲消散歌。序歌和開頭誦白與正文內容無多大關係,或是藉此向聽眾講授本民族的古老傳說,使民族文化代代相傳,或以此烘托氣氛,吸引聽眾,使彈唱取得更佳效果。消散歌一附是自謙之詞,表達歌師的謙虛謹慎。

急求!!!流散文學的結構怎樣的?

3樓:六榕硯

下面是「流散」、「流散文學」、猶太流散文學發展歷程和流散文學特點的介紹,從中可知,流散文學是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的總稱,並非文體,因此,不能說「參照寫猶太人的流散文學結構寫」。但這些作品有其特點,你可嘗試參照這些特點來構思你的**。

一、「流散(diaspora)」已成為當下跨文化研究的熱門,它是指離開母體文化而在另一文化環境中生存,由此而引起個體精神世界的文化衝突與抉擇,文化身份認同與追尋等一系列問題的文化現象。

二、「流散文學」(diasporic literature)就是流散者創作的文學作品(包括文學理論)。在「流散文學」中,流散中的生存體驗與文化問題得到藝術的表現。

三、希伯來(猶太)民族的文學是典型的流散文學。在希伯來民族歷史上,猶太人幾次舉族遷移,屢遭亡國流徙的苦難,從阿拉伯沙漠的遊牧部落到蘇美爾平原的烏爾,從烏爾沿河北上至哈蘭,越過敘利亞平原進入迦南(巴勒斯坦),從迦南客居埃及幾百年,出埃及返回迦南,以後為亞述、新巴比倫所滅,公元前586年有「巴比倫之囚」的民族災難,後經波斯、馬其頓、羅馬的統治。公元135年羅馬統治者殘酷地鎮壓了猶太人的最後一次起義,猶太**散世界各地。

散居世界的猶太人堅守民族傳統,又與各居住地文化融合,豐富和發展了希伯來民族文化的內涵,也在各流散地創作了希伯來民族的流散文學。

從希伯來的文學和歷史演變看,其流散文學有幾個階段:

(一)「巴比倫之囚」後,囚居巴比倫和波斯期間的創作,收進《舊約》中的流散文學。表現猶太人在巴比倫的生活情況,抒寫返回故土重建家園的願望。如《列王紀》、《以斯拉記》、《尼希米記》、《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等作品。

(二)流散初期的《塔木德》文學,尤其是5世紀末完成的《巴比倫塔木德》。《巴比倫塔木德》是流散到巴比倫的拉比們結合流散地的現實而對《托拉》經典加以解釋形成的大型作品集,其中包含了巴比倫猶太人收集整理和創作的宗教訓誡、歷史、神話故事和寓言等。

(三)從8世紀至14世紀由流散西班牙的猶太人創作的「塞法爾迪文學」。在11-12世紀裡「塞法爾迪文學」有四位著名詩人:所羅門·伊本·加布裡埃爾(1021-1057)、猶大·哈列維(1075-1141)、薩繆爾·伊本·納格雷拉(993-1056)、亞伯拉罕·伊本·以斯拉(1089-1164)。

尤其是其中的哈列維,有論者認為:「哈列維的詩歌是中世紀希伯來文學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他的詩作涉及了世俗和宗教的各個主題:酒和友誼給人的快樂,愛的熱情,自然的美,禮拜日的高尚含義——他創造了一種緬懷錫安的詩歌體裁。

」⑥他的詩集《錫安山頌》,創作了大量對聖地故園熱烈讚頌的詩作,在其宗教情感之中包含著流散詩人對母體文化和精神家園的追尋。

(四)17世紀以來的意第緒語文學。意第緒語是10世紀前後流散在德意志南部和法國北部的猶太人創造的語言,是一種用希伯來字母拼寫,混融歐洲語彙和語法的語言,成為阿什肯那齊猶太人的日常語言和文學語言。17世紀前,意第緒語主要用於翻譯改寫《舊約》和《塔木德》故事,17世紀開始有作家創作。

儲存下來最早的意第緒語作品是短篇**集《意第緒故事集》(1602,作者不詳),表現了猶太**散歐洲的生活情景。之後,意第緒語文學不斷髮展,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是意第緒語文學的鼎盛時期,在歐美產生了一批著名的意第緒語作家。

四、東方古代流散文學的特徵

東方古代流散文學,我們看到它具有流散文學的一般特徵:無根的漂泊感、滄桑感;文化衝突中的困惑、痛苦與失落;家園意識,故園回望的心態;文化身份的追尋;等等。但它又不同於現代的流散文學,有其自身的獨特之處。

(一)古代東方流散文學還沒有自覺的「民族」、「國家」的意識,沒有現代流散文學的意識形態色彩

「民族」、「國家」之類的概念產生於近代的西方,東方古代除少數地區外,絕大多數是封建家族**國家,改朝換代意味著換了另一家族統治,民眾只有對君主的忠誠,不存在公民權利與責任等問題。因而東方古代流散文學作家,從一地徙居一地大都只是出於一種「習慣」的差異而痛苦,沒有從理性上來把握民族文化傳統的差異 (希伯來經歷了太多的民族苦難,較早形成「民族傳統」的意識,這是東方古代的特例),更多的是感性地體悟「現在」與「以前」的不同。於古代東方人而言,開明睿智的君主、適宜生存的大自然環境,比「虛幻」的「民族傳統」更重要。

因而古代東方流散文學的作者,大都是處於流散中的「這一代」,過了兩三代以後,基本上被居住地文化所同化,後裔的創作難以看到「流散文學」的特質。據考證,蒲松齡是元代阿拉伯鉅商蒲壽庚的後裔,而他的《聊齋志異》很難當作「流散文學」來解讀。

現代流散文學是經歷了殖民、反殖民、民族解放運動激流沖刷後的流散文學,種種有關民族、國家的理論體系完善嚴整,豐富的思想資源和人生體驗為現代流散作家的認知提供了許多古代東方作家不具備的東西,使現代流散作家對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對民族傳統的追求具有更多的理性自覺。

(二)對異質文化充滿新奇感和緊張感

古代社會沒有現代社會發達的交通和傳播**,流散作家對流散地的文化事先一般不太瞭解,大多數情況是「走」著去探索。不管是被迫的「流散」還是自願的「流散」,前方究竟是怎樣一種情形,流散者事先都難以形成明晰確切的構想,只能是「到達目的地再說」,甚至連「目的地」在哪都不清楚。

這樣情形下創作的流散文學當然具有一種探險性質的新奇感和緊張感。當然,要注意的是這種「新奇感、緊張感」不是現場報道式的,往往是流散者到達居住地穩定下來,有了對異質文化的深切體驗後再創作(甚至是回到祖國後再創作)。這種「新奇感、緊張感」是作為事後的回憶性體驗,已經通過了理智的冷靜過濾。

(三)以詩歌和散文為主要文體;尤其是遊記最為突出

詩歌是東方古代各國文學最早也最重要的文學形式。古代東方流散文學也同樣以詩歌抒情言志,表達漂泊異鄉的痛苦,抒發眷戀故土的情懷,如僑居西班牙的猶太詩人,唐朝時期僑居中國的日本、朝鮮詩人,中古西亞、中亞的行旅詩人的創作。

東方古代流散文學的散文創作有人物傳記(如《舊約》中的《列王記》),有寓言作品(如《舊約》中的《以西結書》、《巴比倫塔木德》中的一些作品),但更多的是遊記。印度佛教東傳,中國人、朝鮮人、日本人西行取經留下的遊記,唐朝時期西域人的遊記,三大帝國盛行的行遊文學都是流散文學的重要作品。

有學者把一般籠統稱之為「旅行」的活動分成三個層次:「旅遊、行遊和神遊。旅遊包括休閒和度假旅行,其目的是在較短的時期內觀賞和獵奇。

因此,文化感受是表面的和膚淺的。行遊指範圍更廣的不以消閒度假為主旨的時空移動。由於這類旅行的時間較長,而且通常具有多個目的地,因此所獲得的文化感受常常是深層的和理性的。

神遊並非身體的移動,而是一種意念上的旅行活動,即『精神旅行』。作為一種形而上的移動行為,它所涵蓋的時空基本上處於一種抽象的狀態。」(16)以此來看古代東方流散文學的遊記,都是「行旅」層次的文學創作,這些遊記的作者都在異文化環境中生存較長時間,期間所形成的各種文化經驗是非常複雜而豐富的。

以遊記為主體的東方古代流散文學,表明它是一種在「行走中」的文學,是一種充滿探索性,把過去的回憶與未來的憧憬交錯滲透的文學。

(四)文化差異的自覺與文化融合的無奈

從整體上來說,東方古代流散文學中表現的是流散中不同文化衝突的一面,體驗到的是文化衝突帶來的不適、困惑和滄桑,更多的是固守原有文化的一面。這與現代流散文學不一樣。現代流散文學作家往往在感受到文化衝突的同時,還自覺地去追求一種融合後的新的文化形態,甚至以「邊緣人」、「世界公民」自居,從文化衝突中看到的是衝突的結果——融合,這在旅美派作家紀伯倫身上已顯出趨勢,到近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奈保爾、庫切身上就更加明顯。

其實,衝突與融合是流散帶來的文化交流這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衝突是最先擺在流散者面前的,但融合也是必然的。東方古代流散作家與現代流散作家不同的是:他們把「融合」當作一種負面的東西來表現,是一種不情願的無奈。

儘管主觀情感是無奈,但客觀情勢卻無法阻擋。從這一角度來看東方古代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安達盧西亞文學,中國西部喀喇汗朝的突厥伊斯蘭文學,猶太人的塞法爾迪文學、東南亞早期華人移民文學就具有特別的意義。

總之,流散文學是東方古代文學中的重要現象,不僅僅是「流散」(diaspora)這個詞源於猶太人在羅馬統治時期的大流散這一史實,更是由於東方社會歷史文化演進的客觀事實所確定。從流散文學的層面審視東方古代文學,會對一些傳統的文學研究所忽視的問題有許多新的理解、新的發現。

急求流散文學的結構怎樣的

下面是 流散 流散文學 猶太流散文學發展歷程和流散文學特點的介紹,從中可知,流散文學是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的總稱,並非文體,因此,不能說 參照寫猶太人的流散文學結構寫 但這些作品有其特點,你可嘗試參照這些特點來構思你的 一 流散 diaspora 已成為當下跨文化研究的熱門,它是指離開母體文化而在另一...

急求語文學習反思,急求語文學習反思 300字!!!

考試後反思 時間如流水般淌過,轉眼間中段考也已結束,成績也已經公佈了。望著試卷上的分數,我驚訝了。因為這並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分數。為什麼我不能考得再高一些呢!於是,我開始自我檢查。我每到考試的時候總因緊張而很著急,為此,我想出了幾個辦法。1.解答題時,不要急於下筆,要先在草稿紙上列出這道題的主要步驟,...

數學問題急求,數學問題!!!!!!!急求!!!!!!

我想可能是你在一些細節上出現問題,比如讀題不仔細,題的主幹沒把握住,看錯運算子號,小數點移動位置,題後括號的也要關注 比如a 0 等.我建議你 注意上面提到的這些,再有代數的一些運算大題,前幾步一定要仔細,最好驗算一下,沒有問題,這道題應該拿滿分了。數學就是靈活應用再加上細心 建議每做好一題檢查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