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既然無我,怎樣得出要慈悲為懷對待眾生呢

2021-03-07 06:34:10 字數 4700 閱讀 7808

1樓:鉛筆盒兒

這是兩個問題。

無我相是本質,無眾生相也是本質。這是佛法思想的終極。

但是對於我們現在映現出來的六道眾生來說,不可能全部都有這樣的認識和境界,對於我們自身的認識也是需要慢慢地邊修行邊感悟才能達到言行一致的境界。無我相無眾生相是個境界,不能只用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個要多看金剛經,同時要對佛法有比較深入的瞭解才能貫通。

無也不是沒有,只是不能執著。

不執著於表相也就是我相和眾生相。放下了執著,把自己空了,才能裝下眾生,才能談到普度和眾生平等。

末學淺見,願與樓主商榷。

2樓:匿名使用者

無我的境界,我還沒證得,但就**裡面理解的意思,如其說,意思是沒有了自己,倒不如說是沒有了自私自利,比較準確。

再累贅說一說,佛菩薩是明白了你我一體,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本來就是一體,那何來你?何來我?(現代量子物理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見文末附1)

你我一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好辦了,所謂慈悲對眾生,只是自愛而已,等於右手幫左手,是很自然的了,不需要理由,所謂同體大慈,無緣大悲。

附1:量子物理電影《我們懂個x》2004(亦名:【我們到底知道多少】,英文原名:what bleep do we know)

3樓:匿名使用者

佛說無我不是沒有我 是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

佛法的修行中 通過止觀禪定來修行 在定中觀察人的思維的變化過程 從而印證所謂的「我」就是一系列的心念的變化過程 因此說無我 這個無我指的是我是變化的 不是一成不變的永恆的我

我是由因緣生的 父母生我 周圍環境的刺激產生我的想法和思維 所謂無我

還有你說的這些教義 應該是從金剛經等大乘佛法中得到的一些理解 大乘佛法是為修行有一定程度的人學習的 建議初次接觸佛法的人 學習小乘經典 更加容易被人理解 佛法不是空泛的信仰 小乘佛法是凡夫可以理解的佛法 當你真正通過學和修行見證了小乘佛法後 再來體味大乘 才有可能瞭解其中的真味

之所以要普度眾生 是因為 眾生的迷妄 誤認為有個永恆不變的我 而將世間的一切執著 佛說世界起源的時候 講到 這個世界剛剛形成時 光音天中的眾生遊走於世間 各個自稱為眾生 其實這是眾生的自稱 佛法是要觀察所謂眾生等等一切世間現象的本質 並未分別(或者說區別) 在佛看來 眾生平等 因為各個本具能知世間本質的佛性 所以佛說要度眾生破迷開悟 瞭解自性 我理解的這是佛度眾生的因緣

我與眾生本等無差別 悟即是佛 迷即是眾生 其實都是這個自性在起作用

4樓:匿名使用者

從一個法師部落格上貼的。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是」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指前文「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菩薩廣度眾生不是容易之事,先不說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若有一個眾生不信佛教,你嘗試去勸他信佛教,你感覺是容易嗎?

是很難的!暫且不說疏遠的人,若是你的父親不信佛教,你去勸他信佛教,就已經不容易!雖然眾生剛強難度,但是菩薩仍不畏懼退怯,能不限於時空,不限於數量或種類,而長期、盡未來際地廣度眾生,可見菩薩的偉大。

如果從眾生的立場,佛法的確是甚深甚妙,難證難入,必須要有佛菩薩、善知識的教導,才能建立正知正見,才會訓練出工夫,才懂得廣修福德。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見,所學的盡是邪知邪見,這等於是背道而行,那有可能走上解脫之路?如此對於般若智慧的修證是很難契入的。

佛在每一次盛會中,說完法後,滅度了多少眾生呢?有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無量是從時間而說,無數是從種類而言,無邊從空間而談。

合起來,實際上為了加強語氣,表明度化眾生數目很多。佛雖然有如此威德力,但也要眾生有一定的福德善根,否則一切眾生早已被佛度盡。事實上,佛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應得度者早已得度;未得度者,也已種下未來世修學佛法的因緣種子。

所以說法不能有盡,說法若有盡,則眾生必失去得度的因緣。應該要說法無盡,因為眾生無量無數無邊。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當我們看到這裡,不免會感到疑惑納悶,為何佛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不是與前句相矛盾嗎?

其實佛說法四十九年,從來不相矛盾,不相違背,只是眾生不能瞭解,智慧未開,才心生疑惑。有些人不能瞭解《金剛經》所說的法義、不能證知其智慧境界,卻輕易地批評產,甚至於誹謗說「佛說法自相矛盾。」如果我們以自憶的主觀臆測,以已見否定佛在經典中的說法,便造成誹謗的罪業,其罪業很難滅除。

當然,對於眾生因智慧不夠,教理尚未通達,不能正確體會,甚至掌握經典的法義,佛沒有責怪之理。然而作為佛**,必須深信「佛言不虛」。對於經典的法義,只有眾生不解、不對,不會是佛不對,不會是佛說錯了法。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主張:「捨棄聖道門,歸於淨土門。」提倡「只要持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到底,就可以完全領受阿彌陀佛的修行功德,成為自己的功德,就可以因此而成佛」。

這種主張、想法令人憂心,是不正確的知見,完全背離了淨土經典的法義,如此不但往生西方有障礙,甚至造了謗佛、謗法的罪業,那麼辦能拉長輪迴生死的時間,並無實質利益。同樣,如果捨棄聖道門,那麼佛所說的《金剛經》不是空說?佛四十九說法難道不是多說了嗎?

然而佛不會妄說法,都有目的所在。

佛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又怎麼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呢?必須按《般若經》裡大乘空觀從五個方面解釋:

第一,眾生體空。眾生是從**來的呢?一切眾生無非是因緣和合的事相,其生命體不是自然有的,當體即空。

菩薩廣學般若,證入諸法空性,深知修因證果,在度眾生時,常常於夢幻中大做佛事,於塵勞中度眾生。並不把眾生看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可度的實體,而是假名而已,所以菩薩心中無眾生可度,才無有厭煩疲倦之心去度化。

第二,法界平等,眾生本來具有真如實相。這種真如實相「在佛不增,在生不減」,對佛來說並沒有增加一點,對眾生來說,也沒有減少一份。眾生雖然流轉生死,一時天上,一時人間,一時地獄,一時餓鬼,在六道輪迴受生,但是真如實相並沒有減少一點。

要是減少一點,那就是虛妄之法。也正因為它沒有減少,我們才可以成佛。所以你度化的眾生時,只是教他方法,卻是讓眾生自己來明心見性,來恢復自己本有的真如實相,譬如治人患眼疾,經醫生治好,眼復光明。

醫生是治他的病,並沒另外給他光明,所以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第三、眾生本寂,眾生為和合的假相,本性空寂,無來無去,所以我們幫助他們證入無餘涅盤,其實他們來本就在涅盤中,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自性存在,可以來讓我們幫助他們證入無餘涅盤,故說實無眾生得滅度。

第四、無念,即有無眾生得滅度,凡有念,皆屬妄念;正修無念,你不要存有度眾生度化這麼多眾生的心,你要是存有這個心,就是妄想心,妄心就沒有降伏住。實無眾生得滅度、

第五、生佛同體,佛菩薩與眾生同體,眾生滅度與佛菩薩自身滅度無異。

以下是個人看法:

菩薩無我是無我法二執。眾生有二執,所以依世俗諦來說還是有眾生的。

比起「緣」來說,個人更偏向認為三毒是業,是過去種子生當下現行成未來之種子,念念不息。自無始來時,無明風起,業海生波。菩薩普度眾生,是讓眾生知道怎樣消去業障。

菩薩的般若和慈悲是無法用邏輯解構的。借用儒家的話:「君子體道。」「道」不是拿來分析的甚至表象的,是要體會才能體現的。所以菩薩行於非道即是入佛道。

5樓:熊貓油油

這個問題要看站在什麼高度來看

站在凡夫的高度:「有」佛「有」眾生,佛度眾生在佛的境界:無「我」,無眾生。

佛以大悲心為體,而大悲心,也就是所謂的「無緣大悲」,也就是不二慧(或者說空性慧)的一體兩面的另一面,也就是無攀緣的大悲,或者說無相大悲。

無緣大悲,「無自性,有功用」,也就是說無緣大悲沒有主體,找不到一個自體,叫做無緣大悲。但無緣大悲卻有功用。在凡夫境界裡,無緣大悲顯現為「度化」。

而實際上,在佛的真實境界中,並沒有「度化」,也沒有「眾生」,也沒有「我」。

總而言之,所謂的「度化」,僅僅是無緣大悲,在凡夫的「相」世界裡,顯出來的相而已。

6樓:煩惱即菩提

是的,從本體上說是無眾生的。但從事相上看有,所以圓覺經說以幻修幻,就如兩木相摩(鑽木取火),火出木盡(鑽出的火把木頭都燒掉)。

7樓:匿名使用者

您說得很對,實無眾生可渡。建立在「有我」「有眾生」基礎上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

所謂的普渡眾生,正是要讓讓人各自領會「無我」「無眾生」,只有一點無量劫來不滅之自性種子,萬古流轉。

8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這是針對修行者自己來講的,說的是無私奉獻的自我犧牲精神。眾生因為慾望雜念太多不能到達「忘我」的境界,這就需要大智慧來點化引導他們脫離因為慾望而苦苦追求的痛苦。普渡的是眾生的一個階段,引導眾生忘我是佛的目的,待目的達到即功德圓滿

9樓:匿名使用者

正如你所說…眾生相有千萬,是真實存在的…「我」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按我的理解是我佛的大智慧,是個量…我是不存在形體地…而大智慧卻真實存在的…(不妨理解為客觀規律)因此「我」用這世界的隱性規律渡人…用哲學來說就是「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

10樓:

個人體會,可做參考:這裡的「無我」主要是用來破我執的,因為我們執著著自己的身體,財富,名聲等等,無我只是一種對治法,我們知道一切事物是「緣起性空」,但是在世俗顯現上眾生還是存在的,因為我們還是凡夫,所以「我」還是存在,只是需要用無我對治他。因為我們知道佛家講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無」,也不是「有」他是建立在存在和不存在的對立分別念中間的,因為要給他灌輸一個名字,所以勉強稱他為空了。

而當獲得了佛的果位,就是一片寂靜,所以說佛的願力佈滿虛空,佛本身是沒有時間空間限制的,只是佛根據我們的根器大小不同才用了種種方便對治我們的習氣。「無我」是一種境界,不是隨便就能無我的。

在佛教中,空與無我有什麼區別,怎樣理解佛教中的「無我」?

一 這兩者相同之處是都主張超越自我的空靈的存在才是精神的家,意思同佛家主 張的身體是皮囊相似 不同之處是前者說的是空靈的精神狀態,後者說的是超越自我的存在也就是超我才是最高的追求。二 詳解 1 解釋佛教中的 空 這個概念 空 梵語是s u nya。音譯為舜若。意譯空無 空虛 空寂 空淨 非有。一切存...

我相人相眾生相到底什麼意思,佛教中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是什麼意思

彼我相抄 最細,禪定中有觀察者就是bai我相。壽者相 雖然不執du著 這輩子的人身是zhi我,但是下輩子六道投胎不dao 一定是人身,這個人身就像脫掉衣服一樣,他不固執人的樣子是他,但是他執著有個靈魂的我在六道輪迴。人相執著這輩子,只有這輩子這個樣子是我。眾生相比六道更包含廣些,只要執著前後相似相續...

佛教中的三戒需要怎樣授記,佛教中「授記」有什麼意義

山西小院系列片 正信的佛教 首先要知道一般所謂的 授記 是佛陀對於某些眾生未來的發展走向以及結果都已經很確定,而給予預先的記別。也就是說,當佛陀看到某些眾生他的心中,某一類的種子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的規模,而這些眾生依憑著這些種子的勢力以及現量所證的智慧,佛陀已經看到並且瞭解這些眾生未來將會如何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