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的開通有什麼作用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有什麼好處?

2021-03-07 04:55:54 字數 4914 閱讀 9541

1樓:磨智藩畫

在古代溝通了北方和南方,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

2樓:射手

成為我國南北交通大動脈,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促進南北經濟發展

3樓:手機使用者

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有利於鞏固國家統一的局面

4樓:八神將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從周至隋 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末期。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經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並開鑿邗溝(自揚州到江水,東北通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為興兵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瀆,後又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

煬帝即位後,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經濟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工程東段自滎陽縣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

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幹道。公元60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

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線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2700餘公里的大運河。 唐宋兩代 唐、宋兩代對大運河繼續進行疏浚整修。唐時浚河培堤築岸,以利漕運纖挽。

將自晉以來在運河上興建的通航堰埭,相繼改建為既能調節運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過的單插板門船閘。宋時將運河土岸改建為石駁岸纖道,並改單插板門船閘為有上下閘門的複式插板門船閘(現代船閘的雛型),使船舶能安全過閘。運河的通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北宋元豐二年(公元2023年),為解決汴河(通濟渠)引黃河水所引起的淤積問題,進行了清汴工程,開渠50裡,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與黃河相連。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洩、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運輸組織方面,唐、宋都專設有轉運使和發運使,統管全國運河和漕運。

隨著運河通航條件的改善和運輸管理的加強,運河每年的漕運量由唐初的20萬石,逐淅增大到400萬石,最高達700萬石(約合今 11.62億公斤)。由於航運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運河沿岸逐漸形成名城蘇州和杭州,造船工業基地鎮江和無錫,對外**港口揚州等重要城市。

元代 2023年,黃河在今河南武陽決口,灌封丘南下,奪泗水,從今淮陰奪淮入海。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初期漕運路線,是由江淮溯黃河向西北至封丘(開封北)縣中礫鎮,轉陸運180裡至新鄉入衛河,水運經天津至今通縣,再陸運至大都。

這條運輸路線不僅繞道過遠,且要水陸轉運。2023年動工開挖濟州河,自今濟寧引洸、汶、泗水為源,向北開河150裡接濟水(相當於後來的大清河位置,2023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濟州河開通後,漕船可由江淮溯黃河、泗水和濟州河直達安山下濟水。

從濟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線有二,一是由濟水入海,經渤海灣至天津;一是由東阿旱站(東平北)向北陸運200裡至臨清入今衛河。沿前一路線,漕船常遭海濤風浪之險,沿後一路線每遇夏秋霖潦,糧車跋涉艱難。於是在2023年,自濟州河向北經壽張,聊城至臨清開會通河,長250裡,接通衛河。

因為會通河位於海河和淮河之間的分水脊上,所以在會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門船閘26座,並在濟寧設水櫃,南北分流,以調節航運用水,控制運河水位。會通河建成後,漕船可由濟州河、會通河、衛河,再溯白河至通縣。1291~2023年,元朝從今通縣到大都開通惠河,建閘20座。

從此,漕船可由通縣入通惠河,直達今北京城內的積水潭。至此,今天的大運河的路線走向才告初步形成。大運河建成後,元朝專設都漕司正、副二使,總管運河和漕運事宜。

但因會通河航道窄淺,水源不足,年漕運量不到10萬石。 明清兩代 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對元朝大運河進行了擴建。明代整修通惠河閘壩,恢復通航;2023年擴建改造會通河,引汶水入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勢高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櫃,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決了會通河水源問題,並增建船閘至51座。

為使運河免受黃河氾濫的影響和避開 360裡的黃河航程,明朝先後在1528~2023年和1595~2023年,自今山東濟寧南陽鎮以南的南四湖東相繼開河440裡,使原經沛縣、徐州入黃河的原泗水運河路線(今南四湖西線),改道為經夏鎮、韓莊,臺兒莊到邳縣入黃河的今南四湖東線,即韓莊運河線。此外,為保障運河通航安全,還修建了洪澤湖大堤和高郵湖一帶的運河西堤,並在運河東堤建平水閘,以調節運河水位。清朝於1681~2023年,在黃河東側,約由今駱馬湖以北至淮陰開中河、皁河近200裡,北接韓莊運河,南接今裡運河,從而使運河路線完全與黃河河道分開。

明清兩代規定運河漕船的載重量為400石。明朝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年漕運量約400萬石。清代規定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5寸,年漕運量約400萬石。

2023年,黃河在河南省銅瓦廂決口北徙,在山東省奪大清河入海,大運河全線南北斷航。清朝後期和中華**時期,曾幾度倡議治理運河,但均未付諸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2023年和2023年興建江陰船閘和楊柳青、宿遷千噸級船閘,開始了對古老的大運河的部分恢復和擴建工作。

2023年以後,結合南水北調工程,重點擴建了徐州至長江段400餘公里的運河河段,使運河單向年通過能力達到近2000萬噸,並擴大了沿岸灌溉面積和排澇面積,確保裡下河地區1500萬畝農田和800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目前大運河濟寧以北河段,因水源不足,未能發揮航運效益。濟寧以南至杭州河段,已建成16座通航梯級,其中大型船閘12座。

運河及其沿岸河流、湖泊已節節設閘控制,洪水期調洩,枯水期補給,江水北調工程已初具規模。徐州以南河段,船閘年通過船舶噸位已達1370餘萬噸,年貨運量達5500萬噸。為適應貨運任務的迅速增長,分流煤炭南運,濟寧至杭州段的運河擴建續建工程業已開始,將進一步浚深擴寬航道,加建複線船閘,溝通運河至錢塘江的航道,擴大港口吞吐能力,使運河單向通過能力達到3500~4000萬噸,承擔起年運量1億噸的總貨運任務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有什麼好處?

5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便利了我國的水運事業,使南北交通有了顯著的改進,它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加強了南北的聯絡,對於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全國的統一,起了很大作用。大運河開通以後,南方的稻米,絲綢源源不斷北運,供給北方。隋朝在河南修建了許多糧倉,裡面儲存著南方運來的大量糧食。

由於運河的開通,運河兩岸的揚州、杭州等許多城市繁榮發展起來。唐朝有詩人形容當時揚州的繁榮說:「有地惟成竹,無家不養鵝;春風蕩城廓,滿月是笙歌。

」到唐宋時期,隋朝開通的大運河,發揮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人們感嘆地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對黃河起了分流的作用。每當黃河漲水季節,部分河水通過永濟渠和通濟渠洩出,減少了黃河的壓力。大運河開通以後,數百年間,黃河未發生大氾濫。

後來的各個朝代,從維護統治階級切身利益出發,都繼續使用和修復大運河。元朝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移到北方。因而,需要一條直通南北的運輸線。

元世祖忽必烈,在公元2023年下令開鑿會通河。這條河北始臨清,南到東平路(今山東境內)的安山。又從北京到通縣間開了一條通惠河,與原有的河道溝通。

這樣一來,由杭州到北京,就可以不繞道洛陽,直接到達。而隋朝開鑿的部分河道由於年久淤塞,未加清理,逐漸廢棄。現在的大運河,基本上是元朝的河道。

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舉,是他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世界上人工開通的最古老最長的運河,比世界上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早100多年,長度是它們的十幾倍乃至幾十倍。大運河和萬里長城同樣聞名於世界,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的作用是什麼 20

6樓:杜卡迪等等

(1)大運河開通後,貫穿了河南,河北,江蘇,浙江等省,連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加強了南北聯絡,維護了國家統一。

(2)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絡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運河的通航還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發展。歷朝對運河不斷疏浚、改造,使它持續發揮著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

京杭大運河在今天發揮著作用,大運河的某些河段依然發揮著水路運輸(航運)的作用;是現在「北煤南運」幹線和防洪灌溉幹流;「南水北調」的東線工程就是利用京杭大運河作為長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

隋唐大運河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平原和東南沿海地區,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

7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便利了我國的水運事業,使南北交通有了顯著的改進,它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加強了南北的聯絡,對於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全國的統一,起了很大作用。大運河開通以後,南方的稻米,絲綢源源不斷北運,供給北方。隋朝在河南修建了許多糧倉,裡面儲存著南方運來的大量糧食。

由於運河的開通,運河兩岸的揚州、杭州等許多城市繁榮發展起來。唐朝有詩人形容當時揚州的繁榮說:「有地惟成竹,無家不養鵝;春風蕩城廓,滿月是笙歌。

」到唐宋時期,隋朝開通的大運河,發揮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人們感嘆地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對黃河起了分流的作用。每當黃河漲水季節,部分河水通過永濟渠和通濟渠洩出,減少了黃河的壓力。大運河開通以後,數百年間,黃河未發生大氾濫。

後來的各個朝代,從維護統治階級切身利益出發,都繼續使用和修復大運河。元朝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移到北方。因而,需要一條直通南北的運輸線。

元世祖忽必烈,在公元2023年下令開鑿會通河。這條河北始臨清,南到東平路(今山東境內)的安山。又從北京到通縣間開了一條通惠河,與原有的河道溝通。

這樣一來,由杭州到北京,就可以不繞道洛陽,直接到達。而隋朝開鑿的部分河道由於年久淤塞,未加清理,逐漸廢棄。現在的大運河,基本上是元朝的河道。

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舉,是他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世界上人工開通的最古老最長的運河,比世界上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早100多年,長度是它們的十幾倍乃至幾十倍。大運河和萬里長城同樣聞名於世界,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隋朝大運河的地位,作用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從目的統治者地位和作用四方面回答

1 地位 大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分為永濟渠 通濟渠 邗溝 江南河四段。它連線了海河 黃河 淮河 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經過今河北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六個省的廣大地區,成為我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隋朝大運河是世界上偉大的工程之一。不僅長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 寬度和通航能力...

隋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是什麼隋朝大運河開通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當時主要是為了加強對南方的政治和經濟控制。隋 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在北方,在平定南陳期間,為了運兵南下,開始修建運河。待開皇九年 589年 三月平定南陳後,南方江淮地區的經濟卻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資,特別是糧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區 大量的物資要從江淮運到長安,甚至運到北方邊疆的軍...

隋朝大運河的內容隋朝大運河作用

隋朝大運河始建於公元605年,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徵發幾百萬人,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動用百餘萬民工挖通濟渠,連線黃河淮河,同年又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線淮河長江,構成下半段。三年後,用河北民工百萬餘,挖永濟渠,通涿郡 今北京 南,構成上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