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菩提本無樹比身是菩提樹的參悟高呢

2021-03-06 17:43:51 字數 1992 閱讀 1968

1樓:鏡花水月2k爭

菩提本無樹: 菩提在經中說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但實際上菩提不是樹,而是覺悟與智慧.

何處惹塵埃: 迴應了上一句,問為何眾生有如此多的煩惱? 就是不覺悟,不開慧,

兩者對比之下,不難看出,神秀大師的字裡行間還透露著「執著」,也就是說心還有所掛礙——他的心裡還惦記著「菩提樹」,「明鏡臺」。既然神秀大師對它們如此看重,那他又怎能容忍它們受到「塵埃」的沾染呢?所以難免就要為之「勤拂拭」了,也就無法從「菩提樹」,「明鏡臺」,乃至「塵埃」中解脫出來了,一輩子也就一直「拂拭」下去而已了。

而慧能大師已經去除了對有心而生出的萬法的執著,也就是說「菩提樹」,「明鏡臺」,乃至「塵埃」等等一切,都是我們心所生出來的虛幻不長久的,生成它們的心才是長久存在的真實。所以,心才為一切的源頭——心為主,法為次。如果心被法所役,而產生對任何事物的執著,就成了顛倒迷惑了;反之,心就獲得了自在,不再執著自己所生出來的任何事物,從而脫離了束縛而獲得瞭解脫,也就是轉迷成悟了。

所以慧能大師就比神秀大師自在多了。真應了當代淨空法師的「看破,放下,自在」之說了。

此典出自《六祖壇經》,背景是五祖弘忍,令每個**出一個偈(相當於俗家作詩)回答問題。神秀回答如網友「為你」所述,六祖慧能,雖才智超群,已經領悟禪宗要義,但當時不識字,請人幫忙,寫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眾人稱好,弘忍大師說,這個不好,隨即用鞋底擦掉字跡。其實弘忍也認為這是最好答案,因為擔心慧能才華外露,為人所害,採取如此下策。隨後弘忍在夜晚用幔帳遮蔽燈光,向慧能祕密傳授《金剛經》。

(典出《六祖壇經》)

那麼「菩提本無(非)樹,明鏡亦非臺」到底什麼意思?「菩提樹」一詞網友「為你」已經有答案,其實他說的僅僅是「有」的意思,「無」的意思沒有講。我不是佛教徒,粗讀一些佛學書而已,請甄別聽我外行的話。

佛學很多經典談論的都是心理界的有與無,或說是空與色。色即有,即存在著的物質界。無,空,說的是物質界的事情是否在心理上留下印象,留下什麼樣、多深的印象。

佛學要旨就是讓人們去掉這些心理印象,達到空的境界。說白了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我覺得全部佛學就這麼6個字。舉個例子,假如你是個訓蛇師傅,把蛇放在臥室裡,你儘可以睡覺,你知道它不會傷害你。

你家人和你同睡,他不知道臥室有蛇,所以不恐懼。可他害怕、而又知道臥室有蛇,很恐懼。蛇存在是色,是有,不怕是空,是無,那是你得心理境界;你的家人,則是沒有擺脫色界,恐懼,沒有達到空得境界。

當然,佛講究空,並非是你恐懼得事要空,喜怒哀思悲恐驚都因此去掉。這就是修煉的境界。

菩提樹事物質界真實的物質,也是佛教徒心之所繫。追求它未免有功利心,修煉得忘記它才是真境界。所以神秀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沒有達到境界,而慧能所說為眾人驚歎,**認可。

2樓:綦映任慧穎

佛教認為,一切法都是相上有,性上空,空有不二,當體即空,了無所得。

這兩首偈子,都是說一心的!

一心在佛教有許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實相、佛性、法性、如來藏、圓成實性、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大圓鏡智等。一心的真諦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

在此,只好引用蓮池大師的話作一個牽強的比喻:「心是無形相的,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作為比喻。大凡用來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彷彿與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東西來形容它,使人對於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領會,但不可以認為心當真如某種東西。

試舉一例,譬如以鏡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鏡能照物,當物還沒有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把物的影像攝入鏡中;當物正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因為物的好惡美醜而生憎愛;當物離開鏡子的時候,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鏡子裡。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既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

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象鏡子那樣無知嗎?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

以此類推,或以寶珠喻心,或以虛空喻心,無論用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身是菩提樹」著了有相,「菩提本無樹」才是空的境界。所以,後者比前者的境界要高!

李伯請說身是菩提樹,菩提本無樹,有樹則無樹的全文

你好沒有找到李伯清的有關文章。下面的可以嗎,請參考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 今尼泊爾境內 的王子喬答摩 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

菩提本無樹明月亦非臺什麼意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出自六祖的 壇經 菩提本無樹 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明鏡亦非臺 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

菩提本無樹的下一句是什麼,菩提本無樹的下一句是什麼?

菩提本無樹 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 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