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朋友之間的禮儀古代的日常禮儀

2021-03-06 05:21:17 字數 5794 閱讀 1636

1樓:莉莉

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裡,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歷史上的舉案齊眉的說法,就用的是這個揖禮。

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這個行禮主要用於正規場合,主要是對朋友行的禮。

3、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這個行禮,用的場合稍為正規,行禮比較隨意。4、頷首致意。

這個行禮用的場合不太在正規,行禮很隨意。

5、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這種拜禮一般用於祭祀,在非常敬重的場合適用。

6、一般拜禮(用於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7、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於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2樓:匿名使用者

1、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

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

2、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

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3、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

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4、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

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

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

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5、拜賀慶弔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弔中有許多儀禮俗規。

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階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

慶弔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朋友相見,抱拳行禮,問候,朋友在一起,喝酒喝茶聊天,下棋,應該是這些很單一的。

4樓:圈閱玩樂

1.百姓的稱謂:布衣、黎民、庶民、蒼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的稱謂:

貧賤之交:賤而地位低下的時結交的朋友。

金蘭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

刎頸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忘年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

竹馬之交:從小一塊長大的異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難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

5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朋友相見,抱拳問候的時候居多,吃飯喝酒下棋,一般的就是這些吧。

6樓:匿名使用者

動作抱拳,稱呼兄臺,賢弟。

7樓:嘻嘻哈哈二三

一見面就是拱手施禮,相互問候。

8樓:匿名使用者

。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

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

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古代的日常禮儀

9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

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

2、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

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3、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

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4、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

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

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

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5、拜賀慶弔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弔中有許多儀禮俗規。

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階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

慶弔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

中國網-中國古代禮儀文化漫談:跪坐背後的文化心理

10樓:牛奶巧克力

古代日常禮儀體現以下方面:

一、 儀表舉止

首先是儀表禮貌,講究「正」、「潔」,冠正,衣潔。行冠禮後的男子,出門若不戴冠,或戴冠不正,都被視為無禮。當眾免冠表示請罪、謝罪。其次是禮節,有各種用於交際的拜禮和揖禮。

二、 坐立行走

坐、立、行走,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古代卻極受人們重視,不僅把它作為社會交往的禮節,而且已成為一種社會公德。

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時身體要聳直,臀部不得落在腳踵上。古人入席不穿鞋,而且襪子也不能穿,只能跣足。

古人不僅講究坐相,也很講究立容,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裡。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

三、 語言稱謂

語言是生活中最主要的相互交往方式,它既用於傳達思想,也用來交流感情。

語言稱謂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禮儀的重要方面。這在人們的相互稱謂上表現最為突出,即謙稱自己,敬稱對方。使用謙稱來稱呼自己,表現了說話者的謙虛和修養,也是對對方的尊敬;出言不遜或大言不慚,則被視為無禮、輕浮。

古人常用的謙稱有愚(愚兄) 、鄙(鄙人)、敝(敝人)、卑(卑人)、竊(竊聞、竊笑)、猥、僕;

在謙稱自己的同時,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敬稱的方式稱呼對方。敬稱多帶有敬重、敬仰、頌揚的感**彩。古人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稱「聖」,如孔子被稱為孔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到後來專門用於皇帝,皇帝的諭旨稱聖旨、聖諭。

對皇帝有一個特定的敬稱:「萬歲」,「駕」,陛下。「萬歲」原是古人飲酒慶賀及祝壽的歡呼語,帶有濃厚的祝願之意;「駕」本指皇帝的乘輿,古人認為天子以四海為家,不以宮室為固定居所,應該乘車行天下,因此用「駕」來尊稱帝王。

如聖駕、尊駕、晏駕、駕崩。陛,是進入廷殿的必經之路,皇帝每逢升堂,必定要派近臣手持兵器站在陛旁邊,以防發生意外。群臣向帝王進言時,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於是陛下一詞成為對帝王的專稱。對諸侯稱 「千歲」,太子稱「殿下」,將軍乘「麾下」,使者稱「節下」,兩千石官吏稱「閣下」,一般表示對對方尊敬之意時都可用。

古代語言的文明和禮貌不僅表現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也體現在家庭中。家庭中,稱呼自己一方親屬:家、舍、先、亡。

如家父、家慈、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家和舍有長幼之分;「先」用在比自己輩分高的或年長的已故家人(先祖、先妣),「亡」用在輩分低幼的已故家人友人(亡弟、亡友)。稱呼對方親屬:令、尊、賢等。

令,不受輩分限制,如令尊、令母、令妻、令郎、令愛、令婿、令兄、令妹…「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

四、 迎賓宴客

不僅禮貌待客,更要賓至如歸,因而熱情、坦誠、和諧、友好便是好客的舉止。古人十分重視人際間的相互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有來訪,必有回訪,這才稱得上禮節。遇有賓客到來,首先迎於門外,施禮,互致問候。

古代禮儀常識稱呼禮儀,古代的日常禮儀

稱謂,也叫稱呼,屬於道德範疇。大家的祖先使用稱謂十分講究,不同的身份 不同的場合 不同的情況,在使用稱謂時無不入幽探微,絲毫必辨。現在的現代禮儀,雖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翻重來,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表現出新一代禮貌稱謂的新風貌。人際交往,禮貌當先 與人交談,稱謂當先。使用稱謂,應當謹慎,稍...

求古代歐洲宮廷禮儀和古代中國的禮儀和與人交往中的禮儀

接見禮儀 站資亭亭玉立,有人到來右腳向後膝蓋彎曲,拉起裙子,鞠躬,然後自我介紹 餐桌禮儀 按年齡,年長上座,然後從大到小依次排列,吃飯不能發出響聲,不能沒有吃相如大口大口吃,長的先吃,幼的後吃!不得將飯掉如衣服.餐桌和地上 等級禮儀 見了高階爵位的人,應該右腳向後膝蓋彎曲,拉起裙子,鞠躬,然後再問候...

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古代女子的禮儀是怎樣的

古代女子禮節 一 立容 經立時正身 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裡。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 拄著東西也行 二 坐容 漢代的經坐 這在古人就叫坐,現在為了區分,專稱雅坐 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於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