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禮儀常識稱呼禮儀,古代的日常禮儀

2021-07-05 22:23:27 字數 5295 閱讀 7180

1樓:黃老師**

稱謂,也叫稱呼,屬於道德範疇。大家的祖先使用稱謂十分講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況,在使用稱謂時無不入幽探微,絲毫必辨。現在的現代禮儀,雖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翻重來,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表現出新一代禮貌稱謂的新風貌。

人際交往,禮貌當先;與人交談,稱謂當先。使用稱謂,應當謹慎,稍有差錯,便貽笑與人。恰當地使用稱謂,是社交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禮貌。

稱謂要表現尊敬、親切和文雅,使雙方心靈溝通,感情融洽,縮短彼此距離。正確地掌握和運用稱謂,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禮儀因素。

符合身份稱謂

當清楚對方身份時,既可以對方的職務相稱,也可以對方的身份相稱;當不清楚對方身份時,可採用以性別相稱「某先生」、「某女士」或「xx老師」,亦不失為一個權宜之計。

符合年齡稱謂

當稱呼年長者時,務必要恭敬,不應直呼其名,也不可以直接呼「老張」、「老王」等,尤其是年齡相差較大隔代人之間,更不可以直接呼「老張」、「老王」等;「老張」、「老王」只能是一種稱謂,不應當是稱呼;可以將「老」字與其姓相倒置,如「張老」、「王老」,或「王老先生」、「張老先生」或姓+職務(或職稱等),如「李主任」、「劉總」、「楊工」、「羅老師」、「陳師傅」等等;總之,要有尊敬長者之意。

當稱呼同輩的人時,可稱呼其姓名,有時甚至可以去姓稱名,但要態度誠懇、表情自然,體現出真誠;當稱呼年輕人時,可在其姓前加「小」字相稱,如「小張」、「小李」,或直呼其姓名,但要注意謙和、慈愛,表達出對年輕人的喜愛和關心。

一定要注意稱呼與稱謂之間的區別。比如「爸爸」「媽媽」是稱呼,「父親」、「母親」、「家父」、「家母」是稱謂,不可以混為一談。

類別姓名稱謂

姓名,即一個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稱謂是使用比較普遍的一種稱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全姓名稱謂,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偉」、「劉建華」等。

全姓名稱謂有一種莊嚴感、嚴肅感,一般用於學校、部隊或其他等鄭重場合。一般地說,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稱呼對方是不禮貌的,甚至是粗魯的。

名字稱謂,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偉」、「建華」等,這樣稱呼顯得既禮貌又親切,運用場合比較廣泛。

姓氏加修飾稱謂,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飾字。如「老李」「小劉」「大陳」等,這種稱呼親切、真摯。一般用於在一起工作、勞動和生活中相互比較熟悉的同志之間。

過去的人除了姓名之

2樓:雨貝

古代禮儀

古代禮儀指的是中國古代的禮儀。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中文名古代禮儀

釋義即禮節與儀式

包含政治禮儀和生活禮儀

政治禮儀

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等

生活禮儀

誕生禮、成年禮、饗燕飲食禮儀等

中國古代禮儀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

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

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3樓:勤奮的苦海

中國是禮儀之邦,古代在禮儀方面也很有講究,下面給大家整理了古代日常禮儀常識,歡迎閱讀!

一、 站有站相

人的正常站姿要「立端正」。具體為頭正,頸直,兩眼平視,嘴、下愕微收;雙肩平且微向後張,挺胸收腹,上體自然挺拔;兩臂自然下垂;兩腿挺直,膝蓋相碰,腳跟併攏,腳尖張開;身體重心穿過脊柱,落在兩腳正中。從整體上形成優美挺拔、精神飽滿的體態,而避免出現用一條腿支撐身體斜靠著的疲憊無力的形象即「勿跛倚」。

二、 坐有坐相

人的正常坐姿也是要「坐端正」在身後沒有任何依靠時,上身挺直稍向前傾,關節平正,兩臂貼身自然下垂,兩手隨意放在自己腿上,兩腳間距與肩寬大致相等,兩腳自然著地。在正式社交場合,即使背後有依靠時,也不能隨意把頭向後傾靠,以免顯得懶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體態像上面所說的那樣端莊穩重。

但為了坐姿的正確優美,還是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①「勿箕踞」落座後兩腳不要分得太開,女性這樣坐尤為**。 ②「勿搖髀」切忌搖晃大腿。

兩**疊而坐時,懸空的腳尖應朝下。 ③ 在長者面前,要留意「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處處要守住「長幼有序」的原則,才是懂禮之人。 ④ 落座後應該安靜,不要左右搖擺,給人以不安分的感覺。

⑤ 坐下後雙手可相交擱在大腿上,或輕搭在沙發扶手上,但手心應向下。 ⑥ 如果座位是椅子,不可前俯後仰,也不能把腿架在椅子或踏在茶几上,這是非常失禮的。 ⑦ 端坐時間過長會使人感覺疲勞,這時可變換腿部的姿勢。

⑧ 在社交或會議場合,入座要輕柔和緩,坐姿要端莊穩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亂響,造成緊張氣氛,更要小心別帶翻桌上的茶杯等用具,以免尷尬。 總之,坐的姿勢除了要保持端正外,還應做到輕鬆自如、落落大方,方顯得文靜優美。

三、走有走相

行走要「步從容」。即走路時不急不慢、從容大方。人的正常行走應當是身體挺立,兩眼直視前方,兩腿有節奏地向前邁步,並大致走在一條直線上。

不同情況下,對行走有不同的要求: 見尊長時,要「進必趨」,即快步走上前,顯示對長輩的尊重。 從尊長身邊告退時,要「退必遲」,即緩慢退出。

顯示對長輩的不捨和敬重。 轉彎處,要注意「寬轉彎,勿觸稜」,是指走路拐彎時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著稜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走入無人的房間要提醒自己「入虛室,如有人」,行為與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謹慎,不亂走亂動。

因為「君子慎獨」,這其中的道理是很深的。 總之,在行為舉止方面,要時時按禮節行事,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如果不注意這些,你剛踏入社會就輸了。

可見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舉止尤為重要。

古代的日常禮儀

4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

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

2、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

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3、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

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4、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

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

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

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5、拜賀慶弔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弔中有許多儀禮俗規。

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階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

慶弔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

中國網-中國古代禮儀文化漫談:跪坐背後的文化心理

古代朋友之間的禮儀古代的日常禮儀

1 正規揖禮 左手壓右手 女子右手壓左手 手藏在袖子裡,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歷史上的舉案齊眉的說法,就用的是這個揖禮。2 一般揖禮 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這個行禮主要用於正規場合,主要是對朋...

日常交際禮儀有哪些,日常交際禮儀常識有哪些

職場禮儀,是指人們在職業場所中應當遵循的一系列禮儀規範。學會這些禮儀規範,將使一個人的職業形象大為提高。日常交際禮儀常識有哪些?一 宴請禮儀宴請是公關交往中常見的交際活動形式之一,恰到好處的宴請,會為雙方的友誼增添許多色彩。赴宴要準時,赴宴前應修整儀容以及裝束,力求整潔大方。在宴請排位時,客人要聽從...

日常交際禮儀常識有哪些日常交際禮儀有哪些

一 宴請禮儀宴請是公關交往中常見的交際活動形式之一,恰到好處的宴請,會為雙方的友誼增添許多色彩。赴宴要準時,赴宴前應修整儀容以及裝束,力求整潔大方。在宴請排位時,客人要聽從主人的安排。入座後,主人招呼,即可開始進餐,取菜時不要盛得太多,如不夠,可以再取。如果主人為你夾菜,要說 謝謝 吃東西時要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