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於的用法有哪些古文中於字的用法

2021-03-05 09:21:54 字數 5339 閱讀 3093

1樓:廖昌溫代秋

因語境不同,「於」這個詞往往有多種含義。

一、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作狀語

(一)、在文言裡,「於」經常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放在句末,構成一種狀語後置的特殊句式。這也是|「於」作為介詞的常見用法。

1、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時間,可譯為「在」「到」「從」等。例如:

(1)能謗譏於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在」)

(2)皆朝於齊。(同上,譯為「到」)

(3)虎兕出於柙。(《季氏將伐顓臾》譯為「從」)

2、引進動作行為有關的物件。譯為「向」「對」「跟」「與」等。例如:

(1)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譯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對」)

(3)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跟」)

3、引進比較物件。譯為「比」。這種情況中,「於」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詞。例如:

(1)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比」)

(2)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譯為「比」)

4、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它往往跟在動詞後面,譯為「被」。例如:

(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被」)

(2)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譯為「被」)

有時,它還與「見」「受」合在一起表被動,構成一種固定結構的句式。例如:

(1)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見…於…」譯為「被」)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

受制於人。(《赤壁之戰》「受…於…」譯為「被」)

(二)、「於」和名詞構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不後置的情況。一般可譯為「對於」。

1、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譯為「對於」)

2、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國也》譯為「對於」)

二、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作補語

這種情況比較少見,而且與作狀語後置在句子結構上非常相似,所以,人們一般與把它作為狀語後置來解釋。其實,兩者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劍自舟中墜於水。(《刻舟求劍》「於水」作補語)

2、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寡人之於國也》「於河東」作補語)

三、有時只是表示物件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1、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2、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同上)

四、複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係,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例如:

1、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2、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崤之戰》譯為「從這時」作狀語)

2、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捕蛇者說》)譯為「在這職業上」作補語)

2樓:匿名使用者

於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係.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物件、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物件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複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係,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古文中「於」字的用法

3樓:匿名使用者

1、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2、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4、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6.被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7.被 例: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樓:蘅域

「於」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片語結合起來組成介賓結構,在句中充當狀語或補語。

5樓:匿名使用者

於⑴對,對於。例:①貧者語於富者曰。②愛

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③其於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例:①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②乃設九賓禮於庭。③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⑶與,跟,同。例:①幻者而同於真邪?真者而同於幻邪?②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③燕王欲結於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

⑷到。例:①指通豫南,達於漢陰。②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⑸從,自。例:①子墨子聞之,起於魯。②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③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⑹在......方面。例:①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②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

⑺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③青,取之於藍,而青而藍。(本義項是指後一個「於」。)

⑻被。例:①君幸於趙王。②受制於人。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⑼受。例:不拘於時,學於餘。(本義項指前一個「於」。)

⑽向。例:①不拘於時,學於餘。(本義項指後一個「於」。)②事急矣,請求救於孫將軍。

(11)給。例: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

「於是」

⑴在這時。例: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⑵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例: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

⑶在這件事上。例: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⑷在這種情況下。例: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

⑸對此。例:於是餘有嘆焉。

⑹從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

「於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虧林沖齎盤纏,於路投奔人。不想日卻在這裡撞見。

「於是乎」於是。例:餘感焉,以杜君言泛訊之,眾言同,於是乎書。

文言文中於的用法有哪些?

6樓:高洞子

因語境不同,「於」這個詞往往有多種含義。

一、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作狀語

(一)、在文言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4646433裡,「於」經常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放在句末,構成一種狀語後置的特殊句式。這也是|「於」作為介詞的常見用法。

1、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時間,可譯為「在」「到」「從」等。例如:

(1)能謗譏於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在」)

(2)皆朝於齊。(同上,譯為「到」)

(3)虎兕出於柙。(《季氏將伐顓臾》譯為「從」)

2、引進動作行為有關的物件。譯為「向」「對」「跟」「與」等。例如:

(1)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譯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對」)

(3)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跟」)

3、引進比較物件。譯為「比」。這種情況中,「於」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詞。例如:

(1)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比」)

(2)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譯為「比」)

4、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它往往跟在動詞後面,譯為「被」。例如:

(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被」)

(2)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譯為「被」)

有時,它還與「見」「受」合在一起表被動,構成一種固定結構的句式。例如:

(1)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見…於…」譯為「被」)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 受制於人。(《赤壁之戰》「受…於…」譯為「被」)

(二)、「於」和名詞構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不後置的情況。一般可譯為「對於」。

1、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譯為「對於」)

2、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國也》譯為「對於」)

二、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作補語

這種情況比較少見,而且與作狀語後置在句子結構上非常相似,所以,人們一般與把它作為狀語後置來解釋。其實,兩者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劍自舟中墜於水。(《刻舟求劍》「於水」作補語)

2、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寡人之於國也》「於河東」作補語)

三、有時只是表示物件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1、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2、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同上)

四、複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係,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例如:

1、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2、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崤之戰》譯為「從這時」作狀語)

2、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捕蛇者說》)譯為「在這職業上」作補語)

於在文言文中有什麼意思例句於在文言文中有什麼意思

於 字在文言文中可以作1 動詞。a 意思是 往 或者 去 如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 周南 桃夭 b 意思 取 如 晝爾於茅,宵爾索陶。詩 豳風 七月 2 介詞。a 表示引進動作 行為的時間 處所,意義相當於 在 到 或 在 方面上 如 捐金於野。後漢書 列女傳 b 表示引進動作 行為的物件,相當於...

古文言中「之」用法,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助詞,表示領有 連屬關係 赤子 心。助詞,表示修飾關係 緩兵 計。不速 客。莫逆 交。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 大道 行也,天下為公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 置 度外。等閒視 代詞,這,那 二蟲,又何知 虛用,無所指 久而久 動詞。往,到 吾欲 南海 基本是以上用法最多見。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文言文中名的用法,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個人歸納 1。名詞 名字,名稱,題目。名分。名望等。2.動詞 命名,稱明,說。3。形容詞 有名的,著名的等。個人歸納的 1。名詞 名字,名稱,題目。如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名字 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名稱,題目 2.動詞 命名,稱明,說明。如 名之者誰 命名 以故其後名之曰襃禪山 稱明 不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