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名的用法,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2023-02-19 15:30:20 字數 5392 閱讀 7025

1樓:張雪松

個人歸納:

1。(名詞)名字,名稱,題目。名分。名望等。2.(動詞)命名,稱明,說。3。(形容詞)有名的,著名的等。

2樓:happy相約期待

個人歸納的:

1。(名詞)名字,名稱,題目。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名字);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名稱,題目)。

2.。(動詞)命名,稱明,說明。如:名之者誰(命名)?;以故其後名之曰襃禪山(稱明);

不能名其一處也(說明)

3。(名詞)名義,名分。如:慎器與名(名義)

4。(名詞)名聲,名望。如:贏得身前身後名(名聲);死即舉大名耳(名望)

5。(形容詞)有名的,著名的。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故雖有名馬。(著名的,有名的)

望對你有所幫助!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都有哪些?

3樓:林學禮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2、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

5、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遠來者,正要相公遊此間耳。」

6、連詞。表示因果關係。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唐劉肅《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8、所作,所為。《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康有為注:「以,為也。」

所以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原因,情由,用以,用來。

讀音是  suǒyǐ

基本解釋

今: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他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古:……的原因 例句: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使楚》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造句:一、一考完試,小明就忘乎所以地玩。

二、同學們沒有意料到會下雨,所以很多人沒帶傘。

三、洪水到來之前,我們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預先通知,所以沒受損失。

四、您是金枝玉葉,我卻不過一介文士,所以你還是走吧!

五、你解題的方法不正確,所以列錯了算式。

文言文中得的用法

4樓:

(會意。金文字形,右邊是「貝」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3363436(財貨)加「手」,左邊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裡拿著財貨,自然是有所得。

本義:得到,獲得)   [1]同本義(本來沒有而爭取得來成為己有)  得,行有所得也。──《說文》  三人行必得我師焉。

──《論語》。釋文:「本或作必有。

」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難得。──《世說新語·假譎》  賣炭得錢何所營。

──唐·白居易《賣炭翁》  工之僑得良桐焉。──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閒兒(有空閒時間;得空);得勝回頭(宋元說書人在開講正書前先說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勝回頭);得職(獲得官職);得情報;得錢;得獎   [2]找到  知得而不知喪。

──《易·文言》  慮而後後能得。──《禮記·大學》。注:

「謂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莊子·秋水》  既而得其屍於井。

──《聊齋志異·促織》 [3]得知  故無術者得於不用。──《韓非子》  禮得其報則樂。──《禮記·樂記》。

注:「謂曉其義。」   武王得之矣。

──《呂氏春秋·義賞》。注:「猶知也。

」    [4]捕獲  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亦指**獲;被逮捕。又如:

得俊(俘獲敵方的勇猛將士)   [5]成功;完成  已經傳人畫圖樣去了。明日就得。──《紅樓夢》  又如:

得算(計謀成功);得策(謀略得當)   [6]適,合  傲嘯東軒下,聊復得此生。──陶淵明《飲酒》   [7]具備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勸學》   [8]同「德」,恩惠,感恩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孟子·告子上》  地廣而不得者國危,兵強而凌敵者身亡。──《鹽鐵論·擊之》   [9]助動詞。能,能夠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論語·微子》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進退不得,為之奈何?──《吳子·應變》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史記·項羽本紀》   [10]得意,滿足  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管晏列傳》  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世說新語·文學》  又如:

洋洋得意   [11]看到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得  dé   【名】   [12]收穫,心得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開鄭有得,便欣然忘食。

──《南史·陶潛傳》  "《周禮·師氏》:「掌國中失之事。」杜子春說:

「中當為得。」古音中、得同音義通。故古書中「中意」亦通「得意」。

" [13]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賢不失序。──《荀子》  得  dé   【副】 [14]必須,應該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  得  dé   【形】   [15]合適;正確  於彼計則得。

──馬中錫《中山狼傳》  歷古今之得失。──《漢書》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5樓:日久生情

⑴[代詞]他,她,它(們)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3656636。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者)

②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之:它,指狼。)⑵翻譯為:的。例:

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⑶[動詞]往,到......去。例:

①於是棄其家走之關中。

②諸將請所之。

⑷這,此。例: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⑸作賓語前置(倒裝句)的標誌。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⑹我。例:

①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⑺用在句末補足音節,無實義。例: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後一個之。)⑻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②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⑼作定語後置的標誌。例:

①雲之崔嵬。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

①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②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之的基本字義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之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閒視之。

5、代詞,這,那:「之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文言文中的用法為:動詞,本義,出、進、發展;動詞,往,到......去;、助詞,表示之前後之交集,常可譯作的;代詞,他,她,它(們);作賓語前置(倒裝句)的標誌;用在句末補足音節,無實義;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

6樓:奇銘莊武

「之」在文言文中常當代詞、助詞、動詞用,其作用各不相同。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56565

一、作代詞

1、代人,如《項脊軒志》中的「先妣撫之甚厚」,「之」可譯作「她」,代老嫗。

2、代物,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與坐談,問之客曰」,「之」代「與徐公孰美這件事」。

4、指示代詞,如《寡人之於國也》中的「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譯作「這,這樣」指上文「河內凶……亦然」。「不若長安君之甚」《觸龍說趙太后》,「之」譯作「那樣」。

二、作助詞

1、定語的標誌,如《諫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職役哉」,這裡的「之」連結名詞性定語「百司」和中心語「職役」,可譯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關係。此句可譯為「代管百官的職事呢?」。

《過秦論》中的「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兩個「之」分別連結形容詞性定語「膏腴」、「要害」和中心詞「地」、「郡」,表示修飾的偏正關係。

2、補語的標誌。如《捕蛇者說》中的「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之」在這裡作補語的標誌,可譯作「得」,表示連結中心詞「不幸」和補語「甚」。

3、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夫晉,何厭之有」,這裡「何厭」是「有」的賓語,提前了。此句可譯為「晉國(的慾望),有什麼滿足的(可能)呢?」

4、定語後置的標誌(不譯),如《勸學》中的「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兩個「之」都作定語後置的標誌,「之」字前是中心語,「之」字後是定語。此句可譯為「蚯蚓(雖然)沒有銳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

5、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如《歸去來兮辭》中的「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這裡兩個「之」用在主謂片語之間,表示這一片語不能單獨成句。此句可譯為「(我)羨慕一切生物得到復甦的時節其時,感嘆自己的年華行將結束。

」6、用在主語和介詞結構之間,表示它們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強調、突出這個介詞結構的意義。(不譯),如《寡人之於國也》中的「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語「寡人」與介詞結構「於國」之間,強調「於國」的意義,此句可譯為「我對於治理國家,可算是盡了心的了。」

7、襯音助詞(不譯),用在表示時間的詞或某些動詞的後面,湊足一個音節,它沒有實際意義,只是起著協調音節的作用。如《勸學》中的「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之」嵌在時間詞「須臾」的後面,協調音節,作詞綴,此句譯作「比不上片刻學到的東西多」。《諫逐客書》中的「由此觀之」,這裡的「之」接在動詞「觀」後面,協調音節,無義,此句可譯作「從這看來」

8、嵌在姓名中間,無實義。如「佚之狐言於鄭伯曰」、「若使燭之武見秦君」、「介之推不言祿」、「宮之奇諫假道」中的「佚之狐」、「燭之武」、「介之推」、「宮之奇」。

9、嵌在專用名詞之間,無義。如《病梅館記》中的「闢病梅之館以貯之」。前一個「之」用在「病梅館」這個專用名詞中,不譯。

三、作動詞

用在處所句詞前,可譯作「到、往、去」。如《鴻門宴》中的「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之」用在處所名詞「沛公軍」前,作動詞。

文言文中 之 的所有用法,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助詞,表示領有 連屬關係 赤子 心。助詞,表示修飾關係 緩兵 計。不速 客。莫逆 交。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 大道 行也,天下為公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 置 度外。等閒視 代詞,這,那 二蟲,又何知 虛用,無所指 久而久 動詞。往,到 吾欲 南海 基本是以上用法最多見。文言文中 之 的用法有...

古文言中「之」用法,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助詞,表示領有 連屬關係 赤子 心。助詞,表示修飾關係 緩兵 計。不速 客。莫逆 交。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 大道 行也,天下為公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 置 度外。等閒視 代詞,這,那 二蟲,又何知 虛用,無所指 久而久 動詞。往,到 吾欲 南海 基本是以上用法最多見。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之有多少用法文言文中

動 到 去。為學 吾欲之南海。代 指示代詞,相當於 這個 這 這種 等。廉頗藺相如列傳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代 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 他 它 它們 他們 等。論積貯疏 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鄭伯克段於鄢 愛共叔段,欲立之。代 指代說話者本人或聽話者的對方。捕蛇者說 君將哀而生之乎?代 第二人稱代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