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2021-03-03 21:21:21 字數 4927 閱讀 1299

1樓:食神

1重視科技

來、教育在文化

傳承與源發展中的作用,大力推動優秀文化和先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著力提高國民素質;(3分)2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增強國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3分)3積極推動文化創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中國古代重視教育的傳統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了什麼作用?

2樓:匿名使用者

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形成的理論基礎,對中國的社會關係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考慮中國的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歷史這個無形的手對現實的影響。本文將從下列三方面對傳統文化與新課改的影響進行具體簡述:

一、 中國文化的民族性。

二、 中國文化的兩極性。

三、 中國文化的內向性。正文: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她包含一個民族長期積累形成的深層的心理積澱。

由於文化的不同,會產生思維模式的不同;由於思維模式的不同,又會產生行為方式和社會關係的不同。就像兩個不同的根系,會生長出兩棵不同的大樹一樣。中國的先哲們給後人留下了豐美的歷史寶藏,也留下了沉重的歷史包袱。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形成的理論基礎,對中國的社會關係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考慮中國的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歷史這個無形的手對現實的影響。而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主要的一支。

綜觀中國改革的歷史,我們就可以發現,儒家文化的影響無時不在。如戰國時代的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秦始皇、漢武帝、魏孝文帝、金世宗、元世祖、清雍正帝的改革、及現在的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總是在儒家思想尚末在統治階級中確立或者在大眾中尚末得到張揚的情況下獲得。而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慶曆新政、清光緒帝的戊戍變法等改革之所以失敗,與儒家思想在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影響息息相關。

這不由使我們來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這一次新課改的影響。不妨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特點及相關的一些思想:

一、中國文化的民族性。中國漢族佔總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個少數民族在膚色、人種上也與漢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單一人種和單一文化的國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尤其是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佔有統治地位。

中國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儒家學派的基本思想是尊祖復古——至低也要維持現狀,主張祖宗的法度不可更改,對任何形式的變革都深惡痛絕。儒家學派申稱「利不十,不變法」,也就是說你要變法可以,但必須有百分之百的好處,一點壞處也不能有,否則你就得老老實實地遵守祖制。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清楚,世上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法制。同時,儒家強調的中庸思想,禁止競爭原則,主張認同。而這一切都跟我們新課改的精神相違背,我們新課程改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完美。

同樣要實施新課程,就必須有人做出頭鳥。有人為以後改革的失敗來承擔責任。否則,實施新課程就是一句空話。

二、中國文化的兩極性。中國古代哲學非常注重陰與陽的辯證統一,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兩極組成的矛盾的對立統一體,如:上與下、左與右、正與反、內與外、男與女等等。

中國的儒家文化與佛、道文化也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兩極性。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而佛、道文化主張消極避世,組成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中國古代的許多知識分子在青年時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奮發圖強;當仕途多有磨難,到了晚年時又遁入佛、道文化,從佛老思想中尋求內心的安寧。

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雲梯,激勵著仁人志士們努力攀登,去摘取事業的果實;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張安全網,有人從雲梯上跌落下來,就有這張大網將其接住。因此儒家文化與佛、道文化這兩極文化對立統

一、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個穩定發展的中國文化系統。正因為我們傳統文化的兩極性,才使得我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上往往遵循非此即彼的原則。因此使我們在以往的教學中在對待結果上也要求是非分明,非此即彼;而新課程卻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對待結果要具有多面性。

三、中國文化的內向性。中國屬內陸國家,中國文化就是在這大片的土地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內陸文化。中國自古以來不斷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斷地修築長城,閉關自守。

受此影響,中國文化也演變成了保守的陸地文化,自成體系,對外來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從清朝的戊戌變法到今天的改革開放,每一次開啟國門,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中國文化不斷地同化著外來文化,卻從來不被外來文化所同化。

瞭解了傳統文化的特點和一些基本思想後,我們不禁對我們的新課改出現憂慮,畢竟新課改的實質是從我們原來的中國式的科舉教育向美國式的創新教育轉變。新課程改革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程度,所幸的是傳統文化在經歷文革和改革開放後西方思想不斷湧入的衝擊下,在我們身上還沒有到牢不可破的地步。新課程改革步履艱難是肯定的,成功與否唯有看它的造化了。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我們並沒有好好地梳理;研究往往缺乏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幾乎丟棄了「經世致用」的傳統。傳統文化任何時候都是一個寶藏,如果自己守著寶藏不開發,別人便會來開發,那將會是件很遺憾的事。

3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傳承的過程,談論該不該繼承傳統文化的問題,應該從歷史的角度來辯證的看待,不可否認傳統文化受其歷史的侷限性和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陷和糟粕,比如:迷信,**,男尊女卑,落後的封建禮教,固步自封排斥先進文化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應該指出的是,今天我們在這裡反對繼承傳統文化,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傳統文華,正反雙方辯論的初衷也正是為此。

其實能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很好的繼承並弘揚光大,辯論雙方雙贏。

繼承傳統文化意義

4樓:有點意思si兒

1、中國和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夠反映民族特徵的傳統觀念和思想意識,是具有民族特徵的世界觀和觀。它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前赴後繼,英勇頑強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導人們實踐活動的基本精神。

2、傳統文化講究崇尚倫理、注重人文理性、強調和諧觀念、倡導憂患意識等等,學習和研究這些中國傳統文化,進而繼承、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在指導下,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加強對國民全面素質教育的培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3、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建設,就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建設、精神世界的建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所宣揚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慎言敏行、嚴於律己、改過遷善等道德規範,幾千年來就鑄就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正、刻苦耐勞和精忠愛國的優良素質。

4、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價值體系的建立,是與傳統文化的長期孕育分不開的。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發展,歷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的道德文化遺產,它包含了優秀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方面。

5、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為了在新的形勢下,繼承、弘揚、提高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我國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集中起來,並與革命傳統相結合,賦予新時代內容,容納新的時代精神,達到承前啟後,與時俱進,古為今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繼承傳統文化,有助於發揮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我們追求物精神文明是非常有幫助的

6樓:匿名使用者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係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範。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漢字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貫通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7樓:匿名使用者

文字是語言的載體,而世界獨一無二的方塊字「漢字」作為中國這個獨特國家的文字,更是承載著特殊的使命。

漢字的創造和發展就是一部中國文化史——語言離不開文字,而文字又記錄著語言。

因此,從古至今,藉著漢字這獨特的載體,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人類歷史、以及表達人類情感的文學詩歌記錄保留下來,一代一代傳承至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尤其我們學習古代漢語,最好用繁體字版,從中更能窺見漢字中潛藏的文化內涵,加深我們對語言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可見傳統文化的傳承貫通是通過漢字達成的,這從古典文獻研究方面更可得到佐證。

8樓:fly愛上你微笑

其實所有的語言文字都一樣起到一個交流溝通的作用。。還有就是記述歷史。。傳承人類的文化和經念。。。

如何處理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9樓:13862590347林

(1)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優秀傳統

文化凝聚了該民族世世代代的創造和智慧,是該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復興,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離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文化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繼承的目的是為了發展,不能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必須要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

(2)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積極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汲取養分,在創造中繼承,在推陳中出新,創造出既具有時代精神,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2)正確處理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3)正確處理好文化繼承與發展關係的意義: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才能進行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教育與傳統文化,有著怎樣的關係,論述文化傳統與教育的關係

不僅如此,包括儒學當中某些典籍裡,大肆宣揚的那種愚忠愚孝,實際上也不應該被繼承,是要被摒棄的糟粕。除開那些糟粕不說,其他的具有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價值的東西,應當被保留被繼承,更應該被加入到學前 學齡教育當中,讓中國年輕一代去了解這些東西。不至於說,我們老祖宗發明的東西,最後我們只能在外國人那裡看到被發...

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的發展中起到什麼作用

文化軟實力在一個國家的發展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1 文化軟實力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橋樑 當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促進了各種傳播媒介的現代化,再加上各國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外開放,使文化交流迅速發展,其速度之快 範圍之廣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不同文化在珍視自己文化的基礎上,對異質文化不同程度的認同和吸收...

論述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少於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東亞文明的精神核心。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在社會的大動亂中通過對三代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進行反思,認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詮釋而形成的思想學說體系。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單一民族觀念和思想體系時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 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