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少於

2021-03-04 00:49:03 字數 5318 閱讀 9537

1樓:sky寂寞如絲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東亞文明的精神核心。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在社會的大動亂中通過對三代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進行反思,認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詮釋而形成的思想學說體系。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單一民族觀念和思想體系時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同時又以「近者悅,遠者來」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大胸懷,倡導民族和睦,友好相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鞏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學長期以來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學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堅持的是一種對儒學的信仰和依賴。

儒學提倡德化社會、德化人生的思想對中國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種積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凝聚力,起著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於儒學避免了狹隘民族性的特點,為它走向世界,形成東亞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礎。

2樓:一夜白髮為紅顏

一、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或曰中華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國民族精神的主流,是東亞文明的精神核心。「察業識某如佛,觀事變莫若道,而知性儘性,開價值之源,樹價值之主體莫若儒。」

儒學的這種地位是歷史形成的,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在社會的大動亂中通過對三代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進行反思,認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詮釋而形成的思想學說體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學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成為中國原典的儲存者和當時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實地考察,堅持「察知徵信」與「因革損益」的原則,使儒學又具備審慎的因時制變的品格,在中國處在第一次社會形態大變革的時代,儒學應運而生,突出了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儲存、延續和發展的歷史必然。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單一民族觀念和思想體系時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同時又以「近者悅,遠者來」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大胸懷,倡導民族和睦,友好相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鞏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學長期以來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學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堅持的是一種對儒學的信仰和依賴。

儒學提倡德化社會、德化人生的思想對中國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種積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凝聚力,起著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於儒學避免了狹隘民族性的特點,為它走向世界,形成東亞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礎。

在先秦,處於私學地位的原典儒學,為它的長遠發展奠了基。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學始成為官學,兩漢時基本完成了對先秦以來道、墨、名、法、陰陽之學的綜合吸收,擴大了學術包容的範圍而成為文化的宗主。雖兩千餘年其形成屢經變換,但總的方向是強化封建統治意識。

總之,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趨勢,並且時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與道德取向,成為中國人的信仰。

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儒學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並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又是通過儒學之要義體現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中國傳統文化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結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的聯絡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係。

這有助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是以和諧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響和傳承的,而現代社會綜合國力的構成中,民族凝聚力作為國家的軟實力,為社會發展、改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我們中華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於中華民族的宗族,歷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動力是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中國全體國民都有他「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崇高倫理觀念,與博大的仁愛精神,共同構建和諧之社會。

儒學對中國社會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諧社會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儒家文化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凝聚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學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包涵天人關係的和諧與人際關係的和諧。關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過猶不及」,實質是強調矛盾的統一與均衡,強調通過事物之變的把握以獲得人際關係的和諧,避免和克服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國家、民族之間的對立和衝突。

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凝聚之學的科學精神。

2.中國傳統文化是相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儘管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它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對外相容,這正是依靠儒學「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實現的。儒學在保持其學統傳承的同時,總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為主地匯通、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儒家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強大吸收能力和它強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輔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相容之精神。

3.中國傳統文化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儒家學說則更是這種精神的體現者和傳播者。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儒治世」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的這種特殊的社會功用。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佔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官學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社會充滿了亞普羅式的精神,是個按生態迴圈及繼續下去的社會,繼承的是老祖宗的傳統,還要代代傳下去」。傳統就是權威,滿足於守,追求靜,害怕變。

自儒學被漢武帝君臣定為正統正宗以後,以地主經濟為基礎,土地得相當自由買賣,農民得相當自由轉動,而原本不能造成世卿世官那樣的貴族身份的社會,卻藉著知識的統制和長期獨佔,而無形中幫同把士大夫的身份更加的特殊化或貴族化了。

「以儒治世」,中國傳統文化更加牢靠的在政治中得以發揮。「文化是物質裝置和各種知識的結合體,人使用裝置和知識以便生存,為了一定目的,人要改變文化」,師儒和政權的關係,在中國封建士大夫身上,得到了極其充分的體現,而「以儒治世」是歷代統治者及傳統士大夫所選擇的,「一個時代的思想家,他們的言行能被社會所接受,主要是因為他們反映了社會上的一般觀點,他們不過是把已經客觀的社會事實所造成的觀點,用比較明白和肯定的言行表達出來。」從孔孟到西漢董仲舒「君權神授」到魏晉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玄學到唐韓愈的天命論到宋朱熹的理學到王陽明的心學到明清各種儒學思想見解,都體現了把儒學進行合理改造,從而為統治階級所利用,以達到「治世」,維護統治的目的。

以儒學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經歷五千年的發展而沒有中斷的原因就在於其核心價值具有先進文化特性,在於其人性化、人情化傾向所具有的穿透力和生命力,在於它所具有的永恆的普世價值,相信在世人共同的努力下,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將會在未來閃耀出更加燦爛的希望之光、和諧之光、精神之光。

四、總結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血與水、源與流的關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得說來,就是究天人之際,明修身之道,述治國方略,求天下為公,最終實現天人和諧的境界。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通過儒學體現,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優秀的儒家文化價值理念,「以儒治世「被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現實的需要,促使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價值選擇,用歷史的眼光和時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揚和傳承優秀的中國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中國之未來而奮鬥

3樓:匿名使用者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還是要經過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的吧 推薦可以去 儒森書院國學文化培訓學校學習一下哦~

簡述儒家思想,道家(道教),佛教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少於3000

5樓:日昌晶月朋

談三者【僅僅在——(文化)——中】的作用?

道是中國文化之根基,是中國文化區別於其它文化的本質所在。上善若水,為而不爭。

儒是讓中國人掌握中國文化的老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在。但是老師要明白為而不有。

佛是從外國請來的一個新鮮產物,中國文化的調味品。要為而不恃,佛家確實做到了。

6樓:匿名使用者

人們常「儒以治世、道以治身、佛以治心」來概括,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儒佛道三教的不同特點及其實際影響。

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

儒家思想:

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宗教而稱之為儒教,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漢代起指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奉儒學為官學的最後一個王朝大清帝國被**取代以後,儒家思想受到了外來新文化最大限度的衝擊,不過在歷經多種衝擊、浩劫乃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剷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並在世界上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和民族傳統的標記。

道教為本土宗教,與我國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有著血肉相連的密切關係,是我國古代整個思想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道教在產生和發展過程中,既吸收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又廣泛滲入中國文化的各種領域之中,對我國的歷史政治、道德倫理、學術思想、古代科學技術、醫藥養生、文學藝術、民間信仰等都曾發生過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支柱。因此要全面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必然要研究道教文化,才可以從中汲取對我們有益的文化養料。 由於道教在形成的過程當中,雜取民間信仰與古代學術等,故造就了道教文化在內容上的龐雜多端,如此亦保留及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許 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在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大系統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如果像一些學人認為的那樣,文化思想也有剛柔之分、顯隱之別,那麼,相比之下,道家則偏重於柔順、無為、退守、潛隱的精神。它以各種形式滲透到儒學、佛學之中,滲透到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無形中影響著中國人的人生態度,這正體現了道家思想的潛隱特點。

佛學促進了中國哲學的發展,如果沒有佛學的滋潤就不可能有宋明理學的出現。同樣,如果沒有佛教的藝術,中國的藝術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況?隨著佛教研究的深入,人們已經認識到,不瞭解中國佛教,就不能很好地瞭解漢代以後中國哲學的發展,其實,不瞭解中國佛教,也無法全面地瞭解整個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無法真正把握中國文化的特點與精神。

特別是入宋以後,中國佛教已經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了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

佛教的萬法虛幻和解脫理想又可以幫助人以出世的心態來超然處世,使人不至於過分沉溺於世俗的物慾而不能自拔,不至於為此生此世的不如意而過分地煩惱。儒佛道三教曾以不同的人生哲學在歷史上對中國人的心理調控和人生價值的追求發生過重要的影響和作用。而在物質財富和人的物慾同步迅速增長的當今之世,佛教在淨化人的心靈等方面應該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上千年的遞嬗演變中,最終形成的是以儒家為主、佛道為輔這樣一種「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

中國傳統文化 詩詞,快,中國傳統文化古詩

一七令,茶 胡秉言茗 碧嫩,神凝 著聖水,味香盈 芳馨淡爽,厚重清明 古今呈異客,閒雅品人生 感悟浮沉歲月,盪滌塵緣凡情 半盞淳茶方寸潤,修德養性淨心靈 一七令,茶 胡秉言祥 茗嫩,一槍 銅壺水,煮三江 紫砂瓷素,仙瓊玉漿 陸羽邀神農,禪坐細品嚐 清高文人墨客,達官貴侯飲狂 淡淡清香飄千古,修身聽命...

中國傳統文化中「義」的真正含義,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 仁 結合最緊的是 義 人們總是將 仁義 合在一起說。如果泛泛地去談,仁 就是 義 義 就是 仁 不過,如果細分起來,仁 與 義 還是有所不同的。仁 是君子的根本品德,義 是從 仁 的品德出發所遵循的辦事原則。仁義禮智 共同構築了倫理道德的根本。孔子講 義 稱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

中國傳統文化剪紙,中國傳統文化 剪紙 的主要內容

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 公元前6世紀 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 鏤 剔 刻 剪的技法在金箔 皮革 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 中的剪桐封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