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的習俗有哪些,莆田有哪些風俗習慣

2023-02-20 14:55:25 字數 5401 閱讀 2695

1樓:匿名使用者

莆田涵江 冬至有吃湯圓,掃墓的習俗。

涵江 中秋 看白塘秋月的風俗

端午節的話, 有去看寧海出日的習慣(我小時候去過)端午節按照「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的程式進行。

其它的好像跟全國的都差不多了。

2樓:以哭的方式笑

節日有幾個比較特殊的,別的省份都沒有

頭牙和尾牙!~

莆田有哪些風俗習慣

3樓:

掃巡辭舊迎春

莆田城鄉人民在每年臘月年關之前,家家戶戶都進行一次「掃巡」(掃塵),以衛生清潔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節。這是莆田群眾的一個傳統習俗。

莆田百姓大多數是由中原遷移過來的,歲時習俗有的與中原地區大同小異,有的則是從移居過來後在生產、生活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年終歲暮,百姓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年的勞動生產之後,為喜慶一年來的收穫,歡歡喜喜、乾乾淨淨過新年,群眾於農歷12月農閒期間,家家戶戶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俗稱「掃巡」(掃塵)。意即掃掉塵垢再巡查一遍。

莆田話把年前大掃除叫「掃巡」。「掃巡」的時間,各地都沒有統一。有的地區群眾從「

尾牙」(農曆12月16日)後開始,一般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俗語說:「千補萬補,洗淨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淨見祖公」。

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刷乾淨,再讓太陽晒乾。然後室內再用竹竿綁著樹枝(帶葉),作成一把大大的掃把,把每個房間打掃的乾乾淨淨,這就叫「掃巡」。 有的地區不受限制,臘月初直至年關前進行。

群眾「掃巡」的日期一般都選擇雙休日和天氣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掃巡」的工具農村用蘆葦、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掃把,並貼上一小塊紅紙,然後縛在竹竿上,用於打掃清理室內外牆壁、屋樑、樓樑、樓板和天花板上附著的灰塵、蜘蛛網等汙物。室內打掃清理垃圾和廢物;鋪地板磚的進行洗擦、廚具、桌椅、眠床等傢俱、被鋪、蚊帳全部進行洗滌。

通過清洗、打掃把室內全面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

元宵時,早上會有人出來拿旗子或等等樂器出來,抬菩薩繞整個村一圈,晚上到家家戶戶串門。

莆田有什麼民風民俗

4樓:禾木由

莆田有以下兩種地方習俗:(1)一年過兩次年,原莆田縣

是大年初四,仙遊縣是大年初五。在中國是很難找到一年過兩次年的習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訪友,為了警示大年間被倭寇入侵的史實,當地百姓規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襲。

(2)莆田元宵節,時間跨度長,從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結束,堪稱全國最長的元宵節。且期間伴隨有大量熱鬧的民俗活動,盛況賽過春節。

5樓:匿名使用者

1、冬至湯圓端午面。端午節五月初五中午人人都吃麵條。雖然初二吃粽子,但不普遍。

冬至早上吃湯圓。而大年初一早上,每人要吃一碗配料豐富的線面,俗話說"吃了線面添一歲"。在莆仙地區,線面寓意長壽。

2、一口乾飯一口湯。莆仙習慣,吃大米乾飯必定喝湯。所以煮乾飯時,不管有沒有其他菜餚,湯是少不了的。

有時為了簡便,做個紫菜蛋湯也就可以了。並且不是飯前喝或飯後喝,而是就著湯吃乾飯。

3、做大歲。正月初四,莆田「做大歲」。

這一天和大年三十一樣的熱鬧隆重。此俗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進犯莆田,到處殺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軍打敗後始返。由於家家都避難外地,沒法過大年,便決定在初四夜補過。

為了紀念這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

6樓:冰雪花

大年初二不拜年,元宵節從正月初六到正月二十九

7樓:匿名使用者

我看到紅色蜻蜓飛在藍色天空。

莆田的民風民俗

8樓:聽婷說歷史

在明代有個叫陳米牙的,是專門經營米業的商人。同是生意人,陳米牙的經營方式與眾人不同。人家賣米是唯利是圖、一味賺錢;而他賣米是薄利多銷,生意不成仁義在。

用現代的語言說是,做生意要講道德,「有道得財嘛」。

據說,他每次賣給百姓的米不收一分利錢,只用他小指頭上的長指甲在已售出的大米中,留下一指甲的米作利錢就可以了。因此,他的名聲一下子傳了開來,找他做生意的,向他買大米的非常多。他的家每天門庭若市,車水馬龍。

別看陳米牙「用指甲裝米」,雖然每次只賺一點點利,但向他買大米的人越來越多,老少無欺,在江南民間傳為美談。

莆仙生意人為紀念和偽效他,便在每年春節之前和元宵之後,即農曆二月初二日出外做生意的人和十二月十六日在外的生意人趕回家過年的時候,都要舉行祭祀陳米牙的儀式,後簡稱為「做牙」或「祭牙」,並把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定為「頭牙」,十二月十六定為「尾牙」。

一些生意人還把「頭牙」和做「尾牙」,延伸為每年二月至十二月,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要「做牙」的節俗。

舊時,莆仙民間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務必務酒席邀請同行和本店夥計們。目的有三:一是聯絡商友之間的感民用情。

二是決定所僱夥計的去留。按俗例,本店夥計吃「尾牙」後,即算結束僱約。

至次年二月初二日,店的夥計若再被店主邀請「做頭牙」,則是被繼續受僱的信約。三是以「做牙」祀神、祀福,求生意興旺。所以,每次「做牙」,各商家都非常重視。

莆仙民間農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普遍興「做牙」的風俗。即使沒有經營生意的家庭也重視「做牙」,而且隨著家庭生活的不斷富裕,「做牙」的檔次也越來越高。

「做牙」的時候,要在院前(或店前),住在套房則在陽臺上,擺上果品、酒菜,如炒米粉、炒麵條、甜丸子,雞、鴨、豬各種肉類、蝦類等。但忌有魚類,因莆田民間有俗諺雲「衰如魚」。也部分家庭愛簡單化,到商店購買幹品,如蘋果、梨、香蕉、茶酒,還有肉包、餅乾、等各種糕點作為祭品。

並在院前或樓下燒香、燒貢銀、銀紙等。

「做牙」一般是家庭婦女最為熱心。她們祀神的目的,一是期盼生意興隆,發家致富。二是期望有出外工作、打工的親人一切順利;上學讀書的能考上大學,並最終能安排上好工作;子女未婚的則婚姻如意;家有豬、羊、雞、鴨、貓、狗等,也盼其「六畜興旺」。

三是利用「做牙」,邀請親朋好友和全家人歡聚,打打「牙祭」,聚聚餐,敘敘舊,拉拉家常。四是家家戶戶的共同心願就是,祈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家富強、家庭平安、身體健康。

在莆仙山區和沿海一帶,民間還有為「婆姐做牙」的風俗。仙遊一帶稱為「安婆媽」。「婆姐」即嬰兒的保姆之神。凡家有嬰兒的,每月初

二、十六日都要為「婆姐做牙」。

黃昏備辦乾飯一小碗、青菜一小碟,俗稱「菜甌飯」(小花碗盛乾飯), 在臥房前祭祀「婆姐」,祈求其照顧嬰兒睡眠平穩,飲食正常,無病無災,快快長大。若嬰兒睡眠中臉有微笑,就認為「弄婆姐」,意即「婆姐」在教嬰兒微笑。

農曆臘月十六,是一年中最後一次 「做牙」,過了這一天即意味著平安地過了一年,所以一般看作是一種福氣,有「尾牙吃歡喜」的說法。這一天,祭祀比平常更為隆重,老闆會請夥計吃飯,決定當年的報酬。親友們聚在一起做明年的打算。

過了「尾牙」,大家就開始置辦年貨,在外的莆田人也陸續回家,準備過年。 莆田人做「尾牙」特別隆重,因為這一日過後,也宣告時間就快走向另一個年份。 按莆田民俗為「尾牙」節日,較為隆重,有過小年之稱。

按照傳統,「尾牙」這一天,各行業主會備上豐盛的供品,貢銀也比往常大了許多,來供奉神明「福德正神」。

9樓:匿名使用者

莆田過年,掃巡辭舊迎春

莆田城鄉人民在每年臘月年關之前,家家戶戶都進行一次「掃巡」(掃塵),以衛生清潔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節。這是莆田群眾的一個傳統習俗。

莆田百姓大多數是由中原遷移過來的,歲時習俗有的與中原地區大同小異,有的則是從移居過來後在生產、生活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年終歲暮,百姓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年的勞動生產之後,為喜慶一年來的收穫,歡歡喜喜、乾乾淨淨過新年,群眾於農歷12月農閒期間,家家戶戶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俗稱「掃巡」(掃塵)。意即掃掉塵垢再巡查一遍。

莆田話把年前大掃除叫「掃巡」。「掃巡」的時間,各地都沒有統一。有的地區群眾從「

尾牙」(農曆12月16日)後開始,一般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俗語說:「千補萬補,洗淨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淨見祖公」。

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刷乾淨,再讓太陽晒乾。然後室內再用竹竿綁著樹枝(帶葉),作成一把大大的掃把,把每個房間打掃的乾乾淨淨,這就叫「掃巡」。 有的地區不受限制,臘月初直至年關前進行。

群眾「掃巡」的日期一般都選擇雙休日和天氣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掃巡」的工具農村用蘆葦、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掃把,並貼上一小塊紅紙,然後縛在竹竿上,用於打掃清理室內外牆壁、屋樑、樓樑、樓板和天花板上附著的灰塵、蜘蛛網等汙物。室內打掃清理垃圾和廢物;鋪地板磚的進行洗擦、廚具、桌椅、眠床等傢俱、被鋪、蚊帳全部進行洗滌。

通過清洗、打掃把室內全面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

有的地區群眾在「掃巡」之後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線面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雜燴),期望來年闔家平安。

「掃巡」意味著把舊一年裡的灰塵穢氣打掃出門,以嶄新的氣象喜迎春節,跨進大吉大利的新一年。這個有益於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環境衛生的風俗習慣,千百年來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來沿襲至今。

歷十二月開始準備辭舊迎新,外出親人,多回家「過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頭牙」一樣隆重。舊時,商家老闆結清店員工資,以示僱約終止。

二十日以後,各家選個晴日(須雙日)大掃除,清理屋內外衛生,打掃後還要巡視其有無干淨,俗叫「掃巡」。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備辦禮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灶公的禮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須有一碟「油煎果 」(俗叫「送年果 」),很甜,並把它往灶公嘴上一抹,意在讓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時會代人家隱惡揚善。這一習俗,新中國成立後漸廢。

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頭」,忌吵架,忌出門,不得討債。樂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廟為窮人施捨錢米,俗叫「放米」。二十八日貼春聯。

春聯多由塾師代筆,寫上迎春吉祥句。涵江貼的「白頭春聯」,相傳是清兵入莆時,濫殺百姓,受難家屬貼白聯誌哀 。「過年」時,清**強迫百姓貼紅聯歌頌「新朝新政」,有人貼紅聯時,讓原來白聯上露出一截,表示反抗。

從此,貼「白頭春聯」就形成習俗。「做歲」吃紅團 ,「番薯起」。紅團 以糯米或綠豆或地瓜幹為餡,以拌食用紅的米米祭皮包餡,印成模擬的「紅團 」,上面點紅蒸成。

十二月最後一天是除夕,俗叫「三十暝」。除夕凌晨一時左右,家家紅燭高燒,香菸嫋嫋,以豐盛牲禮祭神祀祖,俗叫「辭年」。晚上燈火輝煌,全家男女同桌食酒菜;在外未回家的親人,也留個座位,表示全家團圓,俗叫「圍爐」。

盤菜十二碗,全雞、全魚;小菜八碟,精緻可口,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諺。小菜中的鹹蟲戈,要十個腳的,俗叫「十戈全」,寓十全十美之意。一碟生豆腐,一碟生蟲代,傳說這是古代莆田苗民生食的遺俗。

漢人怕孩子在節日說晦氣話,「圍爐」時,先把豆腐或蟲代 往孩子嘴上一抹,俗叫「過竅」。如有失言,也認為「化外人」(苗民)說的,不礙事(此俗早廢)。「圍爐」後,長輩給下輩「壓歲錢」。

小孩放鞭炮、玩焰火;大人談談笑笑,通宵不眠,俗叫「守歲」。除夕是窮人還債的最後一天,負債人被債主所迫往往不敢回家過年。城隍廟於「三十暝」演戲,讓負債人去看戲避債,債主不敢在城隍爺面前討債,俗叫「三十暝看爐戲」。

新中國成立後,大掃除、貼春聯、祭神祀祖,圍爐家宴之風仍在,避債之俗不見。

莆田春節風俗有哪些,都在什麼時候

紅團,福建莆仙地區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餡兩部分構成。皮的一般原料是糯米粉,製作時先將糯米粉拌上食紅,然後加入適量的溫水,揉成米或麵糰,再從中撮出一小部分,用手捏成薄餅狀,就成了 紅團皮 餡一般有糯米餡 綠豆餡 糯米綠豆餡 豬五花肉餡 較少 四種 糯米餡是把糯米蒸成乾飯後,放入糖水中用文火煮,使它成...

莆田湄洲島有哪些特產與性,莆田湄洲島有哪些特產與小吃

湄洲島的地方特色美食主要是以海鮮為主。在島上吃海鮮與城裡吃的海鮮味道不同。因為島上的海鮮大多數是野生的,海里打撈上來的,那是真正的鮮美,清甜。當然現在隨著遊客的增多,主要也是食客大家現在對野生純天然的海鮮的青昧,所以島上的海鮮 比城裡的稍貴些,但絕對是物超所值。媽祖平安面 媽祖平安面是每一個人上湄洲...

莆田笏石的結婚習俗,莆田人結婚有啥習俗?

這個有點多 不好說那麼細的 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習俗 就是比較保守的那些而已 都差不多,就是聘金多少的問題 福建莆田的婚嫁習俗 5 福建莆田結婚習俗,姑娘不能遠嫁,否則女婿上門,你願意嗎?要穿紅色衣服,訂婚的話女方就直接跟男方討論結婚時需要準備的東西 討論看哪些該女方準備哪些該男方準備,婚俗忌諱基本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