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哲學的認識和理解,談談你對哲學的理解

2023-02-18 10:30:35 字數 6025 閱讀 7019

1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概念很大,研究的東西也很多,大略說一下,它和其他學科有大的區別,研究其他科學都可以得到一些知識和結果,研究越多,得到的相關知識就越多,但哲學不一樣,甚至相反,它不能貢獻知識,研究的越多,會發現我們所知道的反而越少了。研究哲學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世間很多的「自信」,許多以前認為不是問題的,研究哲學後,卻發現很多都成了問題。我們可以說,哲學的一大作用是減少人類的自信和偏見。

舉個例子,路邊有棵樹,你看見了它,按常識講,你看見了這棵樹,這沒有任何的疑問,但是真要細細**一下,你就發現,你是不是真的看見了這棵樹成了一個不那麼顯而易見的問題。如果,在場有10個人,你看見了這棵樹,其他人也看見了這棵樹,但是你們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樹的樣子是不同的,如果你聲稱自己看到了這棵樹,而其他人也聲稱自己看到了這棵樹,但你們看到的這棵樹卻是不同的,那誰看到的才是這棵樹真正的樣子呢?你說你看到的才是這棵樹,那其他人就不同意了,其他人說他們看到的才是這棵樹你也不會同意,因為你分明知道你看到的這棵樹的樣子和他們所見到的是不同的,要是說這棵「樹」同時是這樣,又同時是那樣,也不對。

到這裡,只有兩種解釋了,(1)這棵樹是有的,但是和所有看見的樣子都不同,它真正的樣子隱藏在現象下面,是所有看到不同樣子的原因,(2)並沒有「這棵樹」這種東西,只有「樣子」這種現象。

以前的科學和哲學都認為樹是有的,但是與所看到的現象不是一回事,但現代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所謂的樹只是現象----粗細,顏色,形狀等等,用不著假設那棵看不見,聽不見的「真正」的樹,只要現象就夠了。

你把這個例子琢磨明白,哲學算是啟蒙了。這是哲學中比較基本的「現象與實體」問題。

2樓:和綠柳勢香

一句話哲學就是用腦袋不斷地去思考周圍的事物從中得到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3樓:秒懂百科

中國哲學:古代哲學和現代哲學

談談你對哲學的理解

4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概念很大,研究的東西也很多,大略說一下,它和其他學科有大的區別,研究其他科學都可以得到一些知識和結果,研究越多,得到的相關知識就越多,但哲學不一樣,甚至相反,它不能貢獻知識,研究的越多,會發現我們所知道的反而越少了。研究哲學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世間很多的「自信」,許多以前認為不是問題的,研究哲學後,卻發現很多都成了問題。我們可以說,哲學的一大作用是減少人類的自信和偏見。

舉個例子,路邊有棵樹,你看見了它,按常識講,你看見了這棵樹,這沒有任何的疑問,但是真要細細**一下,你就發現,你是不是真的看見了這棵樹成了一個不那麼顯而易見的問題。如果,在場有10個人,你看見了這棵樹,其他人也看見了這棵樹,但是你們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樹的樣子是不同的,如果你聲稱自己看到了這棵樹,而其他人也聲稱自己看到了這棵樹,但你們看到的這棵樹卻是不同的,那誰看到的才是這棵樹真正的樣子呢?你說你看到的才是這棵樹,那其他人就不同意了,其他人說他們看到的才是這棵樹你也不會同意,因為你分明知道你看到的這棵樹的樣子和他們所見到的是不同的,要是說這棵「樹」同時是這樣,又同時是那樣,也不對。

到這裡,只有兩種解釋了,(1)這棵樹是有的,但是和所有看見的樣子都不同,它真正的樣子隱藏在現象下面,是所有看到不同樣子的原因,(2)並沒有「這棵樹」這種東西,只有「樣子」這種現象。

以前的科學和哲學都認為樹是有的,但是與所看到的現象不是一回事,但現代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所謂的樹只是現象----粗細,顏色,形狀等等,用不著假設那棵看不見,聽不見的「真正」的樹,只要現象就夠了。

你把這個例子琢磨明白,哲學算是啟蒙了。這是哲學中比較基本的「現象與實體」問題。

5樓:金湖三河兄弟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相比較沒有誰對誰錯,誰為主主要看面對什麼,人面對意識易產生唯心為主,人面對物質易產生唯物為主,唯心主義唯物主義都有整體的觀念,它們如同太極生陰陽,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如同陰和陽的區別。

6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哲學是一門讓人追求智慧的學問,能夠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學是科學化理論化的世界觀…都在第一單元

7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 提供給我一種 獨特的 認知方式 和 思維方法。。哲學 可以使生活中的瑣事 變得意義非凡。。可以使 人們從獨斷粗鄙的夢中醒來。。

8樓:匿名使用者

無法用簡單文字形容的東西,太過於抽象。

9樓:匿名使用者

1、哲學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2、哲學邏輯嚴密,使人聰明。

10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是無處可見有無處不有的!

是對事物最根本上的理解!

11樓:

想想東西,說說看法。 如能做到不想不說,那就高於哲學了。哈~

12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誰我從**來我要到**去的學問,叫哲學。

談談對哲學的認識和理解

13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是對智慧的瞭解,科學是對知識的瞭解,哲學不一定成就知識,但哲學是我們理解萬事萬物的一把尺子,不同的尺子會產生的不同的理解。

14樓:我不是你的人

一句話哲學就是用腦袋不斷地去思考周圍的事物從中得到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15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就是讓你知道追求智慧的不可能。

16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概念很大,研究的東西也很多,大略說一下,它和其他學科有大的區別,研究其他科學都可以得到一些知識和結果,研究越多,得到的相關知識就越多,但哲學不一樣,甚至相反,它不能貢獻知識,研究的越多,會發現我們所知道的反而越少了。研究哲學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世間很多的「自信」,許多以前認為不是問題的,研究哲學後,卻發現很多都成了問題。我們可以說,哲學的一大作用是減少人類的自信和偏見。

舉個例子,路邊有棵樹,你看見了它,按常識講,你看見了這棵樹,這沒有任何的疑問,但是真要細細**一下,你就發現,你是不是真的看見了這棵樹成了一個不那麼顯而易見的問題。如果,在場有10個人,你看見了這棵樹,其他人也看見了這棵樹,但是你們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樹的樣子是不同的,如果你聲稱自己看到了這棵樹,而其他人也聲稱自己看到了這棵樹,但你們看到的這棵樹卻是不同的,那誰看到的才是這棵樹真正的樣子呢?你說你看到的才是這棵樹,那其他人就不同意了,其他人說他們看到的才是這棵樹你也不會同意,因為你分明知道你看到的這棵樹的樣子和他們所見到的是不同的,要是說這棵「樹」同時是這樣,又同時是那樣,也不對。

到這裡,只有兩種解釋了,(1)這棵樹是有的,但是和所有看見的樣子都不同,它真正的樣子隱藏在現象下面,是所有看到不同樣子的原因,(2)並沒有「這棵樹」這種東西,只有「樣子」這種現象。

以前的科學和哲學都認為樹是有的,但是與所看到的現象不是一回事,但現代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所謂的樹只是現象----粗細,顏色,形狀等等,用不著假設那棵看不見,聽不見的「真正」的樹,只要現象就夠了。

你把這個例子琢磨明白,哲學算是啟蒙了。這是哲學中比較基本的「現象與實體」問題。

對哲學的認識 10

17樓:剛剛開開

哲學從屬於人類的實踐,從屬於本源事物,是人類思想認識活動或本源事物的存在和表現形式之一。   思想認識活動是哲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學之類的事物共同具有的屬性或普遍性規定,以人類的思想認識活動為物件,追求人類思想認識活動這個本源事物的知識,是哲學具有的個性或特殊性規定。   古希臘哲學《雅典學院》

φιλοσοφ?α / philosophia (哲學)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人創造的術語。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動賓片語,philein是動詞,指愛和追求,sophia是名詞,指智慧。

希臘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愛智慧,愛智慧這個動賓片語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類為了提高認識思維能力,為了更有智慧而進行的思想認識活動。   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語的是畢達戈拉斯。據蓬託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論無生物》中記載,當畢達戈拉斯在同西庫翁或弗裡阿西亞的僭主勒翁交談時,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愛智慧)這個詞語,並且把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者)。

畢達戈拉斯還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愛智者)生來尋求真理。他明確地把愛智者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聯絡在了一起。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

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範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註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

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2023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在西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

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編輯本段思想火花

柏拉圖指出:「thauma」(驚奇)是哲學家的標誌,是哲學的開端。柏拉圖滿蘊深意地說:

「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驚奇)之女,並無誤溯其血統。「iris」(彩虹)向人傳達神的旨意與福音,哲學是由驚奇而發生。在其注目之下,萬物脫去了種種俗世的遮蔽,而將本真展現出來。

由此,它把自己展現為一種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

人都是由於驚奇而開始哲學思維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於月相的變化,關於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關於萬物的生成。一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   黑格爾認為:

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哲學以絕對《小邏輯》

為物件,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黑格爾《小邏輯》。   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短命天才諾瓦利斯(1772—1801)關於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衝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   哲學一詞最早出於2023年日本的學者西周在《百一新論》中用漢文「哲學」翻譯從希臘文philosophia 轉換而來的英文philosophy一詞。

北宋儒學者周敦頤所著《通書》志學中寫道:士希賢,中國的西學由此衍生出「希哲學」一詞用以翻譯philosophy。西周轉用以後將「希」略去,變形為「哲學」一詞。

由於西周在明治**初期是文化教育方面有力的指導者之一,所以這一造詞也被日本的文部省所採用並逐漸在日本普及。2023年前後黃遵憲、康有為將西周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 。中國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並無哲學一詞,只有單獨存在的「哲」和「學」這兩個動詞。

「哲」在漢語中的基本含義是明智、明理,哲這個詞指人們通過思想認識活動,使被遮蔽的智慧和道理顯明出來這種事情。「學」在漢語中的基本含義是模仿、實習、再現。學這個詞是指個人通過模仿、學習、再現事物的活動,獲得知識和能力這種事情。

哲與學兩個單詞合在一起組成的哲學一詞,其詞性是動詞,其含義是指人們為了明智、明理、提高思維認識能力所進行的學習認識活動。   羅素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中外哲學的產生皆起源於疑問。

西學東漸哲學進入中國後,學界發生了中國本土文化中有無哲學的論爭。認為中國有哲學的人把哲學定義為: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

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

談談你對排球的認識和理解談談你對女排精神的理解寫一篇議論文

排球 volleyball 運動源於美國。1895年,美國馬薩珠塞州 舊稱瑪省 霍利約克市,一位叫威廉 摩根的體育工作人員發明的。廣泛的群眾性 排球場地裝置簡單,比賽規則容易掌握。既可在球場上比賽和訓練,亦可以在一般空地上活動,運動量可大可小,適合於不同年齡 不同性別 不同體質 不同訓練程度的人。技...

談談你對擔當 責任的理解,談談你對責任的認識

寫作思路 立意要新穎文章最忌隨人後,人云亦云,新穎的角度是作文創新的核心。立意新穎要求跳出陳舊的框框 不按順向思維 習慣思維或原有的心理定式進行立意構思,而是以獨到的視角去審視題目中所蘊涵的另類內容。正文 責任不是空洞的 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實在的。一言一行,一崗一位,都能見責任 見擔當。是勇於改革...

談談你對科學的理解,談談你對科學技術的認識

我知道對於 科學 這一詞彙,各種權威機構已經給出了太多定義和詳細的解釋了,在這裡我只是隨性的聊了聊自己的一點點感想而已。1從小,我們就會聽到各種各樣的含帶 科學 二字的話。比如,你這樣的做法不科學,我這樣做比較科學 我們要掌握科學方法來做事 要養成科學的作息習慣 這些話大家聽起來一定不陌生,如果要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