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早的計量法是什麼,古代最早的計量法是什麼?

2022-12-24 04:51:14 字數 6069 閱讀 1201

1樓:至此一生

計量在中國歷史上稱為「度量衡」。中國古代用人體的某一部分或其他的天然物、植物的果實作為計量標準,如「布手知尺」、「掬手為升」、「取權為重」、「過步定畝」、「滴水計時」來進行計量活動。

2樓:忱龍為幸福奮鬥

我國古代的【度量衡】可以認為是我國最早的計量法

-----------來自知道團隊《八千里路雲和月》;團隊貼吧《史志不渝》吧。很高興為您答疑解難!

古代計量單位石是什麼? 5

3樓:壹方靜守

1、「石」是古代的容量單位。

2、十升為一斗,十鬥為一石。

3、與現在的單位的換算,1石=150斤 1斤=500克。

4樓:幻影疾風隼

十升為一斗,十鬥為一石,這是秦始皇統一的十進位制計量法。

5樓:風若有清風亦老

石(擔)與鬥都是古代的計量單位。

擔=33鬥=594斤

6樓:

1石=150斤 1斤=500克

7樓:談泰萬夏青

石是古代的計量單位,讀音為dan,四聲。意義如下:

1.國市制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一斗為十升。

2.古代糧食重量單位,二百五十市斤為一石;二十五市斤為一斗,二斤半為一升。

3.地積單位,具體數量各地不一,有以十畝為一石的,也有以一畝為一石的說法。

古代人怎麼隨時知道時間的

8樓:符小莉說遊戲

古代的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沒有手錶,古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

9樓:貞觀之風

1、古代用來觀測日影的圭表。

我們經常說「立竿測影」,就是把一根杆子放在地上,在正午的時候去測量它的影長,從而確定方向、時間、節氣。

通過對這些漆杆的研究,我們發現古人非常聰明,在大約2023年前就可以用這些東西來確定節氣,甚至影響到國家的形成。

除了測影竿,銅圭表也是常見的古代觀測天象的儀器。在南京的紫金山天文臺和北京的古天文臺,大家都能夠看到銅圭表。

明朝的郭守敬建了八尺高表,就是為了獲得更精確的影長,藉助這種更長、更大的圭表,當時已經可以把影長測量做得非常精確。

2、時間具象轉化

除了用影長來判斷時間之外,古人還會想各種各樣的辦法把時間留在地面上。比如由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建立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儀象臺。

這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這樣古人就可以非常精確地把時間留在地面上,並且通過報時的方法向公眾傳達。

10樓:快樂專家

古代人怎麼隨時知道時間的?他們是根據看太陽,還有看那個植物的陰影,影子在判斷時間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用十二個東西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小時。

12樓:三隻腳的大烏鴉

古代每個城市都有鐘樓和鼓樓的,主要作用就是平時的報時,每到一個時辰就要敲鐘和擊鼓。你說的打更是晚上才有,白天是敲鐘。

所以古人約定時間不可能像現代人這麼準,只能大致定個時間等著。

13樓:自由仙

宋代有水文儀象儀,基本等於現代的座鐘了。

晚上基本看月亮和星星,以及打更來確定。

14樓:匿名使用者

看太陽小時候,去我外婆老家,她能看太陽準確說出大概時間,誤差不超過15分鐘

15樓:小魚寶寶

古代的人有計時間的儀器,叫刻漏,看滴水情況來知道時間

16樓:導演荒謬

看太陽,聽雞叫。點香算時間。用銅壺滴水的方法算時間,還有日晷,古代的鐘表

17樓:李昊騰

白天看太陽,晚上看月亮!!

18樓:匿名使用者

學雞叫來知道時間的。

19樓:仌琞

繩結、沙漏,日晷、香

古時計時工具有許多中,常見的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執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標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裡和觀象臺上見過。

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錶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

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資料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

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臺,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臺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醜、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鐘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鐘錶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晝夜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注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鐘,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

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

具體劃分如下:

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醜(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

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鐘。舊**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 律曆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

「『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秦12段記時: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

午時指從現時的十一點到十三點,一個時辰分作八刻,從十一點起計,每十五分鐘一個刻,十一點正為午起,十一點十五分為午時一刻,四十五分為午時三刻,十二點正為正午(午時四刻一般不這樣說),到八刻為下一個時辰之始。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也有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

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天色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地支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現代 23-1點 1-3點 3-5點 5-7點 7-9點 9-11點 11-13點 13-15點 15-17點 17-19點 19-21點 21-23點

夜間時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代時間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點

雞鳴 四更 四鼓 丁夜 1-3點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點

【鼓】 古時常夜間擊鼓報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時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

【時】 時是時辰,介紹見前古代紀時法。

【點】 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每點約等於現代的24分鐘。

【刻】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00刻,實算96刻,每刻15分鐘。漏刻指很短的時間。

十天干的含義

天干地支的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載,大體含義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十二地支的含義

子是茲的意思,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醜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盛大枝柯密佈。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的意思,萬物盡滅。

亥是核的意思,萬物收藏。

六十甲子順序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我國古代是否存在法律體系我國古代最早的法律是什麼

我國古代法律是 諸法合體 沒有部門法的劃分,不存在法律體系。法律體系也稱部門法,是指一國的全部現行法律規範,按照一定的標準和原則,劃分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內部和諧一致 有機聯絡的整體。法律體系是一國國內法構成的體系,不包括完整意義的國際法。它是一國現行法構成的體系,反映一國法律的現實狀況。不對古...

我國古代最早有關法律的文書,我國古代最早有關法律的文書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bai成文法典是雲夢睡du虎地秦簡。1975年,zhi在湖北省dao雲夢縣睡虎內地11號墓中,出土了大批容秦簡,包括 編年記 語書 秦律十八鍾 為吏之首 日書 等。簡文內容反映了戰國到秦始皇這一中國從諸侯割據轉向 集權制時期政治 經濟,尤其是法律方面的內容。這些法律文書向人們展示了秦...

中國最早的軍事院校是什麼堂中國古代最早的軍事學校是什麼?

天津武備學堂,又稱陸軍武備學堂。為中國第一所陸軍學堂。清光緒十一年 1885年 正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仿照西洋軍事學院所創立,以為宗旨。蔭昌任督辦,楊宗濂為總辦,聘德 官為教官。從各營挑選精健聰穎 略通文義弁兵百餘名入堂學習 其中有文員願習武事者,一併量予錄取 學制一年。另由漢教習講授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