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傢什麼書可以忘掉七情六慾?道傢什麼書可以懂得生命真諦

2022-12-09 05:46:03 字數 5944 閱讀 2398

1樓:盜機子

在心不在書。有人出家一生,卻墮地獄,心有所著故。 佛家 心經、楞嚴經、維摩詰經 六祖壇經 道家 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鷙文

2樓:匿名使用者

借用南懷瑾先生的《唸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亂》,感謝南師為我們帶來的珍貴書籍:

」所以,唸佛唸到一念清淨,身心俱忘,不要怕,繼續定在此種境界,愈定功夫愈純熟,念念清淨,念念你在佛心中,佛也念念在你心中,久而久之,無相的無量淨光自然現前。所以,一心不亂怎會達不到呢?凡夫皆可做到。

只要好好提起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念頭一現,已是一心不亂了,何必再求,只是功力火候不純熟而已。

唸佛時旁邊起雜念,雜念同你有啥關係?!妄想盡管妄想,唸佛儘管唸佛。唸佛和妄想等於兩兄弟,老弟再怎麼調皮搗蛋,只要這個大哥哥自己一路照應好,老弟如何作怪都無妨礙。

即使亂想想到壞事,阿彌陀佛的正念已經叫醒了它,已經自覺,何必擔憂呢?

此等一心不亂的境界,其實不難。至於唸到究竟的法界一心不亂,那便是智慧成就,大徹大悟,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在佛心中,佛也在一切眾生心中,心、物、眾生、佛,四無差別。修到、悟到、證到如此境界,非但天人合一,虛空即我,我即虛空,而且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這才是真正的法界一心,一心法界。唸佛能唸到此等地步,不一定學禪,不一定學密,不一定研究什麼天台、華嚴,一路到底就行了。「

對於生命真諦,我暫且想為明心見性吧,六祖寫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最好的提示。

3樓:匿名使用者

煩惱即菩提,佛法不是讓你滅這些,以為煩惱也是菩提,菩提就是煩惱。

什麼是宗教

4樓:初夏的塵埃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

華嚴五教章卷一有『分教開宗』之說,即將宗教二字分開解釋,一般以宗為主觀的、個人的主義信念;教則有客觀教說之意。又一宗之教旨,亦稱宗教。此外,或以宗為無言之教,以教為有言之宗;或以宗為宗門,教為教門。

什麼是宗教?宗教的定義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地說,宗教只是一種對社群所認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風俗的教化。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多數宗教是對超自然力量、宇宙創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給人以靈魂並延續至死後的信仰體系。對宗教進行研究的學科是宗教學。

多數宗教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還有超自然的力量或實體(上帝、天神、鬼靈等)存在,並認為這種超自然的力量能夠影響人們的命運,因而產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但是宗教不同於迷信。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規範、儀禮、教團組織等要素所構成。

宗教可以大致分為自發宗教和人為宗教兩大類。自發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宗教。而現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為宗教。

--- (維基百科)

宗教學中,任何一般宗教學理論都是複雜的,這是因為宗教學理論必須建立在對宗教傳統的考慮之上,而各種宗教傳統竟是如此複雜多樣,以致幾乎沒有任何方法能將它們縮減到一個共同的理論框架之中;然而,對共同理論框架的追求卻是任何一般理論的基本要求。一般宗教學理論的複雜性首先表現在它的理論思維的開端。一般宗教學理論的一個基本任務就是要回答:

「什麼是宗教?」這個問題,也就是,提供一個關於宗教的一般定義,顯然宗教的定義不能脫離宗教傳統,但是由於各個宗教傳統的複雜多樣性,我們無法從中提取一個一般的定義公式,從而也無法說明究竟是什麼東西使某一個傳統是宗教傳統,而另一個傳統卻不是。看起來,這種理論困境預示著相當嚴重的後果。

如果沒有一個一般的宗教的定義,我們也就沒有一個用來鑑別宗教與非宗教之間區別的理論標準。然而,既然宗教傳統是制定宗教定義的基礎,那麼當制定定義出現困難時,我們首先要求助的是宗教傳統本身,把它們當作給定的事實,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有待鑑別的理論物件。

^^^^^^^^^^^^^

《辭海》對宗教的定義:"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相信並崇拜超自然的神靈,是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意識中的歪曲、虛幻的反映."(《辭海》合訂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23年,第1010頁)

6樓:匿名使用者

社會科學認為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祕力量或實體,使人對該一神祕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不屬於源於神話的一種心靈寄託。

7樓:匿名使用者

人是上帝創造的!

宗教是人設立的!

相信上帝可不是宗教哦!

宗教的定義是什麼?

8樓:木繹

宗教是一種主觀意識對希望的執著而誕生的一種強大的精神依靠.

宗教是一種社會行為,它包括信仰,宗教組織,祭禮,文化(宗教建築,宗教繪畫,宗教**)等等方面的內容。一種成功的宗教能夠為廣大民眾所接受,並且對某一時代人類的社會發展形成較大的影響。

宗教的本質是教育,真正創始宗教的人如喬達摩、耶穌、默罕莫德,都是大慈大悲的偉人呵,他們以救眾生於生死之中為己任,都創立了偉大的教育體系。別忘了,中國的老子、孔子都是可與釋迦牟尼聖人並列的大偉人。大教育家蔡元培有一名聯:

「理哲家言,同源西聖」,所有偉大的思想和教育,都是同出一源的,所謂萬法歸宗也。

9樓:鉛筆盒兒

宗教是一種社會化的教育。

10樓:地裡長出棉花

宗教是逃避上帝,公開不承認他。抵擋他.

11樓:匿名使用者

以通透世間事物的知見解義為中心思想,是謂宗;以適合世人的教育辦法引導世人,是謂教。

12樓:

沒有全世界公認的定義。

13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就是你對世界瞭解後,所產生的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並且對此深信不疑。

宗教的定義?宗教四要素?

14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是一種社會化的客觀存在,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可以歸納為宗教四要素:

1、宗教的觀念或思想(內在因素)

2、宗教的感情或體驗(內在因素)

3、宗教的行為或活動(外在因素)

4、宗教的組織和制度(外在因素)

一個比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內外四種因素的綜合。這四要素是相互伴生、相互制約的。這四個基本要素在宗教體系中有一定的關係和結構。

從邏輯上看,四個要素在宗教體系中實際上有四個層次。

1、基礎層/核心層:宗教觀念(主要是神道觀念)2、第二個層次:宗教體驗(以神道觀念為邏輯前提所產生)3、第三個層次:宗教行為(即宗教的崇拜行為,是宗教觀念和體驗的外在表現)

4、最外層:宗教體制(是宗教觀念信條化、宗教信徒組織化、宗教行為儀式化、宗教生活規範化和制度化的結果,它處於宗教體系最外層,對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和宗教行為起著凝聚固結的作用,保證宗教這種社會現象最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而存在於社會之中。)

15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是一種主觀意識對希望的執著而誕生的一種強大的精神依靠.中國文化認為:有一個創始人、有崇拜物件為「宗」;有一群追隨者,有一定的祭祀儀式為「教」;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從拉丁詞「re」和「legere」演變來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為了一個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發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為了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中,宗教這個詞,與英文的religous beliefs的含義本來並不對等。本來在中文中的宗教,是佛教的術語,並不是現在的內涵和外延。比如歷史上,中國的道教,即不用這個名詞來稱呼。

宗教這個詞用來泛指所有宗教信仰乃是由翻譯造成的詞義變化。宗教這個詞作為佛教專門術語的含義,即自證為宗、化他名教反而被忘卻了。宗教四要素宗教的基本要素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部分。

宗教的內在因素有兩種內容:

一、宗教的觀念和思想。各種宗教都有一套說明其信仰的觀念,甚至形成一套論證其信仰的觀念體系,構成完整的宗教世界觀。它是宗教行為的內在根據,是宗教組織藉以建立信仰體制的骨架,對整個宗教體系的構成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二、宗教的感情或體驗。宗教信仰者對各種超自然、超人間的神聖力量、神靈神性等神性物的信仰,既可在信仰者心中表現為一定的觀念形態和概念形式,也可在情緒上引起種種反應,激發起信仰者所謂"宗教感情"。宗教的外在要素主要內容也可分為兩種:

1、宗教的行為和活動宗教信仰者內在的宗教體驗和宗教觀念通過外在的身體動作和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宗教行為。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各種形式在各種宗教中都經歷了從自發到自覺,從分散化到規範化的過程。歸結起來,主要的宗教行為有巫術、宗教禁忌、祈禱獻祭、宗教禮儀等。

這些宗教行為作為宗教體驗和宗教觀念之外在表現,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宗教的本質。2、宗教的組織和制度。宗教組織是宗教徒在其中過宗教生活並通過它進行宗教活動的機構、團體、會社、社群或其他形式的群體。

宗教制度是維繫這種群體,規範宗教生活,指導宗教活動的規章、教法、體制、慣例和傳統等的總稱。一個比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內外四種因素的綜合。形態和概念形式,也可在情緒上引起種種反應,激發起信仰者所謂"宗教感情"。

宗教的外在要素主要內容也可分為兩種:1、宗教的行為和活動。宗教信仰者內在的宗教體驗和宗教觀念通過外在的身體動作和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宗教行為。

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各種形式在各種宗教中都經歷了從自發到自覺,從分散化到規範化的過程。歸結起來,主要的宗教行為有巫術、宗教禁忌、祈禱獻祭、宗教禮儀等。這些宗教行為作為宗教體驗和宗教觀念之外在表現,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宗教的本質。

2、宗教的組織和制度。宗教組織是宗教徒在其中過宗教生活並通過它進行宗教活動的機構、團體、會社、社群或其他形式的群體。宗教制度是維繫這種群體,規範宗教生活,指導宗教活動的規章、教法、體制、慣例和傳統等的總稱。

一個比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內外四種因素的綜合。

16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有著各種各樣的定義,多數定義試圖在很多極端的解釋和無意義表述中找到平衡。有人認為應用形式和理論去定義它,也有人更強調經驗、感性、直覺、倫理的因素。 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傾向於把宗教看作是一個抽象的觀念、含義。

這種抽象的概念是基於自身文化發展而建立起來的。   《宗教百科全書》中,宗教的定義是這樣的:「總的來說,每個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們或明瞭或令人疑惑得試圖完美解釋這個世界。

當某些行為典範在特定的一個文化中得到確立時,它就將在這個文化中打下深深的歷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因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會中還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響。」   宗教學家 對「宗教」的詮釋   門辛 人與神聖真實體驗深刻的相遇、受神聖存在性影響之人的相應行為   繆勒 人對於無限存在物的渴求、信仰和愛慕   泰勒 對靈性存在的信仰   弗雷澤 人對能夠指導和控制自然與人生程序的超人力量的迎合、討好和信奉   施密特 人對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或覺   海勒爾 人與神聖的交往、相通和結合,是對神聖的生動經歷   範.德.列烏 人與神祕力量的獨特關係   奧托 對超自然之神聖的體驗,表現為人對神聖既敬畏而嚮往的感情交織   施萊爾馬赫 宗教是人對神的絕對依賴感   蒂利希 宗教是人的終極關切   有人認為,上述各種各樣的關於宗教的定義,主要是西方亞伯拉罕諸教文化地區學者的定義,其對應的英語為religion。

而在中國看來,西方文化中的宗教(religion),只是神宗教,即是崇拜超自然的神的宗教。西方狹義的的宗教概念,和中國廣義的宗教概念,有所不同。以中國文化的觀念,宗教除了道教、佛教、印度教以及亞伯拉罕諸教等「神宗教」,還有「人宗教」。

宗師被稱為至聖先師的孔子的儒教,便是一種人宗教,或稱「聖宗教」。除少數將孔子神化了的儒教流派的教徒外,中國人相信聖人孔子並沒有超自然的力量,他也不是先知,而只是先聖先師,因而人宗教是更合乎自然的理性宗教。在以人宗教為基礎的儒家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播和發展,不僅不會得到宗教徒的抵制,反而因為人們注重文化知識和格物致知的觀念,受到大家的推崇,人們樂意開放地**任何學問的問題,而不存在科學課題的禁忌。

中國人的祖先信仰,則是一種基於人的「神靈信仰」。在儒家文明地區,對祖先神靈的信仰,祖先保佑等等概念,也是對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種信仰。同時,中國民間還存在其他各種型別的神靈信仰。

另外,儒家社會往往同時並存著道教和佛教等信仰超自然的神的宗教以及其他各種民間宗教信仰。

七情六慾都是那七情?那六慾,人有七情六慾,哪七情?哪六慾?

七情六慾 醫家的七情 喜 怒 哀 樂 愛 惡 欲。六慾 眼 耳 鼻 舌 身 意。佛說六識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產生六塵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故有七情 喜 怒 哀 樂 愛 惡 欲 人有七情六慾,哪七情?哪六慾?七情六慾,七情是指喜 怒 憂 思 悲 恐 驚的感情表現或心理運動 六慾是指人的眼 耳...

七情六慾指的是什麼人為什麼會有七情六慾

醫家的七情 喜 怒 哀 樂 愛 惡 欲。七情六慾 醫家的七情 喜 怒 哀 樂 愛 惡 欲。六慾 眼 耳 鼻 舌 身 意。佛說六識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產生六塵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故有七情 喜 怒 哀 樂 愛 惡 欲 佛學大詞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六...

七情六慾其中七情指什麼?六慾又指什麼

七情六慾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不同的學術 門派 宗教對七情六慾的定義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說法都承認七情六慾是不可避免的。醫家的七情 喜 怒 哀 樂 愛 惡 欲。六慾 眼 耳 鼻 舌 身 意。佛說六識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產生六塵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故有七情 喜 怒 哀 樂 愛 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