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本無物,何處惹塵埃,世間本無物,何處惹塵埃如今一般用來表達什麼深意

2022-11-29 07:31:06 字數 5927 閱讀 3556

1樓:幼稚的眼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2樓:佛教徒

菩提本是樹 明鏡亦是臺 不知誰人見 不懂過後談

3樓:

也就是: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弄懂這句話 你就不會有任何疑問了

因為一切都是空

4樓:戶幼荷

菩提樹,在古代的印度,叫畢婆羅樹,是印度一種極普通的樹,普通的猶如我們的楊、柳、桐、槐。當年,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在結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後,就坐在一棵普通的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終於成為一代偉大的教主,成為釋迦族的聖人,被後世尊為釋迦牟尼。人們為了感念佛祖證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

其實,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隱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不「菩提」,不在於樹,更不在於什麼樹,而在於你自己有沒有一棵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豈不樹樹皆菩提之樹!

反之,若只迷信於外的物相,縱然是坐於菩提樹下,也是無用的。

世間本無物,何處惹塵埃如今一般用來表達什麼深意?

5樓:匿名使用者

既然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空,那沾染的那麼一點塵埃又 從何說起呢

6樓:匿名使用者

心不對境,縱有萬物又如何?心若對境,怎奈萬物本空又如何?

7樓:琪竣

身如槁木,心如死灰!

8樓:匿名使用者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心中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9樓:玩的就是創意呀

意思是: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出處:惠能《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白話翻譯: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擴充套件資料:

故事《龍棘子的傳說》作者--苦痕

神鳥沒有出現,倒是遇上了一位老僧,老僧年逾古稀,慈眉善目,矍鑠有神,身著褐色衲衣,肩挎布袋,腳踏芒鞋,走起路來身輕如燕,雙方驚疑之間,還是老僧先說話了。「阿彌陀佛,能否看一看施主的念珠?」

「我不懂佛,自己串的,只是用來辟邪。」

「佛懂你,施主戴的念珠,似曾相識,傳說中記載是一種名貴的樹生長的,老衲為找這樣的菩提子,尋遍天下沒有找到,卻在龍山裡遇到了,這是難得的機緣,能否告訴老衲是什麼樹木?」

「這樹滿山都是,就是那種棘子果啊。」盧能順手指向最近的一棵。

「老衲都嘗過了,形狀、紋路都不對,請施主幫我摘點。」

「這個我也找不到。」

「敢問施主的是從哪棵樹上摘得?」

「說來話長…….」盧能把如何遇鳳、如何嘗果之事,一一道來。說完摘下串珠,遞給老僧。

老僧接過串珠,仔細的端詳一番,順手盤了起來,嘆道:「阿彌陀佛,自禮空王,終開法悟。佛人居佛地,佛地佛人居,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此乃神來法器,真正的東方菩提子念珠。」

「草民不解,還望示下。」

老僧還了念珠,摘下布袋,席地而坐,說道:「施主請坐。老衲以為智慧果必長在智慧樹上,菩提子必有菩提樹,始終悟不出道來,而看到這龍山棘子,聽了你的遇鳳嘗果,如醍醐灌頂,菩提莫問出處,智慧在於頓悟。

」「大師的意思是菩提本無樹,下下人也有上上智。請問大師,神鳥說的開心性,惠者自能,又是何意?」

老僧一聽,此人出語不凡,心裡先是驚異!隨後說道:「這個,老衲只能說是禪意了,惠者大徹也,可以教化,可以度人,可以識人。能者大悟也,只能心領,可以度己,可以識己。」

「神鳥的意思是…讓心進入佛境。」

10樓:石小希

意思是:一個人心中沒有什麼可以牽掛,沒有什麼欲求,塵世間又有什麼可以值得煩惱的呢?

出處: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偈》——唐-惠能原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譯文: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只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

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機?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11樓:蔡浩波化本

是告訴修行者不要使自己對佛法信念有所動搖。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指心中有塵世雜念)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塵世雜念如何能用力擦

除呢?)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這句最重要便是佛指導的語言,心

中的雜念並不是將心拋棄就可以祛除的,塵世雜念本來就是不存在的,那你心中

又如何來的雜念呢?這說明叫他區分塵世及佛法的界限,只有認識到了「塵本非

塵」才能作到「何來有塵」這塵是一種意念是一種擾亂人心的觀念,只有看破紅

塵才能真正拋棄雜念做到心中清靜,做到心中無塵看清自我之真心,看破世間萬

物虛像)

12樓:勇者九

只要我們心中無慾無求,又怎麼可能惹上是非呢?

13樓:陪誰日出日落

放空心情 放好心態 就不會被煩心事所左右

心中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禪語是什麼意思?

14樓:逗比逗無悔

意思是:

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本來就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賞析: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

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

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原文解釋:

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

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15樓:羽之北宸

首先要了解慧能大師的一生

慧能臨終時有一偈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痴人

其實已經道破天機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必用清規戒律來束縛自己的內心。

佛教是為了引導凡夫入門的方便法門,是引導人向善的一種道,本質也是一種空。若是迷信這一套表面的方法,則不得涅槃,無法超脫。所以佛教還有一句世間一切有為法皆夢幻泡影。

16樓:木爺

談談我自己所感悟的看法吧! 「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首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是給予修行者一種心裡上的堅定信心,「時時 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告訴修行者不要使自己對佛法信念有所動搖。這句話是 說給修行者對於佛法本身的認識。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而這段則是說明世界萬物皆由心生的道理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告訴修行者世界萬物皆為虛象。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這句則是告訴了修行者對於存在這世間需要持有的心態是如何的 !這句話是說給修行者對於所在世界本身的認識的。

聯絡前後兩句總的要告訴世間人門意思便是! 一定要堅定不移的相信佛法,這世界萬物皆為虛幻之物,沒有必要去過多憂慮, 唯有實習佛法看清楚心中的「菩提樹」才是真正的圓滿。由此也應徵佛法的唯心 理論!

樓主放了一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錯誤, 對此認識不夠。 佛對我說:

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指心中有塵世雜念) 佛說:

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塵世雜念如何能用力擦 除呢?

)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這句最重要便是佛指導的語言,心 中的雜念並不是將心拋棄就可以祛除的,塵世雜念本來就是不存在的,那你心中 又如何來的雜念呢?

這說明叫他區分塵世及佛法的界限,只有認識到了「塵本非 塵」才能作到「何來有塵」這塵是一種意念是一種擾亂人心的觀念,只有看破紅 塵才能真正拋棄雜念做到心中清靜,做到心中無塵看清自我之真心,看破世間萬 物虛像) 我所理解的意思就是如此!希望能對樓主有所幫助!其實樓住也應該做到「塵本 非塵,何來有塵」!

本來佛法就是一種很主觀的心理上的東西!悟法講究的也是 一個人對佛法自身的認識多少而不是他人對佛法的認識!這樣樓主給塵埃染指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心中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17樓:匿名使用者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世間本無物,何處惹塵埃如今一般用來表達什麼深意

暗指人生的煩惱和困惑都是來自於自己,人生的很多煩惱都是來自於非分和過度的慾望追求,種種 會使人內心的明鏡蒙上塵埃。故古人有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既不抱怨貧賤又不仇視富貴,而對世俗,不隨波逐流,面對權貴,又如雪峰堅守自己的高潔。拓展資料 原文 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原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什麼意

菩提樹本來就不臺 本來就沒有什麼 那裡去惹塵 埃呢?大概意思就是菩提本來無有什麼也不是樹 人得心是一輪明鏡對自己看得透徹 並不是什麼臺子 本來自己沒什麼慾望與貪念的 那麼如果你不去妄自給自己找貪念與慾望 你的慾望與貪婪是從那裡生出的呢?你的心靈那裡會墜落在滾滾紅塵之中呢?而與之相對的是 身是菩提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的名字是什麼阿

這不是詩,是佛偈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 金剛經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 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眾人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