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什麼?

2022-09-28 04:36:23 字數 5637 閱讀 3267

1樓:京城「老炮兒

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2樓:生活全知了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稱霸的五個諸侯,分別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分別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在這七雄之中,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又稱「山東六國」。

3樓:

「戰國七雄」指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

「春秋五霸」

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基本確定,其歷史功績也不容置疑,但史學界多傾向於前者。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白虎通·號篇》。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ǚ),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

另有人認為,所謂「五霸」,應是一種虛指,並非實指五位國君。

定義:戰國七雄指歷史上東周戰國時期七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史家稱作「戰國七雄」。

別稱:七個諸侯國之中,除秦國在崤山以西之外,其餘六國均在其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都城:戰國七雄都城國土位置一覽表戰國七雄

國名 都城 都城現今所在地 國土在今省份

齊國 臨淄 山東淄博 山東、河北的一部分。

楚國 鄢郢 湖北江陵西北 湖南、湖北、江西一帶。

燕國 薊 河北北京一帶 北京、河北、內蒙古的一部分。

韓國 新鄭 今河南新鄭 河南一部分。

魏國 大梁 前都城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 陝西、河南一帶。

趙國 邯鄲 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 山西、河北的一部分。

秦國 咸陽 陝西咸陽 陝西、四川、重慶一帶。

4樓:匿名使用者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白虎通·號篇》。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ǚ),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

另有人認為,所謂「五霸」,應是一種虛指,並非實指五位國君。

定義:戰國七雄指歷史上東周戰國時期七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史家稱作「戰國七雄」。

別稱:七個諸侯國之中,除秦國在崤山以西之外,其餘六國均在其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都城:戰國七雄都城國土位置一覽表戰國七雄

國名 都城 都城現今所在地 國土在今省份

齊國 臨淄 山東淄博 山東、河北的一部分。

楚國 鄢郢 湖北江陵西北 湖南、湖北、江西一帶。

燕國 薊 河北北京一帶 北京、河北、內蒙古的一部分。

韓國 新鄭 今河南新鄭 河南一部分。

魏國 大梁 前都城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 陝西、河南一帶。

趙國 邯鄲 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 山西、河北的一部分。

秦國 咸陽 陝西咸陽 陝西、四川、重慶一帶。

5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五霸,齊桓,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另外五霸說的是霸主,七雄說的是國家

6樓:相忘於江湖

五霸依次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標誌是代表周王會盟。

也有種提法和樓上一樣。

七雄:戰國時十幾個國家中最強的七個。

燕、楚、秦(春秋時就有的老國家)

齊(戰國時的田氏代表了春秋時的姜氏)

魏、趙、韓(三家分晉)

7樓:匿名使用者

1.「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史記》

2.「齊桓、晉文、楚莊、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晉文、秦穆、楚莊、闔閭」——《白虎通·號篇》

4.「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勾踐」——《四子講德論》

5.「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6.「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鮚崎亭集外編》

7.「鄭莊、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辭通》

8.「齊桓、晉文、楚莊、夫差、勾踐」——部分中學課本

8樓:幻雪之冥

先五霸(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後七雄(公元前770年始)。

五霸:齊國(齊桓公),秦國(秦穆公),燕國(宋襄公),楚國(楚莊王)晉國(晉文公)或齊國(齊桓公),秦國(秦穆公),晉國(晉文公),吳國(闔閭),越國(勾踐)

七雄:齊國,楚國,秦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9樓:秦時明月夢

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齊桓公,楚莊王,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二是,吳王闔閭,越王勾賤,加上楚晉齊!七雄是秦,楚,趙,韓,魏,齊,燕!

10樓:問

五霸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齊楚燕韓趙魏秦 是七雄(七雄是國家)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什麼?

11樓:心願誠帆

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戰國七雄是七個國家。

一、春秋五霸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290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說首見於《左傳》。

關於春秋五霸,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兩種最具代表性的:

1、《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二、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末期(東周滅亡前夕)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

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為燕國、秦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魏國,合稱為「戰國七雄」。

在這七雄之中,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燕太子丹謀刺秦王政失敗導致身死國滅後,公元前221年,秦軍進而圍臨淄滅齊,結束戰國群雄割據。

擴充套件資料

春秋五霸,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

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

12樓:京城「老炮兒

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13樓:遊子逸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軍事中佔據主導地位,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迫協諸侯、把持其政),史稱:春秋五霸。

戰國七雄指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七個最強的諸侯國,也代表了除了周文化之外不同文化體系(楚文化、齊文化、秦文化、三晉文化、燕文化)。經過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的無數次兼併戰爭,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為秦、齊、楚、燕、韓、趙、魏,這七個國家被歷史學家稱作「戰國七雄」。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國。小國尚有鄭、衛、東周、魯、滕、鄒、費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時期,史稱「百家爭鳴」。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

查詢有關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成語

脣亡齒寒 燕趙之盟 合眾連橫 一鳴驚人 避退三舍 管鮑之交 臥薪嚐膽 田忌賽馬 三室分晉 刎頸之交 圖窮匕見 紙上談兵 焚書坑儒 雞鳴狗盜 合縱連橫 圍魏救趙 塞翁失馬 千金市骨 邯鄲學步 陽春白雪 下里巴人 逐鹿中原 誰能舉出有關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十個成語典故 臥薪嚐膽,鳥盡弓藏,螳螂撲蟬黃雀再...

春秋五霸裡的宋襄公能否稱為霸主,春秋五霸宋襄公為什麼會成為霸主

不能,只是有霸主雄心 春秋五霸宋襄公為什麼會成為霸主 宋襄公能算得上春秋五霸之一嗎?他有資格嗎?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 春秋 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

春秋五霸是怎麼最終形成的,春秋五霸怎麼變成戰國七雄的?

春秋五霸不是最終形成五個並存的吧主,而是先後有五位春秋時期的國主爭霸諸侯,一般認為是齊桓公始稱霸,後來又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還有秦穆公,還有一說法是沒有宋襄公和秦穆公,應當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戰國七雄是並立的。這東東是後世史家研究歷史時候搞的。當時並沒有這個稱呼。稱為霸主的基本上是以召開過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