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裡的宋襄公能否稱為霸主,春秋五霸宋襄公為什麼會成為霸主

2022-01-06 16:16:52 字數 5533 閱讀 9440

1樓:匿名使用者

不能,只是有霸主雄心

春秋五霸宋襄公為什麼會成為霸主

宋襄公能算得上春秋五霸之一嗎?他有資格嗎?

2樓: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五霸」出處在山東省東明縣有一個村叫五霸崗,聽老人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五霸在此爭戰,留下的村名。  春秋五霸形勢圖(公元前453年)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白虎通·號篇》。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ǘ),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   另有人認為,所謂「五霸」,應是一種虛指,並非實指五位國君。

稱霸主要標誌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裡,「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於「陪臣執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制處於「禮壞樂崩」的境地。

  稱霸的諸侯主要標誌是「會盟」諸侯,而完成這一重要儀式的有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楚莊王旅、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五位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應該是他們。同時在現用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 也採用這一說法,所以說這一說法更具有權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而約諸侯,並且稱霸不成反喪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

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於崩塌中的鄭莊公無人提及。鄭莊公應算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的八種說法網上盛傳「春秋五霸」共有兩種說法,其實不對,從古至今,關於「五霸」至少出現過八種說法,此外還有一些說法是將夏商時代的一些驍將也算進來,那些已經超出了春秋時代的範圍。

  這八種說法如下:    1.「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史記》    2.

「齊桓、晉文、楚莊、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晉文、秦穆、楚莊、闔閭」——《白虎通·號篇》    4.「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勾踐」——《四子講德論》    5.

「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6.「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鮚崎亭集外編》    7.「鄭莊、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辭通》    8.

「齊桓、晉文、楚莊、夫差、勾踐」——部分中學課本

3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現過8種說法, 《史記》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宋襄公為什麼是「春秋五霸」之一?

4樓:王倩

宋襄公召開過諸侯大會,除了楚國都來了,所以他說話有力度!算是霸主!第二宋國國王爵位最高,屬於公爵,秦王才是伯爵而已!

他的爵位高,有資格稱霸!第三宋襄公特別講義氣,所以大家都尊敬他,所以都承認他霸主的身份!雖然宋襄公因為太講義氣,陣亡軍中!

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還是勇存各路諸侯的心中,他就是一個春秋霸主!

5樓:肅端

司馬遷怕後世人民忘了這個蠢貨,故將其列入五霸,時時警示之。

6樓:玉樹臨風

帶領三個小國幫助齊國公子回國繼位,後又穩定齊國混亂局面,因為齊國是霸主,還要靠宋襄公來穩定,宋襄公就成霸主了

7樓:回憶

司馬遷在《宋微子世家》最後的太史公曰裡面就品評了宋襄公,說他雖然因推行仁義而敗於泓,但後人也因此傷感於中國的禮儀崩壞,以至於這種忠厚的老實人得到這種下場,因此宋襄以他的「禮讓」得到後人的認可,位列五霸。

8樓:借日光

宋襄公被司馬遷列為春秋五霸的原因,是因為宋襄公的仁義之舉,他不僅要將王位讓給目夷,還在對外的外交、軍事上也採取仁義的手段,這是司馬遷佩服他的原因之一。

9樓:東北花王

不是五霸之一。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夫差,勾踐。宋襄公稱霸未成,秦穆公只是稱霸西戎。五霸也是後人的叫法,當時叫稱伯。

10樓:錢樂萱

宋襄公因為讓國於兄、泓水之戰等事情,一直都是被天下人恥笑的物件,人們說他愚蠢,將自己的王位讓給兄弟,又說他不自量力,企圖以宋國一個小國的實力稱霸諸侯,甚至出兵楚國。儘管遭受了如此多的非議,但是依然有不少人對其進行褒揚。這其中便有司馬遷。

司馬遷:「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

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同時司馬遷還認為宋襄公算得上是春秋五霸之一。

11樓: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想要繼承齊桓霸業,先是糾結衛國、曹國等四國攻打齊國,立齊孝公繼位,讓宋襄公聲名鵲起。宋襄公第一次在鹿地會合諸侯,結果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引起齊楚不滿;第二次在盂地會合諸侯,結果齊國沒來,楚國倒是來了,楚成王一生氣把宋襄公給扣留了。雖然結果會盟失敗,雖然實力也不高,但是宋襄公畢竟也算召集過諸侯會盟。

而諸侯會盟也算承認其召集者身份史記中提出春秋五霸: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傷感於禮儀崩壞,所以宋襄公以其「仁義」得以位列五霸之一。

12樓:匿名使用者

他確曾主持過諸侯會盟。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

不過宋襄公有兩點倚仗,一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國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二是宋國的爵位尊貴,由於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立的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諸侯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連齊國都只是侯爵,其它還有如晉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禮制他以公爵身份統帥諸侯也是說的過去的。

13樓:尓康

宋襄公的功業,與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四位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如何也被列為五霸呢?這裡就必須說明,春秋時代的「霸」與今天我們說的「霸主」,還是有所不同的。《白虎通義》裡說:

「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春秋五霸又稱為春秋五伯,伯就是「伯侯」,或者「方伯」,意思是諸侯之長,在諸侯中當帶頭大哥的。在齊桓公稱霸時,宋襄公一直是當中原諸侯聯盟的二把手。

在齊桓公主持的十五次諸侯大會中,只有宋國每次都參加,宋襄公因此成為齊桓公霸業最忠實的助手。不僅如此,齊桓公還把自己的兒子、繼承人公子昭送到宋國,託付給宋襄公。應該說,宋襄公是深得齊桓公信任,而他也用實際行動不負所托。

14樓:

被打的不要不要的,還是要推行仁義!還是覺得要公平。

在《史記》中,司馬遷為什麼把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15樓:勇哥讀史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候最厲害的5個諸侯。

在不同的史學家眼裡,有不同版本的春秋五霸。《荀子·王霸》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白虎通·號篇》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辭通》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四子講德論》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

春秋地圖

只有《史記·索隱》裡的春秋五霸不太一樣,它多了一個其他版本里沒有出現的人物宋襄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除了宋襄公,其餘4人都在其他版本里出現了3次以上,齊桓公和晉文公甚至是每個版本都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高居第一名和第二名。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宋國的第20任國君。檢視他的「豐功偉績」,發現他一生最大的成績就是在齊桓公死後,帶著領宋國、衛國、曹國和邾國4國人馬殺到齊國,平定了混亂的局勢,輔佐太子昭回到齊國,繼位為國君,是為齊孝公。除此之外,乏善可陳。

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與楚國作戰,因為講究「仁義」,結果一敗塗地,被人譏笑了2000多年。

宋襄公劇照

我認為,司馬遷之所以將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出於兩點原因。

一是對仁義精神的肯定。

孟子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春秋無義戰。」在孟子看來,春秋時代「禮崩樂壞」,沒有什麼符合仁義的戰爭。

其實,在春秋開啟之初,戰爭還是充滿仁義精神。當時,天下有100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都是由周國分封出去的。他們的國君,要麼是周天子的家人,要麼就是親戚。

彼此之間,也存在「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緣關係。如果諸侯國之間不得不發生戰爭,那麼為了避免傷和氣,在打仗時也要遵循一定的禮儀。

春秋戰爭情形

在開戰之前,發起戰爭的一方,一定會派人送交戰書。接受挑戰的一方,則會設宴招待遞交戰書的使者。「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不但不斬,還會請他好吃好喝。隨後,雙方約定交戰的時間、地點。

到了約定的時間、地點,雙方排列好陣型,這才廝殺。如果有一方沒有排列好陣型,對方就不能進攻。戰鬥開始了,當一方打不過時,可以逃離戰場。

這時候,對方一般不會追趕,「窮寇勿追」。就算一定要追趕,也是象徵性地追趕50步即可。同時,在戰鬥中,還有一個規定,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以及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

這樣的戰場禮儀,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戰爭的**。可是,春秋進入爭霸階段後,大家都違反了戰場禮儀,埋伏、偷襲一類的戰術紛紛使用出來,戰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殘酷。現在,宋襄公在戰場上老老實實地遵守禮儀,自然會被不遵守禮儀的敵人(楚國)打敗。

春秋戰爭繪圖

事實上,宋襄公不僅在戰場上遵守禮儀,在其他方面也非常仁義。

當年,齊桓公在病重時,擔憂自己死後5個兒子爭奪國君的位置,便委託宋襄公來照顧太子昭。宋國的實力非常弱小,但宋襄公沒有拒絕,答應下來。當齊桓公被餓死後,5個兒子果然開始爭權奪利。

宋襄公沒有辜負齊桓公的信任,義無反顧地召集衛國、曹國、邾國3國的一些人馬,幫助太子昭奪得了國君位置。

齊桓公二是對「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否定。

中國古代流傳著一句俗語:「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一種非常功利的說法。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從來沒有遵循這一說法。

司馬遷《史記》裡寫了兩個很重要的人物,一是項羽,二是劉邦。項羽和劉邦激烈的爭霸後,項羽失敗了,全軍覆沒後,自刎於烏江邊;而劉邦勝利了,建立了中國古代的一大盛世王朝——漢朝。然而,司馬遷作為漢朝的子民,在《史記》裡沒有抹黑項羽,反而極力描寫他的個人勇猛,以及與虞姬的深厚感情;同時也沒有過分吹捧劉邦,甚至還寫到劉邦當了泗水亭長後,經常戲弄耍笑下屬小吏,還喜好喝酒和美色,「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項羽和劉邦

在司馬遷看來,宋襄公的確在泓水之戰中打了敗仗,但這並不能抹殺他的仁義。相反,宋襄公憑藉自己的仁義,任用庶兄目夷為相、賢臣公孫固為司馬,內修國政,仁義治國,使得宋國的國力有了較大的提升,在春秋五霸裡顯得獨樹一幟,分量十足。

宋襄公懦弱不堪無法勝利憑什麼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呢對得起祖宗嗎啊啊啊

樓主你好 現在普便認為春秋五霸是晉文公!齊桓公!秦穆公!越王和吳王!只是對越王也有爭議!因為他和宋襄公一樣並沒有號令中原諸侯!個人認為應該把他換成楚莊王!因為雖然當時他的實力不算強,但是當時他做的事情影響了歷史,而且很多比他強的人多不敢於去做 這是國力決定的,不是他個人。五霸標準不是霸王,而是勢力稱...

春秋五霸是怎麼最終形成的,春秋五霸怎麼變成戰國七雄的?

春秋五霸不是最終形成五個並存的吧主,而是先後有五位春秋時期的國主爭霸諸侯,一般認為是齊桓公始稱霸,後來又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還有秦穆公,還有一說法是沒有宋襄公和秦穆公,應當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戰國七雄是並立的。這東東是後世史家研究歷史時候搞的。當時並沒有這個稱呼。稱為霸主的基本上是以召開過諸侯...

春秋五霸版本這麼多,為什麼只有宋襄公備受爭議?

我們覺得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有爭議,是因為我們是從勝敗的角度看。這個角度更傾向於荀子提出的五霸角度,即 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但是,宋襄公的五霸地位是孟子提出的。為什麼孟子會覺得他是春秋五霸之一呢?因為儒家的仁義,不以成敗論英雄。如秦穆公一樣,宋襄公擁立太子昭為齊國國君 在與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