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道德經柔弱勝剛強的謀略,《孫子兵法》與《道德經》思想的不同之處

2022-03-21 05:59:38 字數 5626 閱讀 6257

1樓:匿名使用者

柔弱勝剛強,不一定,柔弱戰勝剛強是因為它找到了剛強的弱點,剛強戰勝柔弱是因為找到了柔弱的弱點,不能一概而論。

2樓:笑笑不鬱悶

在道德經中,柔弱勝剛強主要體現在:

1,弱能保身,剛則易折;

2,弱能變強,強則只能變弱。

3樓:小ruo智

剛就是堅持,強勢,但是這種人剛卻疑碎。

柔,但是可以吸收其他人的思想,學習,並且會依靠其他事物或人的力量。

剛:代表人物:張飛。

柔:代表人物:劉備。

4樓:匿名使用者

試想一位柔弱婦女欠你錢又沒經濟**,你忍心去k.o.她麼?

如果是一個壯漢呢!!!!!

《孫子兵法》與《道德經》思想的不同之處

5樓:兵法大師

老子戰爭思想如此深刻地在中國兵學長河中打上自己的烙印, 與老子高屋建瓴地在他

所說的「道」的立意下論兵有直接的關係。老子正是依據他的哲學思想, 所闡發的獨

具特點的戰爭論及一系列的軍事謀略思想和戰爭指揮藝術, 才為中國曆代兵家所推崇

。我們沒有理由不正視《道德經》用與影響, 倒不如說是老子「 道」 的思想在軍事

領域發揮的作用和影響。所以我們從來沒有把老子當作一個軍事家, 而把他當作哲學

家, 原因就在於此。老子在《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 道」 , 而且反覆使用:「 以

道佐人主者」、「 有道者不處 、天下有道、不道早已」 等語言。孫子則是直接為言兵而言兵。《孫子兵法》一開篇就講:「兵者, 國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

不察也。」 這些都充分說明兩者的主旨、立意之區別。前面說老子為「 儉武」 論者也就是老子提出的「恬淡為上」, 老子的這一主張是直接從其「天下有道」的社會

理想出發的, 是直接反映其哲學思想的。而孫武則是一位慎戰論者, 他極力反對輕率

用兵。他一再要求「 明主慎之, 良將警之, 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很明顯, 孫子是

從具體交戰國的角度出發的, 是以用兵制勝為目的的。從字面上看, 老子認為「 兵者

, 不祥之器」 , 而孫子則認為「 兵者, 國之大事」 , 有人據此就說兩人對於戰爭的

態度有原則區別, 認為前者是消極反對之, 後者則是積極對待之。這種觀點並不準確,

我們只能說這是緣於兩人論述的主旨思想不一樣, 立意角度不一樣。老子論兵是依據

其哲學思想在論兵, 其論兵內容滲透著其獨特的社會理想, 重在強調「 儉武」 , 以

求「 天下有道」 。而孫武論兵則是就戰爭本身而具體地論述制勝韜略, 所以他把「

兵」 作為「 國之大事」 , 重在強調慎戰, 以求全勝。《道德經》所體現的用兵思想

顯然不是其主旨思想, 而只是對其主旨即「 道」 的一種輔助說明和在軍事這一領域

的和表現罷了。而《孫子兵法》 通篇是以研究軍事及其戰略戰術諸問題為主旨,

所有論述都圍繞此主旨而。因此, 孫武在老子的基礎上對具體的軍事思想多有發

揮, 而且具體得多、完整得多, 具有巨大的實用價值。在戰略論上, 孫武發揮老子的

「不爭而善勝」的思想, 創造性地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選擇論。他把用

兵之道分為「 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 指出「善用兵者, 屈

人之兵而非戰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 百戰百勝, 非善之

善者也」 ; 只有「不戰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這較之老子的善戰者「 不武」

、「 不怒」、 不之說, 要具體得多、完整得多。在戰術論上, 孫武在《孫子兵法》

《勢篇》中全面地發揮了老子的思想, 主張「 奇正相生, 以奇制勝」等。老子的思想

是建立在對現實社會和人生深刻洞察和體悟的基礎上的, 老子具有獨特的宇宙觀, 獨

特的對生命、人類的觀點, 老子談戰爭的目的自始至終是把它作為其.. 天下有道..

的社會理想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來談的。老子在《道德經》 七十章中也講: 「 言有宗,

事有君」 。有人認為由於老子哲學中帶有個人理想化的成分, 因而使其論兵思想也帶

有理想化的特點, 從而使其有些論述過於理想化、絕對化, 而孫武在這方面則客觀得

多、具體得多, 也好把握好理解。實際上兩者立意不同, 角度不一, 是不應該作這種

簡單比較的。我們說老子是哲學家也正在於老子並不是站在哪一個具體交戰國的立場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看問題, 老子的立意是從對人類終極關懷的角度來**問題的。而

孫子是從交戰國之具體立場來看問題的, 所以對他講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 、.. 知

己知彼, 百戰不殆.. 、.. 避實擊虛、出奇制勝.. 等思想我們就好理解得多。有人說

老子是一味反.. 武.. , 是理想主義者等等, 諸如此類的思想實際是對老子思想的誤

解。總之, 理解老子戰爭思想必須上升到老子.. 道..

的立意, 緊扣老子.. 天下有道.. 的情懷來理解。

老子並不是一味反.. 武.. 、不用..

武.., 因為老子知道這在現實中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在遭受外敵入侵的情況下, 老子贊同..

不得已.. 而進行禦敵自衛戰爭, 倡導要.. 善勝..

, 並且由此提出一系列用兵治軍原則,

而這些原則無不體現和滲透著老子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和重視生命本身價值的人生態

度。同時, 我們還看到追求健康與長壽也是老子思想的獨特之處。老子重視生命本身

的價值, 主張在穩定、平靜中頤養天年, 反對摧殘生命, 這也是老子思想中非常鮮明

的觀點。總之, 老子的立足點在於使 天下有道 , 認為天下無道是產生戰爭災禍的根

源; 孫子的立足點在於用戰, 強調道對於戰爭勝負的作用。四、老子謀略思想的精神實質道德經..具有特殊的語言方式, 其中有些語言很容易使一些初讀者無視老子情懷、不

明本末地把這一類話當作純粹的謀略來解讀, 如果再加以曲解甚至自以為得其意而把

這種心得也當成..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時, 這時候就真的會把《道德經》 當成講陰

謀的書來讀了。近人章太炎也說: 老聃為柱下史, 多識故事, 、《六韜》之旨, 著五

千言, 以為後世陰謀者法。 當然還不能說章太炎也認為老子是講陰謀的, 但章太炎在

這裡確實揭示出了這種早已存在的對老子誤讀、誤用的現象。可是老子提出「 天下有道」 的社會理想, 開出「道」 治社會的良方, 希望人們通過自身「 德」 的修養回

到一種簡單、樸素的生活中去正是針對「 人多利器, 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

」.「智慧出, 有大偽」。 等後世所謂的陰謀現象的。老子講.. 絕巧棄利, 可謂非

常明確直接地表明瞭對搞陰謀的態度。司馬遷在其《史記》中認為, 老子修道德。本

來是講修養的書, 被當成.. 後世陰謀者法.. 的書, 這真是對老子的大冤枉和大麴解

。正如必須從老子之特定情懷和社會理想著手, 才能從實質上理解老子言兵之用意一

樣, 我們也只有理解老子之博大情懷和特定動機, 才能從根本上理解老子所講謀略思

想的精神實質。我們在前文中曾分析老子講的「 道」 不僅體現為一種情懷, 而且也

表現為一種規律。老子希望人們..「知足」 、「 恬淡」等不僅是作為一種德的要求,

而且本身也是順應「 道」的規律的表現。《道德經》 中所講謀略, 正如我們前面講

「柔弱勝剛強」 的道理一樣, 實際上是老子對道..的規律在應事上的揭示。理解..道

德經.. 之真義, 必須透過這些表面的語言方式, 看到其思想情懷和精神實質。老子講

的功成而不居、 上善若水、見素抱樸, 少私寡慾 、大丈夫處其厚, 不居其薄; 處其

實, 不居其華 等, 這些都是偉大高尚心靈的體現, 老子談治國、用兵, 乃至處世中的

謀略, 都是希望人們如「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通過身體力行老子德的要求, 從而

做到按「 道」的規律辦事, 進而實現老子「 天下有道」的社會理想。這才是老子的

本意。《老子》 通篇都滲透著其博大的悲天憫人的情懷和「 天下有道」 的社會理想。在這樣一種偉大情懷之下, 怎麼能說老子是陰謀家, 是講陰謀的呢? 謀略和陰謀是

一字之差, 離開老子.. 道.. 的情懷, 就會導致失之毫釐, 謬以千里。規律是客觀存

在的, 老子的謀略思想是規律和情懷的統一。離開老子的情懷, 離開老子主觀動機來

談老子的謀略, 就失去了其根基和本源, 也就不可能準確理解並運用老子在《道德經

》中所講的規律, 而且也實際上造成了對老子思想情懷的根本背離。

道德經中描述我不爭,無人可以與我爭的句子

6樓:匿名使用者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語出自《老子》。全句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說: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這段話充分體現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想。老子所謂「不爭」,不是放棄一切,而是要以不爭反立於不敗之地。後世流佈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等思想意識,與老子所謂「不爭之德」都不無源流關係。

7樓:墨漬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補充兩句,第二章中: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七章中:

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難得糊塗、吃虧是福那是扯淡,老子講究的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爭只是殺雞取卵的做法,不爭不是不要,而是因為有更高的追求,不殺雞以後得到的蛋會更多。

這跟無為而治的中心思想是統一的,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幹,後代很多都是曲解。

8樓:有心買賣卻不成

吾不鬥,人不欲鬥。

純屬瞎編,僅供參考。

9樓:人鬼神魔獸

支援honggushi的回答。

道德經感悟第36章蘊含什麼人生價值

10樓:匿名使用者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註釋:歙,縮鼻也。從欠,翕聲《說文》。固,堅決地、堅固、已經。

廢,廢棄。興,起也《說文》。

微,小也《廣雅》。明,智慧。

不可,不可能。脫,脫離。淵,深潭。利,利銛也《說文》、有利、財利。器,皿也《說文》。

譯文:想要收斂它,必定堅決地擴張它;

想要削弱它,必定堅決地強化它;

想要廢棄它,必定堅決地興盛它;

想要奪取它,必定堅決地給予它。

這就是細巧的智慧。

柔弱勝過剛強。

魚不可能脫離水淵,國家的優勢器物不可以展示於人。

理解:過於翕就會張、過於強就會變弱,物極必反這個精巧的智慧告訴我們:持久的剛強一定會失敗。

就像希特勒強悍而無法遏制的野心,最終因為過度膨脹而被徹底熄滅一樣。所以,柔弱伸縮卻是一種實力的保留,就好像《論持久戰》所揭示的,保留有生力量,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暫時的示弱和退縮不是失敗,因為柔弱到了極限就是真正剛強。

所以柔弱勝剛強。魚和利器分別是水和國家的核心力量。魚藏於水中,離開水暴露於空氣中會死。

利器藏於國家中,暴露於戰場會被摧毀。所以即便柔弱,也要保留核心力量,也要有剛。柔中寓剛,以柔護剛,保有以剛作出奇閃擊的後續潛力是老子貴柔的有機組成部分。

你對《道德經》的理解,求對《道德經》的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註釋 道 這是老子文章中提出的最高哲學範疇,老子的哲學是活生生的生命哲學,其原因皆由 道 生一切。其實在老子的文章中,道 有不可名狀之妙,也是岐...

《道德經》誰講的好,老子《道德經》誰講得最好?

一個筆名叫紫俠狼copy寫得 酷說老子 解讀絕對稱得上是通天徹地,運用現代最新的科學和心理學來闡發古人的學問,實屬罕見的才學。這裡不存在吹噓的成分,我是浙大歷史學博士,起碼的辨別力還是有的,看過道德經解讀版本不下幾十種了,只有 酷說老子 堪稱雅俗共賞,沒有一點故弄玄虛,作者能把極複雜的哲理用簡單的小...

道德經的“德”是什麼意思,老子《道德經》中的 德 是什麼意思?

孔德之谷,唯道是從。道篇二十一章的原話 可以看出道為本體,德為器用。再馬克思一點,道是世界觀,德是方 所以有道 德二篇 用南師的話說吧,可能不一定完全一樣 德者,得也.就是道的外用嘛.得道的人一定是才全與德全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這就是老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