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的發展史,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2022-02-17 11:33:14 字數 5665 閱讀 6437

1樓:淺羽皆人

起源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高山雲霧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藝並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體現。飲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質,擴充套件藝術領域。

自古以來,插花、掛畫、點茶、焚香並稱四藝,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茶藝還是高雅的休閒活動,可以使精神放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化解誤會和衝突,建立和諧的關係等。

「茶道」一詞最早出現於唐代天定年間(741-756)進士封演所著《封氏見記》。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但此處所指「茶道」一詞茶內涵並無明確界定,往往是指煮茶之道和飲茶之道,有時也泛指飲茶過程中所領悟之道。主要是指技術層面,在宋朝則主要是指鬥茶,而不談茶道。明朝張源《茶錄》中有:

「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當茶道傳入日本以後經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以及其後人的共同努力,使其形成了具有深遠的哲理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的一大綜合文化體系,但其概念也並非十分確定,在「和、敬、清、寂」具有深遠的哲理的精神層面,但在「煎茶道」「未茶道」「茶道表演」中則指泡茶方法的技術層面。

在臺灣由范增平先生提出「茶藝」一詞時具有兩方面原因:

2樓:院長

陸羽為中國茶道代表人物。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漢族,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江南各地,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3樓:四舍**入

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被用作貢品致敬。 在原始公社的後期,茶成了貨物交換的專案。 在戰國,茶具有一定的規模。

先秦時期的「詩經」收藏有茶的記載。 與漢代一樣,茶已成為佛教的特殊滋補品。 在魏晉南北朝,有一股喝茶的風。 隋朝,大眾喝茶已成普遍現象。

在唐代,茶業蓬勃發展,茶葉成了「沒有人可以沒有一天生活」。 茶館,茶會,茶會出現,邀請客人喝茶。 宋代,流行的鬥茶,貢茶。

中國飲茶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

4樓:非心月間

1、生吃藥用、

2、熟吃當菜、

3、烹煮飲用

4、沖泡品飲

藥物的發展史發展史 20

茶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5樓:向日葵起床了

起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起源於神龍氏、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氏。

我國是世界茶葉和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我們的先人為後世留下了眾多的茶學典籍,其中問世最早、內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陸羽的《茶經》。它對茶的起源、品種、分佈、製作、茶的沖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聞軼事等均有論述,對我國及世界茶業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6樓:好快樂的小豬

茶的最早發現與利用,是從藥用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晉張華《博物志》也同樣有「飲真茶,令人少眠」的說法。

陶弘景《雜錄》中所說「茗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君服之」。其實對丹丘子飲茶的記載還有早於此的漢代的《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

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

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棲之餘,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丹丘子為漢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個道家人物,歷史上的餘姚瀑布山為產茶名山。因此「大茗」與「仙茗」的記載亦完全一致。這幾則記錄中的「荼」與「茗」,也就是今天的茶。

更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早在晉代郭璞在註解《爾雅》時,即解說:(茶)樹小如梔子,冬生葉,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此中所謂「蜀人」之記載,即可視為飲茶習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

還有西漢壺居士在《食忌》中所說:「苦荼,久食羽化。」都說明茶開始時被利用是和藥聯絡起來的。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023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

《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神農本草經》是西漢時代一些儒生託名神農嘗百草的神話,蒐集了自古以來勞動人民所積累的藥物知識,編輯而成的藥物學典籍。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階飲料。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漢成帝崩,「後(即帝后)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

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賜吾坐,帝命進茶。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這就說明在當時,茶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

7樓:

《尚書》有「神農嘗百草,遇毒,以茶解」(原文忘了,就是這個意思)。

唐以前「茶」做為藥材,並不廣泛。唐時,盛行飲茶,才成為普遍現象

8樓:行茶

我國是茶樹原產地,最早發現茶的鮮葉有治病的功效,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了。我國利用茶葉也最早,據歷史資料,商朝(約公元前16—11世紀)鮮葉晒乾作貢品,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茶作祭品,春秋(公元前770—476年)茶作飯菜,戰國(公元前475—221年)茶作藥物,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茶為主要商品之一,西晉(公元265—316年)茶的鮮葉作羹飲,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鮮葉加工作餅茶,唐朝(公元618—907年)發明蒸青團茶,宋朝(公元960—2023年)發明蒸青散茶,明朝(公元1368—2023年)創制炒青綠茶、黃茶、黑茶、紅茶,清朝(公元1644—2023年)創制白茶、青茶,至此,六大茶類齊全。此後迄今,所創制新的花色品類,都包括在六大茶類之內,無出其外。

茶的發展歷史

9樓:玉杵搗藥

樓主問了兩個差不多的問題呀!看來樓主對有關茶的歷史很感興趣亞!可以找幾本書看看,因為在這裡要想把這個問題說清楚,確實很困難呀!

下面就飲茶製茶的演變說一說吧,但願對樓主有用。

陸羽《茶經》載:「茶為之飲,發乎神農氏。」可見飲茶是從神農時期開始的。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知,那時候所謂的「飲茶」是做藥用的。方法也只是簡單熬熬茶湯,**疾病而已。

真正意義上的品茶飲茶,一直到唐朝時期才開始。據《封氏聞見記》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隨著陸羽對茶的研究和《茶經》流傳,進一步帶動了茶文化的發展。而此時唐朝茶飲文化也進入了相當高的藝術境界。餅茶代替了以前原始的醃製法,製作方法也相當的嚴格,一般說來要經過採茶、蒸茶、搗茶、拍茶、焙茶、穿茶等步驟。

而且其中還必須講究天時地利等諸多條件。製作之精讓人歎為觀止……

唐朝時期,飲茶方式是一種所謂的「煮茶」也就是常說的「唐煮宋點」。

大致方法是將茶餅置於火上烤。當到「蝦蟆背」(《茶經》中語)的時候再取下搗成末,候水二沸的時候(即水將全開,氣泡成魚眼珠般大時),再將茶末倒入水中,並進行攪拌,同時舀出一勺茶水候湯。此時也可在湯中加入少許鹽、薑末、橘子皮等調味料。

大約半分鐘後,加入剛才舀出的茶,以止茶湯的沸騰。這樣茶才算煮好。至於好不好喝。

本人沒有試過,所以也不便在此妄下結論。

到了宋代,對茶的品質、品飲技術更是精益求精。

宋帝皆嗜茶,尤其是宋徽宗,親著《大觀茶論》更不惜重金尋找新的貢茶品種。因此餅茶、團茶不斷髮展更新。製茶飲茶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據趙汝礪《北苑茶錄》記載的製茶法,較唐朝製法更精細,品質也更為提高。基本為採芽、揀芽、蒸芽、榨茶、研茶、造茶、過黃七步驟。同時,宋朝也開始了我們現在的散青茶製法,為後來散茶的大範圍推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的品飲方法和唐的方法差不多,只是一些步驟有變化而已。最大的變化是不把茶末直接放入水中,而是先攪成膏,後用二沸水緩緩衝入膏中,並以茶洗不斷攪拌、擊末,整個過程稱為「鬥茶」而制膏等步驟稱之為「分茶」注水調膏稱之為「點茶」。

到元朝時期,團、餅茶漸漸淘汰,散茶則大為發展,使得茶的製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元朝末年又由「蒸青茶」改為現在的「炒青茶」。

明朝時,團、餅茶已經不再流行,完全退出了市場(茶馬政策中便於運輸的磚茶除外),炒青散茶則大為流行,明人許次紓《茶疏》所記載的就是炒青茶製法。為了追求茶的真味,人們也不在使用以前的煮和點了。甚至茶湯中也沒有了調味的鹽、薑末等。

一直到現在。

現代茶的製法和飲法,各茶種製法大體沿襲明、清兩朝,偶有藝術茶類比較特殊。在國內,江浙一帶習慣於清飲,即不新增任何輔料,以近於80度的開水沖泡,最大程度的保持了茶葉的本色,也較符合茶道的基本精神,即「清、雅、真、美」(茶道的精神比較多:有臺灣茶道、武夷茶道、日本茶道等)。

此外還有最南部地區以福建、臺灣為代表的功夫茶;北方以北京為代表的花茶;西北地區以藏族為代表的茶磚煮茶法……等等,形式多樣,方法多變,可謂百花齊放,各具特色。

10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20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

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

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並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

《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簡述中國茶文化發展史

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 詩經 總集有茶的記載。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 坐禪 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 人家不可一日 無 出現茶館 茶...

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茶文bai化起源於我國古代 du,中國是個文明古zhi國,人類的社會很多福萬 dao世的重大發明,都專是中華民族的貢獻,屬茶就是一個例子,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瞭採茶製茶與飲茶根據神農本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翻得茶而解之,也就是說神醫發現了茶。中國的茶的文化起源和發展是源遠流長的,中國的茶文化最初起...

貨幣的發展史中國貨幣發展史

我國古代貨幣的六次重大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 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 貝 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