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何由來,數伏從那一天算起的,三伏天是從哪天開始算起的?

2022-02-14 20:13:33 字數 5344 閱讀 2526

1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曆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7月7日節氣是小暑,古籍《群芳譜》中說:

「暑期之此尚未極也。」因為小暑過後,全年最熱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熱的日子,又是陰起陽降的時候。

《漢書�9�9郊祀志注》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

」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後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氣溫卻一天比一天持續升高,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的時候開始入伏,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

這段時間叫數伏天。  數伏天氣要一個多月,古人把這段時間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組成。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個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麼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後,中伏就是1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叫末伏。

例如:2023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時間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後就出伏了,隨著日照時間縮短,天氣也一天比一天涼爽了。

  「伏」,乃是藏陰氣於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入伏以後,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

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國用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為一週期的紀日方法,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據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開始,至今從未錯記,是中國曆法史上的一個奇蹟。由於干支紀日與農曆各月無一定對應規律可循,除推算個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領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龍」等雜節氣時才使用。

  伏天的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9�9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

「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代以『干支紀日發」計算日子,古人一般以「夏至三庚」來表示入伏的日期,一般情況下「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同時也是氣溫最高,最潮溼,悶熱的時期。這是數伏的由來; 按照規定,數伏從夏至日起的第三個庚日起算,每一伏為10天,但有些年份的中伏為20天,所以每年的"三伏"或為30天,或為40天。 計算方法是這樣的:

頭伏的第一日,為自夏至日起的第三個庚日;而三伏的第一日,為立秋日起的第一個庚日。 庚是天干中的十個字之一,我們知道,天干的十個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它的順序是反覆迴圈的,十天一迴圈。由於一年的天數,不是十的整倍數,所以每一年的庚日和下一年都不會相同,這就造成夏至日起的第三個庚日及立秋日起的第一個庚日,都有不確定性,前後變化在十天之內。

計算得知,每年頭伏的第一日,在7月11日至21日之間,三伏的第一日,在8月7日至17日之間。 是十天,而中伏根據不同情況又分為10天或20天。 今天就是2023年開始數伏的第一天,今年的伏天是30天。

三伏天是從哪天開始算起的?

3樓:點點在心

三伏天,從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算起。

日期計算: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23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23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

入伏時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4樓:西大柚子吖

三伏是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計算的。

庚日是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因為天干有十個,所以每隔十天有一個庚日。每年入伏的時間會受夏至和庚日出現的時間而有所不同。

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由於庚日的出現次數不同,中伏時間也不固定,有些年份是十天,有些年份是二十天。初伏和末伏的天數固定為十天,因此三伏天有些年份為三十天,有些年份為四十天。

5樓:雲紋抹額小忘機

伏天的第一天為夏至往後數的第三個庚日。

三伏是從夏至日,陽曆6月21日或22日,後第三庚日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陽曆8月7日或8日後第一庚日為三伏,有十天。這樣,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這種規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國陰曆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曰算起。

每九天為一個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

6樓:111111的會

你好!三伏天是從7月11號開始算起的

為期40天的加長版「三伏天」,一年中最熱的日子正式上線。今年三伏的時間是: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7樓:我與艾的故事

三伏怎麼算出來的?為什麼有的年份是30天,有的年份是40天呢?

"伏天兒「的由來

8樓:小月傳天下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國獨有的「三伏」節氣。

我國從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紀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個字結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組的不同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漢時盛行「五行生剋」的唯心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火克金(金怕火燒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就規定從夏至日(陽曆6月21日或22日)後第三庚日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陽曆8月7日或8日)後第一庚日為三伏,有十天。

這樣,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這種規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天之所以酷熱,從日地關係上看,自春分日開始到夏天,太陽從直射赤道逐漸變為直射北迴歸線。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陽熱量最多而散熱最少。但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並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後的伏天,特別是中伏和三伏天。

數伏是從哪天開始呀?有什麼說道?

9樓:夫俊英泉之

三伏天怎麼計算呢?

三伏天的計算稍微複雜點,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國傳統曆法的規則,還是很容易計算的。

由於在中國傳統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與地支的「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製組合確定的,所以,天干與地支的組合,每六十日為一個迴圈。這樣,中國傳統曆法中,每天都有個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

比如,2023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23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10天之後,7

月29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熱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天干地支配製組合日子的六十迴圈情況,所以,有的時候,初伏結束之後,不見得馬上就會出現庚日,於是,有的時候,中伏期間,可能會超過十天。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據《通書》、《陰陽曆書》和《萬年曆》查考可知:今年是陽曆公元2023年,陰曆乙酉(雞)年。「三伏」是:

7月15日,陰曆初十庚子日為初伏(又叫頭伏);7月25日陰曆二十庚戌日為中伏(二伏);8月14日,陰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從陰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後一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俗話說「熱在三伏」,按照我國傳統曆法,今天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伏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說來,「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

當然,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並不十分科學,並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麼說,「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

佛歌那一天歌詞解釋,降央卓瑪的歌,那一天,歌詞意思是什麼意思

倉央嘉措 那一天 賞析 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控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月,我輕轉過所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控你的指紋 那一年...

那一天,我真作文指導,求一篇《那一天,我真的 》的半命題作文600字。

在我們的生命道路中,有坎坷,有快樂,有悲哀,有很多很多東西。我的生命裡藏著許許多多的事兒。它們像海浪,翻滾在我的心中。它們像星星,閃爍在我的心田裡。但有一天,有一件事,讓我難以忘懷,記憶猶新。當我面對兩面選擇時,他會浮現在我眼前,十分清晰。那是一個晴朗多風的日子,我從外面回來,心情格外好,一路蹦蹦跳...

作文陽光明媚的那一天,陽光明媚的那一天作文700初二

陽光明媚的那一天 逝去的歲月清淺如歌,歌不盡的,是綿長醇香,如美酒佳釀一般,回味無窮的真情。那點點滴滴的歲月裡,有陽光,有陰霾,有悽風,有暴雨,那陽光明媚的日子,卻不會被塵封。那天的清早,傾盆暴雨正在沖刷整個城市,霹靂聲不絕於耳,窗外,天色暗得有若黑夜,真有 黑雲壓城城欲摧 之感。就在這時,已兩天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