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

2021-04-18 12:23:48 字數 5994 閱讀 1264

1樓:小墨黑魚

上好《品德bai與社會》的最有效的途徑du

當然是讓zhi學生離開課堂,步入社dao會生活,在親身實

專踐與體驗的過程中屬受到教育,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但是從現有的條件來看,我們不可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裡組織大量的社會實踐和體驗活動,而且有些生活場景也不是人人都能親身經歷的。怎樣讓品德教學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性呢?

在幾年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進行了認真地實踐和探索。

2樓:匿名使用者

增加趣味性,可以用一些遊戲和例項的方式增加孩子們的理解程度;

多進行一些實際性的社會認知實踐

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樓:徐天來

《品德與社會》課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作為總目標。可是,由於許多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使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常常偏離和違背了這一教學的總目標。

在具體的執教過程中,教師應如何正確認識、把握小學品社課的教學呢?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源於現實生活,注重學生體驗。

小學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學生現實生活的教學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深處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學會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巧妙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領悟生活,培養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促進他們健康、向上、積極的人格發展。

二、揪住問題,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養道德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問題的設計上都要重視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小學品社教師要深入觀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閃光點,並結合教材資源,創設出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絡,從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以及對原有知識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如《平安回家》一課,就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去實地瞭解交通標誌、交通訊號、交通標線,走進生活的教學要比把學生關在教室裡死啃書本強得多。

小學生道德的形成,源於兒童社會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道德,也沒有與社會脫離了的生活。小學生品德的形成取決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

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採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要改變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推行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渠道,以主體參與貫徹始終,以提高品社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筆者認為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情趣性原則

學生通過情趣性活動,調動起學習慾望,才會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並積極把知識內化為操行。教師在創設品社教學情境時,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選用他們能夠接受的的形式進行,才能開啟學生的內心世界,讓所謂的枯燥「說教」,轉變成學生自覺學習的願景。

(2)開放性原則

讓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學生對事物的理解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習慣和操行的。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創設品社情境,要具有博大的開放性,敢於挑戰學生的心理與課堂常態,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四、採取先進的教學手段,啟用課堂。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生對所學教材有內在的興趣。」在小學品社課堂教學裡,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資訊場,教與學是心靈、情緒、資訊交換的一個過程。

教師利用現代**創設情境,能充分啟用學生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資訊傳遞,可提高其對品社知識的吸收率,並促進知識向道德能力的轉化。以「孝敬父母」為例,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們聽一段截至網上的錄音《給媽媽的一封信》。在時而深沉舒緩,時而高亢鏗鏘的鋼琴聲中,黎平對母親那深情的話語字字句句震人心絃:

媽媽,那記載著辛勤勞動的白髮和皺紋竟過早地爬上了你的頭和臉,而那討厭的病魔也終於纏上了你……。當錄音機中傳出《世上只有媽媽好》時,學生們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課堂氣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發揮電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發學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學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滿足,對所學的事理能銘記不忘。

五、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要突出綜合性,強調活動性。

創設活動,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相聯絡。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等,在教學中,我創設活動時,是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的:1.

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活動形式;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設計活動形式;3.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活動形式。

訓練習慣,使活動具有有效性。在教學中,大量活動的使用,對學生的要求首先就在於行為習慣的訓練上。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動口的廣闊空間,為他們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也許合作學習就變成自顧自的述說、表演。

在學生**活動中,我要求學生不僅要聽老師的講解,更要學會聽取同學的意見,從中找到與自己的想法一致與不一致的地方進行比較,發現同學的閃光點,彌補同學的不足,同時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這樣的要求開展活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它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瞭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品德與社會》又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程。

教師應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樂於**的科學態度,熱愛生活的進取精神,這才是本課程的真正目的所在。

4樓:匿名使用者

心理學來家布魯納曾源經說過:「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生對所學教材有內在的興趣。」在小學品社課堂教學裡,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資訊場,教與學是心靈、情緒、資訊交換的一個過程。

教師利用現代**創設情境,能充分啟用學生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資訊傳遞,可提高其對品社知識的吸收率,並促進知識向道德能力的轉化。以「孝敬父母」為例,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們聽一段截至網上的錄音《給媽媽的一封信》。在時而深沉舒緩,時而高亢鏗鏘的鋼琴聲中,黎平對母親那深情的話語字字句句震人心絃:

媽媽,那記載著辛勤勞動的白髮和皺紋竟過早地爬上了你的頭和臉,而那討厭的病魔也終於纏上了你……。當錄音機中傳出《世上只有媽媽好》時,學生們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課堂氣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發揮電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發學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學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滿足,對所學的事理能銘記不忘。

5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孫如傑

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6樓:九十九年蟬

《品德與社會》課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作為總目標。可是,由於許多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使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常常偏離和違背了這一教學的總目標。

在具體的執教過程中,教師應如何正確認識、把握小學品社課的教學呢?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源於現實生活,注重學生體驗。

小學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學生現實生活的教學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深處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學會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巧妙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領悟生活,培養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促進他們健康、向上、積極的人格發展。

二、揪住問題,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養道德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問題的設計上都要重視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小學品社教師要深入觀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閃光點,並結合教材資源,創設出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絡,從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以及對原有知識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如《平安回家》一課,就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去實地瞭解交通標誌、交通訊號、交通標線,走進生活的教學要比把學生關在教室裡死啃書本強得多。

小學生道德的形成,源於兒童社會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道德,也沒有與社會脫離了的生活。小學生品德的形成取決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

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採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要改變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推行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渠道,以主體參與貫徹始終,以提高品社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筆者認為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情趣性原則

學生通過情趣性活動,調動起學習慾望,才會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並積極把知識內化為操行。教師在創設品社教學情境時,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選用他們能夠接受的的形式進行,才能開啟學生的內心世界,讓所謂的枯燥「說教」,轉變成學生自覺學習的願景。

(2)開放性原則

讓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學生對事物的理解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習慣和操行的。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創設品社情境,要具有博大的開放性,敢於挑戰學生的心理與課堂常態,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四、採取先進的教學手段,啟用課堂。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生對所學教材有內在的興趣。」在小學品社課堂教學裡,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資訊場,教與學是心靈、情緒、資訊交換的一個過程。

教師利用現代**創設情境,能充分啟用學生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資訊傳遞,可提高其對品社知識的吸收率,並促進知識向道德能力的轉化。以「孝敬父母」為例,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們聽一段截至網上的錄音《給媽媽的一封信》。在時而深沉舒緩,時而高亢鏗鏘的鋼琴聲中,黎平對母親那深情的話語字字句句震人心絃:

媽媽,那記載著辛勤勞動的白髮和皺紋竟過早地爬上了你的頭和臉,而那討厭的病魔也終於纏上了你……。當錄音機中傳出《世上只有媽媽好》時,學生們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課堂氣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發揮電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發學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學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滿足,對所學的事理能銘記不忘。

五、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要突出綜合性,強調活動性。

創設活動,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相聯絡。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等,在教學中,我創設活動時,是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的:1.

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活動形式;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設計活動形式;3.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活動形式。

訓練習慣,使活動具有有效性。在教學中,大量活動的使用,對學生的要求首先就在於行為習慣的訓練上。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動口的廣闊空間,為他們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也許合作學習就變成自顧自的述說、表演。

在學生**活動中,我要求學生不僅要聽老師的講解,更要學會聽取同學的意見,從中找到與自己的想法一致與不一致的地方進行比較,發現同學的閃光點,彌補同學的不足,同時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這樣的要求開展活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它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瞭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品德與社會》又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程。

教師應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樂於**的科學態度,熱愛生活的進取精神,這才是本課程的真正目的所在。

如何指導小學高年級閱讀英文原版讀物

free stacking period 如何閱讀英文原版書 age to that in which felizardo had been 如何有效利用英文原版書提高閱讀能力 英文原版 的難度分類 一般來說,我們經常接觸到的英文原版 及文學作品,按照閱讀的難易程度可以分為5個檔次 1 極為簡單 多...

求助 問兩道小學高年級英語題目

1.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do 2.q is his mother a cleaner clean a no,she isn t.she s a cleaner clean 3.her father and mother are farmers farm 4.q wher...

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應注意哪些,小學課堂作文教學應注意哪些方面

不要形成思維定式,善於發散性教學。培養基本的邏輯能力,鞏固表述能力。小學課堂作文教學應注意哪些方面 我想,造成學生copy作文畏難心理的原因首先是無話可說,言之無物。學生生活的空間狹窄,接觸的人和事比較少,而對於身邊司空見慣的事物卻熟視無睹,缺乏觀察提煉素材的能力,這是小學生作文無話可說,言之無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