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與儒教有什麼區別與聯絡

2021-03-04 00:38:56 字數 6771 閱讀 7312

1樓:q妖緬

道教與儒教的區別:理想人格的不同、人性論的不同、

人生觀的不同、思想核心不同。

道教與儒教的聯絡:思想觀點上的共同性、學說內容上的互滲性、文化全域性上的共建性、文化全域性上的共建性。

一、道教與儒教的區別

1、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的理想人格,應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為己任,富於理想,諄諄教人,死而後已。也就是說,儒家的出類拔萃者,應為志士仁人

道家的理想人格,則應具有高度的悟性和思維能力,以寧靜淡泊為操守,冷淡世情,嚮往自得,其於外物,順乎自然而已。如此看來,道家的典型人物,應為清修隱者。

2、人性論的不同

儒家的人性論,看到人的社會屬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的人性論,則看到人的生理與心理屬性,覺察到虛偽而繁煩的宗**理,對人性的桎梏和對個性的摧殘。

3、人生觀的不同

儒家的人生觀,是入世的,講究「先天下之憂而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

道家的人生觀,則是出世,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超越世俗人際關係網的牽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鬥成功。

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一個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之情為最高目標。

4、思想核心不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仁尚禮」,強調仁者愛人,必須克己復禮,以對人的尊重和具備同情心作為「仁」之核心標準,而以對自己的剋制和約束和提高道德水平,作為其達到標準之必須手段。

道家則以「道」為世界本源,講求清靜無為,天人合一,其思想核心為道法自然,觀點帶有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色彩。

二、道教與儒教的聯絡

1、思想觀點上的共同性。

2、學說內容上的互滲性。

儒道兩家皆以「我」為主,同時吸收改造對方若干成分,納入自己體系之中。道家補充了儒學短於形而上本體之學的缺陷,儒學補足了道家漠視現實社會人生問題的偏失。

3、文化全域性上的共建性。

儒學在人生哲學、倫理道德規範、教育學等重要社會文化領域有第一位貢獻,道家則在宇宙論、美學、自然哲學、重要社會文化領域有第一位貢獻。

擴充套件資料:

道教與儒教的由來與發展:

道教: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祕存在,以「道」為基點建立道教的神學理論體系;老莊的神祕主義和養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為道教的核心信仰。

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

儒教:

儒教發源自堯舜禹的五教。堯舜即注重「敬敷五教」。「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

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五教即五禮,全是家庭之禮。

其中"五教" ,就是處理人際道德關係的五種基本規範,即孟子所解釋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國儒學史可以分為先秦儒學、漢唐儒學、宋明儒學、清代儒學等不同階段。

2樓:誰撕裂你我的心

1、道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

道教認為,個人修養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於個人的修煉,跟別人沒有關係,主張遠離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塊地方修煉。道教的修煉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

儒教是主張參與社會的,而且主張個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才能實現。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標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是把人自身的發展與對家庭、社會的貢獻緊密聯絡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張"入世"的。

2、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

儒教是法,要求如何做人,每個人應該怎麼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滅人慾」,哪怕削足適履也要人來適應宗法社會的綱常,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道、儒兩教各有特徵。

道家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條比較隱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歡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視對全民的「普及義務教育」。道家傳授**特別重視**的「根性」,也就是所謂「天資」。

儒家主要是在讀書人中進行教育。他們不像道家的隱逸,也不像佛家那麼普渡眾生,主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傳佈教義和思想,所以儒家**往往是「書生」。

4、修行方法的差異。

道家的修行方法是重視修持心性,就是著重心性的磨練和自我把握。道家的修行多選擇在深山清淨之地,所以一般人往往難以看到道教徒。

儒家往往把讀書本身作為一種修行方法。儒家雲「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讀書用工,方法得當,就變得精氣神十分旺盛,身體素質和人的氣質都會得到巨大的優化,看起來會相貌堂堂,氣宇不凡。

5、道教與儒教的聯絡:

道教與儒教它們都要求剋制人的感官慾望,主張人不要被身體本能牽制和奴役,回到人心靈的自然寧靜。兩教都把心靜定為人生的追求,一切的說教和修行都是為了使人達到心靈的寧靜。

3樓:匿名使用者

區別:1、道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

道教認為,個人修養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於個人的修煉,跟別人沒有關係,主張遠

離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塊地方修煉。道教的修煉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運用內丹和外丹進行修煉。

所謂內丹就是氣功,外丹就是服用長生不老藥。而修煉內丹和外丹都是個人的事,祕密的事,需要遠離社會,所以,道教是主張"出世"的。儒教是主張參與社會的,而且主張個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才能實現。

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標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是把人自身的發展與對家庭、社會的貢獻緊密聯絡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張"入世"的。

2、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儒教是法,要求如何做人,每個人應該怎麼做。

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滅人慾」,哪怕削足適履也要人來適應宗法社會的綱常,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道、儒兩教各有特徵。

道家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條比較隱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歡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視對全民的「普及義務教育」。道家傳授**特別重視**的「根性」

,也就是所謂「天資」。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這塊料,道家就不會收你做**。儒家主要是在讀書人中進行教育。

他們不像道家的隱逸,也不像佛家那麼普渡眾生,主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傳佈教義和思想,所以儒家**往往是「書生」。

4、修行方法的差異。

道家的修行方法是重視修持心性,就是著重心性的磨練和自我把握。道家的修行多選擇在深山清淨之地,所以一般人往往難以看到道教徒。儒家往往把讀書本身作為一種修行方法。

儒家雲「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你讀書用工,方法得當,你就變得精氣神十分旺盛,身體素質和人的氣質都會得到巨大的優化,看起來會相貌堂堂,氣宇不凡。

聯絡:道教與儒教它們都要求剋制人的感官慾望,主張人不要被身體本能牽制和奴役,回到人心靈的自然寧靜。兩教都把心靜定為人生的追求,一切的說教和修行都是為了使人達到心靈的寧靜。

4樓:惟德動天

儒教是中國的民族宗教,是中華民族的主導性信仰體系。儒教與佛教、**教、伊斯蘭教並列為人類四大宗教。

在人類四大宗教中,儒教的歷史最為悠遠。西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在印度半島創立佛教時,儒教已經有了近四千年的歷史,並由孔子集其大成,開出了儒教文明的巨集大氣象。此後五百年,才有了**教的創教;一千多年後,才有了伊斯蘭教的出現。

與其他三大宗教不同,儒教是屬於原生性宗教,其他三教則屬於創生性宗教。原生性宗教沒有明確的創教人,是無數先聖先賢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集體創造的成果。其中,孔子的創造最為重要,孔子是集大成者。

儒教有自己的神靈系統、神人交通方式;有完善的宗教場所和設施;有自己的宗教禮儀和制度規範;有系統的經典和教義,以及獨特的組織形態。數千年來,是儒教而不是別的任何宗教安頓著中國人的身心性命,滋養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生命,是儒教建構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儒教信仰哪些神靈?

儒教是多神教,不是一神教,儒教信仰的神靈不止一個,儒教有一個龐大的神靈體系。儒教神靈可分為如下幾類:第一,天神。

以昊天上帝為主,日月星辰諸神為輔。第二,以社稷為代表的諸物百神。山川河海,井路門灶都各有主管之神。

第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聖賢神靈。第四,以黃帝為代表的民族始祖民族先王神靈。第五,百家姓氏的家族祖先神靈。

第六,歷史上殉國殉道的忠烈之士和節義之士也列入祀典,成為儒教神靈。

其中,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萬物和人間世界的創造者。聖王孔子與祖先神靈(包括民族祖先與家族祖先)是儒教的配天大神,位格僅次於昊天上帝。

儒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簡單地說,儒教的基本教義就是教人們學做君子,學做聖賢。學做君子,學做聖賢,就是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在提升自己生命境界,完善道德人格的同時,積極投入到社會生活當中,為國家民族的利益,為天下百姓的利益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從而實現完善社會的使命。

這就是《大學》所講的「三綱領」、「八條目」的教義。

「三綱領」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明德」的意思,是要讓自己生命中的光明德性和善的本性彰顯出來。「親民」,就是要以民為親,把天下人都視為自己的親人,要為天下人謀福利。

能做到「明明德」與「親民」,就能實現「內聖外王」的人格理想,這就是「至善」,是最高的善。「八條目」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內聖外王人格得以落實和實現的具體途徑。

儒教是怎麼看待「生死」問題的?

人事之大,莫過於生死。生死問題是人所面臨的最大問題,生死的焦慮是人生命中最大的焦慮。儒教非常重視「生死」問題,參通幽明,究明生死,是儒教的重大教義。

儒教的「生死」教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

首先,在儒教看來,生死只是氣的聚散。太虛之氣,陰陽交感,聚而有形有象,生人生物。人死,則形潰氣散,返歸太虛。

肉身雖亡,而靈魂不滅;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生死,只是存在的形態不同,存在的空間不同。死並不意味著徹底的寂滅和消亡。

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死而不滅,死而不亡。形散而氣不損,神不滅,靈魂不死。生死,聚散而已,變易而已。

生,則自天而降;死,則歸天而去。生,自幽至明;死,自明返幽。生死往來,聚散屈伸,都是上帝的造化,皆得吾體,皆成吾性,有什麼好畏懼的?

所以,儒教於生死,說「幽明」,說「屈伸」,說「聚散」,而不說「生滅」,不說「有無」。

其次,在儒教看來,君子之死與小人、惡人之死是有區別的,其死後的歸宿與命運是不同的。君子之死,稱為「息」,小人、惡人之死稱為「休」。息與休是有很大區別的。

息,只是喘口氣,暫時歇息,等待天命,重新參與宇宙大化。君子遵天道,循天理,為善積德,實現了生命人格的完善,所以能夠「與天合德」、「與鬼神合其吉凶」,死後清氣上揚,升伸為神,就能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獲得永生。而小人、惡人,背天道、害天理、喪人倫,與禽獸為伍,死後濁氣上揚,下沉屈附而為鬼,上帝絕其天恩,不予再造。

小人、惡人死後變鬼,不能重新參與宇宙大化,不能獲得永生。

第三,在儒教看來,人道與神鬼之道是相通的,明界之道與幽界之道是相通的,都統於天道。人道是天道在人間世界的落實,神鬼之道是天道在幽界的落實。幽明相通,生死不貳。

身前有什麼樣的道德與修為,死後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與歸宿。君子成神,小人變鬼。成神就能沐上帝再造之恩獲得永生,重新參與宇宙大化。

變鬼就成為棄魂,上帝行天罰,不予再造。所以,要想死後獲得上帝再造,獲得永生,就必須於身前修身修德,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只有「與天合德」,才能「與鬼神合吉凶」。

善其生者,善其死;善其始者,善其終。

徹悟生死之道,究明生死,就能知生知死,不為生死所動。就能坦然面對死亡,視生死為本分事,擺脫畏死之心。得道歸天,方能死於安樂,死於寧息,獲得永生。

儒教的宗教場所是什麼?

宗教場所,是指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儒教的宗教場所包括天壇、宗廟、祠堂、孔廟(或稱文廟)、書院,還有土地廟、海神廟、山神廟等百神廟,以及為忠烈之士、節義之士所立的專祠,這些都是儒教的廟宇,是儒教的宗教場所。其中,最重要的是祭天的天壇,祭祖的宗廟、祠堂,以及祭孔的孔廟。

「上帝」是儒教的神還是**教的神?

「上帝」是「昊天上帝」的簡稱,是儒教的至上神,而不是**教的神。明朝末年,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來華傳教,為了讓中國人接受**教,採取「儒耶融合」的傳教方式。不僅身穿儒教的禮服傳教,還把**教的神god直接翻譯為儒教的至上神「上帝」,還把自己的經典《新舊約全書》稱為「聖經」,把**教稱為「聖教」。

其實,「上帝」、「聖經」、「聖教」都是儒教的專用名詞和概念。由此可見,**教在中國的儒化程度是很深的。

早在幾千年前,儒教經典《書經•堯典》中就有了關於「上帝」的記載:「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遍於群神」。這是儒教經典關於「上帝」的最早記載。

而此後兩千多年,才有了**教的創教。

儒教有哪些宗教禮儀?

傳統儒教的宗教禮儀很多,很複雜,主要有五大類: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吉禮包括封禪及郊祭、社祭、廟祭等祭祀;凶禮主要指喪禮;賓禮指外交禮儀;軍禮指徵伐、勞軍、田獵等禮儀;嘉禮包括朝會、諸候朝覲、冊封以及冠禮、婚禮、鄉射等禮儀。

儒教非常重視宗教禮儀,傳統儒教禮儀種類繁多,程式複雜,不僅存在於宗教活動之中,還滲透到社會公共生活的各個領域。儒教重禮,故也稱「禮教」。儒教正是通過宗教禮儀在社會生活中的全面滲透而實現其教化目標的。

今天,社會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社會結構方式都與傳統社會有很大的不同,儒教傳統禮儀是在古代儒教社會中因時制訂的,許多規範與制度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因此,在現代社會重建儒教,就必須損益傳統禮制,因應時代變化,按儒教禮制精神進行改制,制訂新的現代禮儀制度和規範。這是儒教重建的重大任務之一。

儒教道教與佛教的關係是什麼呢,儒教與道教,佛教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儒教這一說法確實較少聽到,一般只說儒學 儒文化吧。它主要是以孔子為代表形成的思想 教育等的體系,而道教和佛教卻體現在其宗教性質上,且道教是中國本土教派,佛教確實外來教派,不過影響更為深遠,可是都體現其唯心主義。佛教是心靈的寄託,儒教是事業的動力,道教是生活的態度 儒教 道教 佛教都在發展,也在融合。...

佛教我道教有什麼區別,佛教與道教有什麼區別

走的路不同,但是目標是相同的,三教本一家 儒釋道 佛道原本是一家,本質是一樣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佛教 講慈悲。道教講順其自然,天人合一 等等。佛家 性質溫和 道家 剛強 佛 應該是空門 道 無為。1 佛教主要是讓人跳出六道輪迴.不認為任何一個個體會永遠住世.仙家所居住的境界也是六道中的一道而已.只...

道教和佛教有合區別啊,佛教與道教有什麼區別

理解自然的方法不同或者說對自然的解釋不一樣 佛教與道教有什麼區別?佛教是無神論,道教是有神論。佛教和道教認為人皆可成佛或神。但佛只是思想上比人境界高,生理上和人一樣,也會生老病死,道教神則是有超能力的不死族。佛教主張學習巨集觀的世界,各門各類各種知識都應該去學習,所謂勤學五明,道教集中修煉內功,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