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中的雖有時翻譯成即使,有時翻譯成雖然,區別

2021-03-03 23:51:02 字數 5155 閱讀 5948

1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我的經驗:如果是「雖然」連用的話,翻譯成即使這樣,這裡「雖」就是即使的意思;其他情況都翻譯成雖然。

2樓:匿名使用者

雖然 錶轉折 是已有事實即使 表假設 不一定是事實

古文的「雖」的翻譯「即使」和「雖然」的區別?

3樓:霜葉飛——雪

關鍵是看所來指的事情是發生了源還是未發生

1.事情已發生,bai譯作「雖du然」

麻雀雖小,五

zhi髒俱全。

2.事情未發dao生,譯作「即使」,含有一點假設的意思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林嗣環《**》

譯:即使人有一百隻手,手有一百根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種聲音。

4樓:乙劍天外飛仙

古文的「雖」的翻譯「即使」和「雖然」的區別:

「雖」的翻譯「即使」,表示假設「雖九死吾猶未悔」

「雖」的翻譯「雖然」,錶轉折,與但是相同。

雖什麼時候翻譯成即使,什麼時候翻譯成雖然,老是分不清

5樓:餘亭鹿稷

本句出自《呂氏春秋.先識覽第四.》七曰,可翻譯為:象這樣動用心思,會見賓客目即使很勞苦,耳朵眼睛即使非常疲憊,還是得不到賓客言談的要旨。

6樓:孑慳

古文嗎?雖然常常和但是連用,整個句子是轉折的意思。翻譯微即使時就是條件句了。即是後面是某個狀態或者要求

語文文言文中「雖」字怎麼翻譯(有「即使」和「雖然」兩種意思,什麼時候用雖然,什麼時候用即使?)

7樓:匿名使用者

雖"作連詞,在文言中有兩種用法。

1.用在假設關係的句子裡,作用是先承認一種專假設,然後轉入正意屬,可譯為"即使"。例如: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用在轉折關係的句子裡,作用是先承認一事實,下面再轉入正意。可譯為"雖然"。例如:

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赤壁之戰》)

3.複音虛詞"雖然"。

現在漢語用"雖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個"雖"字。文言的"雖然","雖"是轉折連詞,"然"是指示代詞,結合在一起,有承上轉下的作用,相當於"雖然如此"或"話縱然這麼講"。例如: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已經發生的事情用雖然,還未發生的事情用即使。根據上下文來看在文言文中,「雖」,應該都是「即使」的意思,表示假設,而在現代文中,「雖」意為「雖然,但是」表示轉折。

這是古今異義。當然,有個別特殊,需要多多積累,特殊記憶。

8樓:牧瞳童

在文言文中,「雖」,應該都是「即使」的意思,表示假設,而在現代文中,「雖」意為「雖然,但是」表示轉折。這是古今異義。當然,有個別特殊,需要多多積累,特殊記憶。

9樓:莫雲

已經發生的事情用雖然,還未發生的事情用即使。根據上下文來看

10樓:抱枕好軟

這樣的情況翻譯為「即使」:事情還沒發生,是一種假設條件,如《愚公移山》中「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此時,愚公還沒有死,是假設;

這樣的情況翻譯為「雖然」:表示事件已將發生,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蘭亭集序》中「雖趣舍萬殊靜噪不同。」中的「雖」是翻譯成「即使盡管」還是「雖然」?

11樓:cufe五月

翻譯成儘管更合適些,但翻譯成雖然也沒有問題。

原文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guǐ)醜,暮春之初,會於會(kuài)稽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編輯本段翻譯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這裡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

把水引到(亭中)的環形水渠裡來,讓酒杯飄流水上(供人們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絃齊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懷。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蘭亭集序的「雖趣舍萬殊靜噪不同。」的「雖」是翻譯成即使盡管 還是 雖然 ?

12樓:歲月不寒

翻譯成儘管更合適些,但翻譯

成雖然也沒有問題。原文

13樓:匿名使用者

雖然這兩種都是可以的,但我覺得還是用雖然吧

文言文中「因」字有時翻譯成「於是」,有時翻譯成「趁機」,我很難區別,請求高手幫忙解答,十分感謝!

14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按它們的詞性來區別。

翻譯成「於是」時,它是連詞,後面往往是介賓短語或動詞。

例如,因以諷諫。——《後漢書·張衡傳》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唐· 柳宗元《三戒》

因出己蟲,納比籠中。——《聊齋志異·促織》

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翻譯成「趁機」時,它是介詞,後面往往是名詞、代詞並與其構成介賓短語。例如:

因利乘便。——漢· 賈誼《過秦論》

遊於三輔,因入京師。(「因」後面省略了賓語「此」)。——《後漢書·張衡傳》

15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成「於是」時,它是連詞,後面往往是介賓短語或動詞。

翻譯成「趁機」時,它是介詞,後面往往是名詞、代詞並與其構成介賓短語。

16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覺得,「於是」是連詞,一般連線兩個在時間和空間上自然發生的動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意思。例如:

因出己蟲,納比籠中。——《聊齋志異·促織》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唐·柳宗元《三戒》

而「趁機」是介詞,則是強行發生的動作。也就是說,後面的動作必須靠努力爭取才可以實現。

例如: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史記 項羽本紀 鴻門宴》

17樓:陌上燕飛

不多說了,二樓說得不錯了。其實我覺得這兩個意思用倆字就可以快速分辨了:時、機。譯作於是時,說的是時。譯作趁機時,說的是機。

18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主要要看詞性了!找幾個例子分析一下,也就明白了!

古文中因:什麼時候翻譯成"因此";什麼時候翻譯成"於是"

19樓:紅顏歲

1. 於是,就 [then]

因以諷諫。——《後漢書·張衡傳》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唐· 柳宗元《三戒》

因出己蟲,納比籠中。——《聊齋志異·促織》

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唐· 柳宗元2、因而,因此 [thus;as a result]因以其伯。——《詩·大雅·韓奕》

因使唐雎使於 秦。——《戰國策·魏策》

評註:兩個都是連詞,最主要的是看與上文的關係。如果是順承,翻譯成"於是";如果是因果 關係,翻譯成"因此";,要看他的出處,不然看起來都可以解釋的通。

1、剛剛,才,表示事情發生得晚或結束得晚 [just now]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經·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聊齋志異·狼三則》

2、於是;就 [then;whereupon]屠乃奔倚其下。——《聊齋志異·狼三則》

乃令張儀佯去 秦,厚幣委質事 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婉貞揮刀奮斫...敵乃紛退。——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 事》

評註:還是和上面一樣。都做副詞,得看具體文章。

做「才」時表示只有在某種條件下或由於某種原因、目的而能怎麼樣,用於後一分句,前一小句含有「只有、必須、要、因為、由於」等意思的詞語;做「才」時表示緊接上事之後並由於上事而出現某種結果,可以替換成「就」

20樓:吳謹江

什麼時候翻譯,這得看句子了,一段文章,你看看大概前後的意思要是因果關係,這個因字就是因此。

其他的也是一樣,主要說到底,翻譯古文是看前後句和整篇文章,這是最基本的運用,其實好多字之所以有這麼多的解釋,除了古代一些解字的書籍給它規定的,多數的是人為解釋,因為按照對一段文章的理解,這個字就應該是這意思,所以有些人會發現同一個字,古漢語的意思為什麼和現代的意思差這麼多。

字總得有意思,既然在一段裡,就得使得整段文章通順有理。字的意思也就出來了。這是字的作用,也是字的責任。

21樓:1柒堇凌

『因』,通常有前因後果的時候翻譯成『因此』,比如先說一個人怎麼怎麼好,然後說「因四鄰稱讚某某怎樣」,這個『因』就是『因此』。當表示一種順承的關係,就翻譯成『於是』啦~比如『因以諷諫』,意思就是 『於是就諷諫』啦。

乃,表示轉折的時候翻譯成 『才』,比如表示事情發生得晚或結束得晚。例句「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經·定公十五年》」。

表示『於是』的時候是一種順承的關係,如『屠乃奔倚其下』。

22樓:宓雪翎閆鳴

呵呵其實有時候仔細去比較還是有所不同的吧

「終於」強調的結果

它表示人為了得到這個結果

之前做了許多努力,還帶有一種喜悅之感

例如:我每天都花很多時間練習鋼琴,終於我得了第一名。

「於是」也指結果

但並不是強調吧

它表示一種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在意料之中的結果,並沒有感**彩,就像是「所以」

例如:他天天練字,於是字寫得很漂亮。

有時候多去揣摩文字的使用情景,感**彩吧

相信你會有所體會的

這也就是中文的樂趣

這是我的理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古漢語和文言文中什麼詞語是被翻譯成奶茶或者茶的

茶有許多古稱,如荼 舜 詫 檟 茗 皋盧等。直到唐開元二十三年 735 編輯的 開元文字音義 早佚 一書中,才出現 茶 宇。陸羽在 茶經 中亦使用 茶 字,此後茶成為通用字。歷代文人雅士因嗜茶愛茶,陸續給茶起了不少雅號。如 瑞草魁 滌煩子 不夜侯 橄欖仙 苦口師 甘晚侯 葉嘉 森伯 雲腴 清友 等美...

誰有古漢語的解釋,翻譯成現代文,通俗一點的,謝謝

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 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 文 字作為他的諡號。年輕時不知道要早點勤奮讀書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後悔當初已經遲了。辛勤的勞動才能得到豐收,辛勤的學習才能得到知識。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學問是沒有限的。每天都孜孜不倦努力工作,不敢貪圖享受。1 子貢問說 孔文子...

麻煩翻譯成英文「雖然寂寞,總勝過愛的衝動!」

lonely though i am,i like it better than impulsive love.這種帶有蛋蛋憂傷的句子,翻譯成倒裝語最合適,倒裝語又是一種高階句式,顯得挺有文化的,所以就用倒裝句。把lonely 寂寞 提到though 雖然 前,表示一種憂傷的語氣。i lik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