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中國文學具有多方面的影響,下面哪一項屬於文類方面的影響

2021-03-29 02:20:50 字數 6107 閱讀 8165

1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於宗教,而是於宗教之外,如文學、思想、藝術等等,均有顯著的影向,茲分述於後:(一)對思想界的影響中國哲學思想,萌芽於周,而盛於戰國。戰國時代,諸子爭鳴,各倡其說,使中國哲學思想,極盛一時。

漢朝,則唯有孔老,後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晉六朝,佛教盛行於世,而道教亦漸復興,遂起衝突,因衝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觸而融和,後講老莊者,多取義於佛經,而講佛學者,亦多引用老莊。至於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轉向佛,致使當時衛道者闢佛,但終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譯文學的優美,當時一流儒者,無不學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門,及非空非有之中道義,作為調和甚至領導儒道之根據。唐末宋初,唯有禪宗獨盛,且操縱當時思想界。

因為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旨在參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發明--明心見性,方可論學。當時學術界受禪宗影響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例如:

周命門人蔘究『孔子顏回所樂為何事』?程亦命門人觀察『喜怒哀樂末發前之氣象』而且主張半日讀經,半日靜坐,皆受佛教禪宗參究『生從何來,死從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

』之思想所影饗。至於宋之陸象山,更進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之王陽明,亦取禪宗方法,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

總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學,及陸象山、王陽明等之心學,無一不受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可以說,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學,而建立一套學術思想與理論,此即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學,凡研究中國哲學史者,想必有同感。(二)對文學界的影響佛經翻譯的中堅時代,是晚漢至盛唐六百年間,佛教大藏經中,五六千卷的經典,皆是此時的產品,宋元以後,雖間有所譯,但已微不足道矣。中國南北朝至惰唐之間,大師輩出,翻譯的人物,不下數百,其中最傑出,而對中國文學貢獻最大的,當推羅什與玄奘。

羅什是舊譯時代的泰斗,玄奘則是新譯時代之俊傑;奘譯卷帙,雖富於羅什,而什譯之範圍,卻廣於玄奘,兩者智等譽齊,勢均力敵。舊譯多尚直譯,所以羅什譯本,帶有極豐富之西域天然語趣,不但對中國思想界闢一新天地,而且對中國文學之影饗尤巨。至於新譯時代,則轉趨意譯,其文筆之生動有趣,格式之新穎,詞語之創新,結構的精美,竟使中國文學,為之變質,茲舉三點如下:

(1)國語內容為之擴大中國自漢朝以後,學者唯古是尚,不敢稍有創作,雖有新觀念,亦必套以古詞,使一切學術均帶有灰色,毫無生趣。佛經初期翻譯,除固有名詞對音轉譯外,其相象語者亦襲古,後研究日深,感覺舊語與新義,甚難配合,若仍用古語,未免籠絡失真,或詞不達意,因而致力於新語之創造,無形中促進國語內容日趨擴大,現在之佛學大辭典,雖然推未能搜盡佛經所有新名詞,但睹之亦足使人歎為觀止。至於日本所編之佛學大辭典,所收集之三萬五千餘語,皆漢晉至隋唐間,諸譯師所創之新語,此等新語之加入中國語言系統,而變為新成分,國語內容,焉得不擴大之理?

(2)語法及文體之變化只要揭開佛經一讀,便覺其文體與普通書籍不同,其中最顯著的,佛經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綺麗詞句,同時佛經中倒裝文法既多,而形容詞,重牒語,及同格的詞句亦不少,特別是一篇中,散文與詩歌交錯,不管是詩體的偈頌,或散文式的長行,內容或說理、或述事、或問答,或譬喻、皆兼而有之。唐朝以後,中國文體,多近於寫真順暢,一洗六朝之纖塵,未嘗不是受佛經翻譯文學的影饗。總之,佛**章構造形式新而美,外來語調色彩亦濃,使人贊之,自有一種調和而新鮮之感,可說是當時一種革命的白話新文體,此種新文體的創立,羅什及其門下居功至偉。

唐朝佛經翻譯雖盛,但若從文學方面較量,則後之譯者,竟無過於羅什。(3)文學情趣的發展中國近代之純文學,例如**歌曲,甚至文藝創作,皆與佛經翻譯文學有密切關係,因為中國佛教,自羅什以後,幾為大乘派所獨佔,然大乘之勃興,卻在佛滅後。其首先倡導者應推馬鳴,讀羅什馬鳴菩薩傳,知其實為一大文學家及大**家,其著作及弘法事業,均本所學,故其著「佛本行贊』一書,可以說是:

一首三萬餘言的長歌;譯本雖然不重音韻,但讀之,就覺其與孔雀東南蝨飛等古絮樂府相彷彿。其所著大乘莊嚴論,則簡直是『儒林外史』式的一部**,其材雖取自四阿含,但經其美妙之文筆點綴,竟使讀者心動神往。馬鳴以後的大乘經典,大都以壯潤文瀾,演極微妙之教理,如華嚴、涅燊、般若等富有文學性的經典,再經譯界宗匠,以極美妙之國語為之翻譯,讀之,即使不信佛理,亦醉心於其詞句而不忍釋手,所以,中國文人皆愛好讀佛經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詮寫方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樓:有點意思si兒

一、佛教對哲學的影響

佛教哲學本身蘊藏著極深的只會,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稱譽佛教徒處在人類辯證思維的較高發展階段上。在哲學思想領域、中國古代哲學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

二、中國文學界的影響

1、內容的擴大

中國自漢朝後,學者唯古是尚,小敢稍有創作,雖然有新觀念,但都只有古詞,使學術毫無生趣。佛經剛開始被翻譯時,除固有名詞對音轉譯外,其相象語者亦襲古,後來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感覺舊語與新義,很難配介在一起,若一自保持使用古語常常是詞小達意,所以要創造新語,這無形中促進國語內容日趨擴大,現在的佛學大辭典,雖然未能搜盡佛經所有新名詞,但看後足以使人歎為觀止。

2、法及文體的變化

佛經的文體與普通書籍有所小同,其中最顯著的是佛經既小用之、乎、者、也、矣等字,也小用綺麗的詞句,同時佛經中小僅倒裝文法很多,而且形容詞,重煤語和同格的詞句也小少,尤其在一篇中,散文與詩歌交錯,小管是詩體的褐頌,或散文式的長行,內容或說理、或述事、或問答皆兼有之。

3、藝術風格的發展

自六朝至兩宋,佛學盛行,許多詩人涉足佛教,與僧侶結交,詩歌創作受到佛教很深的影響,著名詩人土維、自居易、柳宗元等人就崇信佛教,他們的很多作品寓佛理禪意於其中。

三、中國藝術界的影響

1、建築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建築,雖然沒有西洋的實用,但卻力求精美,如房屋前後的陳列布置,左右美妙的點綴,又小是西洋建築物可以媲美的。特別是佛寺的營造,結構及其精緻,氣派更是弘偉莊嚴,都是效仿印度原始佛教的狀態,至於遍佈中國大陸各地的佛塔,更可以代表佛教堅毅之精神,給人神聖而崇高的感覺。

2、畫和雕刻的影響

繪畫雕塑更能顯示出佛教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藝術也跟著傳入。古印度的佛教藝術主要就是石窟壁畫和雕塑,中國的石窟藝術是它們的繼承和發展。

其影響路線,就是的「攤綢之路」。

4、**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很豐富,但佛教進入中國後更有新調加入,使中國的**有了新的突破,如『寺院鐘聲』等樂曲,都是模彷彿經中極好的梵音,至於佛寺中檔磐鐘鼓等,皆僧眾起居與共之禮樂。

四、佛對中國風俗的影響

中國原有的儒家信仰,是著重於現實人生的建設,無暇推究生前與死後的問題,對於生前死後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體,都是存而小論。講到善惡的補償及懲罰問題也只寄望於個人的後代子孫,其實,從現實的史實上看,寄望於子孫的果報是小可靠的。

3樓:十甫寸成

佛教在中國的流傳,當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會的財富,從而阻礙了社會進步與歷史發展,起了消極的作用,這是為歷史所證明了的事實。正如列寧在《論工人政策對宗教的態度》中所說:「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馬克思的這一名言是馬克思主義在宗教問題上的全部世界觀的基石。

」但是也必須看到,佛教的流傳也影響了中國文化,它的哲學思想和藝術形式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有別於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國佛教文化,進一步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容和形式,這也是人所共知的歷史事實。現從以下幾個方面為例可以證明:

一、佛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中國哲學從它產生以後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無神論和有神論相互鬥爭的歷史。但從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這兩種認識論和思想體系的鬥爭就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局面。

佛教哲學的基本點是否認現實世界的存在而設想出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西方極樂世界」。佛教各派都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證據來論證客觀世界的虛幻性,同時又千方百計地論證主觀精神世界的絕對性,因此佛教哲學屬於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只不過禪宗所主張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是進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設想的「西方極樂世界」,只承認主觀精神世界的絕對存在罷了。

這樣,禪宗就把佛教哲學的客觀唯心主義轉化為主觀唯心主義。在這個過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響,互相鬥爭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中結為一體。宋明理學,在思維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響十分明顯,宋代以來的唯心主義思想幾乎都從佛教哲學中吸取營養。

程頤`朱熹的程朱理學借用了華嚴宗的某些命題,陸九淵和王守仁的陸王心學則吸收了禪宗的某些思想,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懂得佛教的本體論思維模式和「明心見性」的修行方法,對於理學就如同隔岸觀火。而無神論和唯物主義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學的鬥爭中不斷成長和發展起來,到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發展到較高的水平。我們說漢唐以後的中國哲學史,根本就離不開佛教思想史,而且成為中國哲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二、 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以題材而論,歷代描寫佛教的詩文不計其數。

從全唐詩來看,共唐詩約五萬首,其中與佛教有關的詩佔了近十分之一。這些詩,讚美佛寺風光,歌頌僧俗有宜,有不少寫得相當精彩和生。唐宋以來,名僧的社會地位很高,文人紛紛為他們樹碑立傳,留下許多滲透佛理的散文。

其次,以藝術風格而論,由於佛教追求自我解脫,主張離塵出世,至禪宗而而宣揚心中求佛,使文學界形成一種清淡悠遠的藝術流派。如唐代詩人王維、韋應物奉佛最盛,如王維大約在四十歲以後就開始過著一種亦官亦隱的生活,最初隱居終南別業,後在宋之問的別墅,優閒自在,吃齋奉佛,(2)「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3)這種風格也體現得最盛,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觀和創作實踐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如唐代白居易、宋代的蘇軾等。

第三,以詩歌理論而言,唐宋以後,主張「以禪論詩」,講究詩歌創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濛」,認為「說禪作詩,本無差別」。最後,以創作隊伍而論,在中國文學史上出現了不少和尚詩人,史書上稱作「詩僧」。著名的如唐代詩僧寒山、皎然、齊己、貫休,都有詩集留傳後世。

宋朝重顯、文瑩、祖可及至清代八指頭陀、近代蘇曼殊等等都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對中國藝術的影響。尤其是繪畫和雕塑更能顯示出佛教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藝術也跟著傳入。

人們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佛教藝術主要就是石窟壁畫和雕塑,以犍陀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帶)和阿旃陀(在今印度德干高原)石窟藝術為代表,均為公元前一世紀的作品,前者以雕塑著稱,後者以壁畫聞名。中國的石窟藝術是它們的繼承和發展。其影響路線,就是我們常說的「絲綢之路」。

但中原地區的石窟雕塑,則逐漸吸收和融合中國藝術的風格,造象也模擬了中國人的形象,當然也保留了印度雕塑世藝術的某些特點。以佛教為內容的宗教壁畫大大發達起來,出現了象吳道子著名的宗教畫家。在表現手法上,釋迦牟尼在印度的生活,加入了中國傳統的亭臺樓閣下,使中國人在感覺上更為接近和親切。

四、佛教對中國語言的影響。佛教的流傳,使佛語、佛教、佛偈大量滲入社會生活並失去了佛教含義而具有了社會含義,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俗語、諺語和慣用語。如「一塵不染」,佛家把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塵」。

如果在修行時能擯除一切雜念,佛語就叫「一塵不染」,變為社會語言以後,是非常清潔的意思。又如「當頭一棒」、「五體投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頭頭是道」、「心心相印」、「清規戒律」、「想入非非」、「現身說法」、「恍然大悟」、「火燒眉頭」、「菩薩心腸」等等都來自佛經、佛語、和佛教故事,至於從佛教生活衍化出來的語言就更多了,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無事不登三寶殿「、「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廟小菩薩大」、「臨時抱佛腳」、「不見真佛不燒香」等等。

五、佛教文物和佛教勝蹟的影響。佛教主張離塵出世,因而寺廟建築大多在幽深的山林裡,形成了「天下名山僧佔多」的局面。千百年來,各階層的人們,為了信佛、拜佛、敬佛和護佛的需要,花費大量的資財,人工建造了無數的石窟、佛像、佛塔和佛寺,留下許多有價值的佛教文物和佛教勝蹟,有的甚至堪稱世界奇蹟。

國內現存最多的文物古蹟就是佛教的,概括起來有:a.佛教四大名山即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和浙江普陀山。

b.佛教四在禪林,指山東省長清縣靈巖寺、浙江省天台縣國清寺、湖北省當陽市玉泉寺和南京市棲霞寺。c.

三大石窟藝術,指雲岡、敦煌、龍門三處規模最大的石窟。d.十大坐佛,這裡指單獨營造的石刻大佛,位於石窟中的不計在內,這類大佛多依山而鑿。

e.四大臥佛,多為岩石開鑿,也有木胎泥塑。f.

兩大木佛,一般取站立姿勢。g.兩大銅像,一是**喀則市扎什布寺未來佛,二是河北正定縣隆興寺銅菩薩,為千眼千手觀音菩薩。

h.一部金版《大藏經》。i.

一處石經山,這又是一處國寶,在北京市房山區雲居寺,以石刻佛經聞名於世,故名「石經山」j.一枚佛指靈骨,2023年6月在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是地宮內發現,這是世界佛教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這些佛教文物和佛教勝蹟均集雕刻、繪畫、書法、建築、圖案藝術之大成,都打上了那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烙印。

(4)綜上所述,證明佛教對中國文化有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中國化的佛教已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

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係,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具體的難找,你看看這些吧 我認為有一個相同的地方,他們都是借人和事來批判當時的黑暗社會,表達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外國文學不包含本國文學 世界文學包含本國文學 套用一句俗近幾年來,王吉鵬在魯迅比較研究領域開墾出一片沃土,在魯迅與外國文學 文化比較方面,有同李春林合作的學術著作 魯迅世界性的探尋 魯迅與外...

中國文學獎主要有哪些中國文學獎都有哪些?

1 茅盾文學獎 始於1981年 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每四年頒發一次。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生前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 的創作 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而設立的。單項獎金為1萬元。2 莊重文文學獎 始於1987年 3 曹禺戲劇文學獎 始於1994年 專就劇本創作所進行的全國性評獎,代...

中國文學的文化精神

中華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在體現世界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共性中,又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受此影響,中國古代的哲學 歷史學 文學等人文科學各領域,也各自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體系現代化的過程中,卻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西方化的色彩。自 五四 以來,我們的文學理論體系逐漸西方化了,現當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