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 漁父中漁父的人物特點,屈原的楚辭漁夫中漁夫是什麼樣的人特點是什麼

2021-03-25 13:43:45 字數 4155 閱讀 7723

1樓:山海軒

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2樓:星霧冰

和陶潛差不多,知天象,尊天命,安己生的代表道家思想的一個人物~

屈原的楚辭漁夫中漁夫是什麼樣的人特點是什麼

《楚辭·漁父》中屈原與漁父,你更喜歡哪一個,理由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楚辭·漁父》

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是黃老道家的象徵者,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兩個人,各有其妙,隱者保持著人性的真純;仕者,自不必說。這兩種人,從古至今知識分子的理想境界,徘徊其中而不知所取。

喜歡漁父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入世,畢竟人是社會中的人,豈能獨善。不過內心,肯定還真是要有逍遙之姿,否則難以寧心啊!

4樓:abc驀然回首

欣賞屈原。理由:屈原沒有說服漁父,漁父也沒有說服屈原,最後漁父自己揚長而去。

但是我們知道屈原,他在這篇作品裡,表現的是一種矛盾的心態,但是他最後用自己的行動作了一個結論——這就是自沉於汨羅。當然自沉於汨羅這件事情,用我們今天的人來看,對於這種具體的行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自沉於汨羅所表現出來的,對於自己理想的這種珍愛,對於自己這種操守的堅持,對於自己整個人生價值取向的執著──這樣一種精神,我想我們今天仍然應該抱著一種十二分的崇敬。

5樓:匿名使用者

詩文賞鑑——《楚辭·漁父》並譯 [原文]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

屈原,《楚辭·漁父》,理由

詩文賞鑑——《楚辭·漁父》並譯 [原文]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

試分析《漁父》中屈原的人格特點,漁父的處世態度有何現實意義

6樓:東方

屈原和漁父各自展現了兩種不同的處事態度: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潔白奉、積極用世,乃至寧死不折、以身殉國;一是漁父的不問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極避世、飄然自樂。 「道不同,不相為謀」,結果只好異途殊歸,各行其志。

總體說來,作者的意圖和傾向是:以屈原為主,以漁父為副,以副託主,讚揚屈原的崇高精神,貶抑漁父的消極態度。 從作者的態度來看,讓漁父用「混世」反語來激勵屈原,從而造成更強烈的對比,這恰恰說明了作者對屈原的崇敬,對同流合汙者的憎惡,傾向十分鮮明。

作者沒有單—地鋪陳頌揚屈原的偉大人格,而是別具匠心地為他設定了一個對立面,讓漁夫與屈原分別代表兩種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觀,並讓他們在江畔相遇,對話,這就使文章內涵全部熔鑄在一個整體對比性構架之中。在這個構架中,至少包容著三個方面的對比關係: 一是兩條人生道路的對比。

屈原堅持人世,漁父樂在出世。實質上一個足從社會著眼,目的在於濟世:—個是從個人出發,意圖在於全生。

兩相比較,誰積極誰消極,不言自明。 二是兩種「入世」態度的比較。一個是明辨是非、高潔白奉,而且至死不渝;一個是是非不分、隨波逐流,乃至混水摸魚。

兩相比較,孰高尚孰鄙陋亦是不言而喻。 三是兩種結果的對比。屈原積極用世,深思高舉,結果卻慘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萬分;漁父消極避世、釣魚汀濱,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枇高歌,欣然自樂。

這兩種情景的對比、**,恐非意志特強者所難以自持:然而屈原卻非但能夠持志不移,而且銳意於以身殉國,這樣,他那玉叮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叮焚而不可毀其節的崇高精神,就在層層對比中顯得更加璀璨奪目

如何看待《楚辭 漁父》中屈原 漁父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

漁父中屈原和漁父的人物行象是什麼?

7樓:水滴一滴一滴

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屈原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知變通的形象。

文中以「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

聽了屈原的回答,漁父「莞爾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滄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這部分對漁父的描寫十分傳神。屈原不聽他的忠告,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以隱者的超然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屈原分道揚鑣。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8樓:youth小杰

屈原的情況是正心事重重,一邊走一邊口中唸唸有詞。文中以「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

聽了屈原的回答,漁父「莞爾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滄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這部分對漁父的描寫十分傳神。屈原不聽他的忠告,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以隱者的超然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屈原分道揚鑣。

《漁父》中有關清濁、夢覺的辯論,是中國文學中最經典的表述之一 。這就是以「夢」與「覺」對應,以夢為夢化、為迷醉、為濁、為醉;以覺為醒悟、為生覺、為蘇世、為獨醒,喻指精神的醉和醒悟。這成為了中國文學中清官思想的源頭。

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把自已政治上的不得勢,歸於自已「清」與「醒」。

因為獨」清」,獨「醒」而被流放。屈原在這裡顯然表達出已超出了萬物的思想觀念達到道的境界,採取的是十分明顯的黃老道家入世觀念,矛頭指向的是當下的,現世的,此岸的政治。

9樓:匿名使用者

文章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10樓:匿名使用者

漁夫,隨波逐流,識時務。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知變通。全在你如何理解

11樓:曾經忘我一世白

漁夫是一個樂知天命、隨性自適的隱士形象;屈原是一位忠而見黜、歷盡磨難,卻始終堅持理想人格的正直士大夫形象。

請根據你所瞭解的儒道思想,就下面楚辭《漁父》論析漁父和屈原兩個人物的人生態度,並寫出你的看法。

12樓:匿名使用者

我並不懂儒家,看了這短文,有一點自己的看法,供參考。

屈原是一個清高的人,不為世俗所動。而漁夫則是中庸之道,認為事物都可以利用,要看你怎樣去用。

古詩文中漁夫的形象分析

13樓:

古詩文中漁夫的形象很多,從《楚辭·漁父》中的「滄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到清朝清馬樸臣《漁夫謠》中的「自把長竿後,生涯逐水涯。尺鱗堪易酒,一葉便是家。

」遙遙千年,詩作均有著墨之處。 中國古代詩文作品中漁夫這一形象均被文人有所美化,當有學才無出路之人志不得申,便往往以詩文虛擬形象自比,漁、樵、耕、讀便成為首選,四者之中以「漁」為首,更是看重了那種灑脫不羈、扁舟無礙的境界。楚辭中的「漁父」儼然是一位知天達命、高蹈循世的隱者。

蘇東坡《臨江仙·夜歸臨皋》中「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最為此間瀟灑寫狀,元代白樸所作《雙調·沉醉東風》一曲中又有「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的神來之筆,更是將漁夫的形象與隱居高士等同起來。 由此可見,漁夫在中國古詩文中的形象和飄然隱去、不問俗事的隱者形象最為接近。

楚辭漁父表現了漁父和屈原的什黱處世態度

屈原既bai 放,遊於江潭,行吟du澤畔,顏色憔zhi悴,形 容枯槁。dao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專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 屬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 聖人不凝滯孝正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辯源?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

楚辭漁父屈原寫的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漁父 出自 楚辭 東漢文學家王逸認為 漁父 者,屈原之所作也。是屈原在被流放後,政治上被 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創作出來的作品。漁父 中有關清濁 夢覺的辯論,是中國文學中最經典的表述之一 這就是以 夢 與 覺 對應,以夢為夢化 為迷醉 為濁 為醉 以覺為醒悟 為生覺 為蘇世 為獨醒,...

楚辭漁父用什麼樣的文學形式來表達屈原心理

文學形式 1 按載體分為 口頭文學 書面文學 網路文學三大類 2 按作者所在的時代分為 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他們的範圍都是隨著讀者而不斷遷移的 3 按產生地域分為 歐美文學,中國文學,日本文學,拉美文學等。4 按讀者分為 a 按受眾身份 年齡有兒童文學 b 按讀者群體及內容分為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