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中滄浪之水的比喻意義如何理解它

2021-03-04 00:25:09 字數 1935 閱讀 3166

1樓:副首日當天

不僅要「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還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原文:《漁父》---屈原

屈原既放,

遊於江潭,

行吟澤畔,

顏色憔悴,

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而至於斯?

屈原曰:

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是以見放。

漁父曰:

聖人不凝滯於物,

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

何不沽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

何不哺其糠而啜其醨?

何故深思高舉,

自令見放為?

屈原曰:

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

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

鼓枻而去,

歌曰: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2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遷 《史記》中 《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滄浪歌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傳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

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傳久遠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創,也不是「漁父」首創。

滄浪歌: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滄浪歌》並不單單是「勸人出世避禍,獨善其身」的,而是強調人不僅要剛直進取,也要有豁達的心胸。

屈原認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而滄浪歌卻說:「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是「蓮出汙泥而不染」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說白者自白是不會被玷汙的,(屈原)你沒必要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既然你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你應該豁然地面對這種世態。

而滄浪歌的前一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則很明顯是勸人積極進取的,「水清」是喻治世,而「濯我纓」,纓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徵,所以「濯我纓」當然就是比喻做官了。「滄浪歌」正確解讀應該是「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語出《漢書新注》)」這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另一種說法。

附《漁父》:

《漁父》---屈原

屈原既放,

遊於江潭,

行吟澤畔,

顏色憔悴,

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而至於斯?

屈原曰:

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是以見放。

漁父曰:

聖人不凝滯於物,

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

何不沽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

何不哺其糠而啜其醨?

何故深思高舉,

自令見放為?

屈原曰:

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

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

鼓枻而去,

歌曰: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臨死打哈欠的比喻意如何理解,如何理解成語的比喻義

臨死打哈欠 1 白張嘴 2 多出一口氣。具體解釋 1 比喻白白開口說話 多指向人求情 沒有一點用處。又作 臨死打哈欠 枉張嘴 枉 空,徒然。2 比喻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去做某件事,沒有效果,多餘。1.嶺頂唱山歌 調子太高。2.菱角對菱角 尖對尖。3.鈴鐺敲鑼鼓 想 響 在一塊了。4.鈴鐺掉了舌頭 沒想...

如何理解《春天》中「燕子」的象徵意義

我的理解是 冬天燕子會去南方過冬,春天就會再次飛回,正如影片裡那樣,無論去到 都要記得回家。四個春天 幸福,其實觸手可及 黔南小鎮,住著一對老夫妻。最近,我的朋友圈被這部溫情的紀錄片 四個春天 刷屏了。故事中年邁的父母日常的家庭生活觸動了很多影迷。這部紀錄片與其說是一部電影,不如說這是一篇充滿詩意的...

如何面對人生中的致暗時刻,活出生命的意義

就是不要想太多就去努力做事情就好了。努力去工作,努力去幫助別人,最重要的是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綠樹,看一看藍天白雲。再看一看大街上努力清掃的清潔工,看一看水果攤上努力銷售商品的小攤販。或許你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外面的世界雖然有不好,但是也有美好的一面,每個人都在努力的活著。不要被過去分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