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內容及賞析,魯迅作品摘抄加賞析

2021-03-25 00:48:58 字數 5816 閱讀 2492

1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的**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

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又具有極其獨特的眼光。在觀察和表現自己的主人公時,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裡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鄉》中,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後來的貧苦,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麻木。

對知識分子題材的開掘,又著眼於他們的精神創傷和危機,如《在酒樓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獨戰多數的英雄擺脫不了孤獨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又回到原點,在頹唐中消耗著自己的生命。魯迅的這些改革在《吶喊》和《彷徨》中就演化為「看/與被看」與「歸鄉」兩大**情節、結構模式。**《示眾》中所有人的動作只有「看」,關係也只有「看」與「被看」,由此形成了「看」與「被看」的二元對立,這種對立在《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等**中都有展現。

而在「歸鄉」模式中魯迅不僅講述他人的故事也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一個復調,如在《祝福》中,講「我」、「祥林嫂」與「魯鎮」的三重關係,這個關係中既包含「我」與「魯鎮」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與魯鎮的故事,然而讀者往往忽視前者,前者講一個「永遠漂泊者」的故事,後者講一個封建社會吃人的故事。兩個故事相串聯,以祥林嫂的問題拷問「我」的靈魂,從而揭示「我」與魯鎮傳統精神的內在聯絡。類似這種模式的**還有《故鄉》、《孤獨者》和《在酒樓上》。

2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也可說是我國現代文學之父。他的《狂人日記》就是我國第一篇白話**。

魯迅作品摘抄加賞析

3樓:恰可頭

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左面是一個廣漠無際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廣漠無際的浮砂,前面是遙遙茫茫蔭在薄霧的裡面的目的地。

賞析:這是魯迅先生寫的鄉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歡這句話,他對當時鄉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

魯迅認為鄉下人不會寫出這種「熱昏似的妙語」,也寫出了當時鄉下人的素質低下,為後文寫活無常作鋪墊。

《魯迅作品》精彩片段賞析

4樓:匿名使用者

《狂人日記》賞析

《狂人日記》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作為現代**史上第一個反叛者出現

的,其中不無魯迅自身的戰鬥光澤「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籍那在寂

寞裡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悼於前驅」,狂人首先是猛士,他在反封建的鬥爭中,

充滿著「義勇和正氣」,其力量**於對封建制度的深刻認識。二十年代,是

思想啟蒙的時代,同時也是思想意識開始萌芽的時代,當時對於這萌芽後的含

苞欲放,還需進行一場血與肉的搏鬥,狂人這樣做了,「從來如此,便對麼」?

覺醒者的狂人發出了這樣的詰問,正是對幾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勢力的懷疑

與否定。狂人執著勇猛,看穿一切「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

斜斜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的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

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都是『吃人』!」用「吃人」兩個字作

了簡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他對舊制度的這種縱橫睥睨,通

貫歷史的深刻剖析,相當徹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與封建禮教的反動本質。《狂

人日記》的價值在於以「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動深刻地揭示出覺醒者向封建文

化的宣戰,亦即「表現的深刻」。狂人雖然已經覺醒了,對於覺醒後該怎樣,

他卻認識很朦朧,但他那種反封建的勇猛與執著精神和堅定的信念無疑為知識

分子作了表率作用,是值得他們學習的,這也正是魯迅的目的所在

魯迅的作品賞析

5樓:百度使用者

《狂人日記》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舊禮教的弊害,「本草什麼」:該書曾經提到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中以人肉醫治癆的記載,並表示了異議。這裡說李時珍的書「明明寫著人肉可以煎吃」,當是「狂人」的「記中語誤」。

大哥說……煮熟了請他吃:這是封建社會的一種愚孝行為。其主要思想都在於喚起人們的覺醒。

啟蒙主義.《狂人日記》的創作,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複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他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

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

掌握狂人形象的關鍵,就在於對狂人是真狂還是假狂的理解.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狂人的「狂」,是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則在於他「超前」的思想認識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並且被歷史所證明是正確的,只是他說出了當時的人們不敢說或者是還沒有說出的駭人聽聞的話。

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禮教,很好地表現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識,從創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記》作品重視典型環境的描寫、重視細節的真實性、重視人物性格的統一性等方面。無論是路人對他的態度,還是何先生對他的診斷,都是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現象,從來如此.在作品中,除了現實主義的方法外,象徵主義也時常可見。

《狂人日記》的思想性.魯迅有意通過「**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地存在著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驚心動魄的概括。借實引虛,以虛證實。

本意為「瘋子,精神不正常者」,是貶義。 是指性格放蕩不羈,做事風風火火,乾淨利落!強烈追求極至和絕對的人。

現多用做褒義,對這種精神作出讚許,已經不是表層的「瘋瘋癲癲」了。為一件事盡全力拼搏的人。 行為與眾不同,略顯瘋狂的人。

魯迅作品《傷逝》賞析

6樓:li小狐狸

《傷逝》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2023年創作的,是魯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戀愛婚姻為題材**。

《傷逝》不同於當時流行歌頌戀愛至上的作品,也不同於傳統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劇。魯迅用**形式,把婦女婚姻和青年知識分子的問題跟整個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的變革聯絡起來,以啟示廣大青年拜託個性解放和個人束縛,探索新的路。

《傷逝》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了他和子君衝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於失敗,最終以一「傷」一「逝」結局。

《傷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個接受了「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新女性。她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反對反對封建勢力對她戀愛,婚姻的干涉,束縛。因此,她莊嚴的對涓生宣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並不惜和封建舊家庭鬧翻,好不理會「老東西」,「小東西」和路人的譏笑,坦然如無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戀愛並組成了一個小家庭。可是當她得到娟生的愛情之後,就以為找到了幸福,達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於是,不再讀書,不再思想,甚至連過去戀愛時,「偶有議論的衝突和意思的誤會也沒有了。

」而安於小家庭主婦的角色,樂於做飯,餵雞,喂狗,把小家庭生活作為其人生的全部意義,甚至為了油雞與房東太太明爭暗鬥,性格也變得怯弱,昔日的勇敢無畏更是蕩然無存,從而變得平庸起來,這使涓生不滿,憤怒,進而絕望於愛情。很明顯,子君雖然接受了新思想,但是她還未拖盡舊思想的束縛。從本質上說,就是從一個牢籠衝進另一個牢籠,並未取得真正意義上的解放。

而男主人公涓生是「五四」新思潮影響下的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新青年。他跟子君談家庭**,談打破舊習慣,談論詩集。他大膽的向子君求愛,愛得熱烈純真。

同居以後,涓生不滿於子君的碌碌無為,他清醒地感悟「愛情必須時時更新 ,生長, 創造 」,並認為「安寧和幸福是要凝固的。」

待到失業來襲,家庭生活難以為繼,他很快的認識到「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他並未沉溺於愛情和家庭的小圈子,而是向周圍的大社會尋求生計,於是發奮地寫**,譯書。這是涓生思想比子君更為開闊的表現。

但他感到子君「捶著自己衣角」,致使他難以擺脫眼前的困境,遠走高飛尋找新生路。一個止步不前,一個不斷前進, 導致涓生對子君說出 「我不愛你了」的話 ,導致了二人的愛情破裂和分離,最後子君抑鬱而終

**通過對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婚姻及其悲劇的描寫,探索了婦女解放的道路問題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問題;揭示了離開了社會改革,婦女追求個人自由幸福是很難實現的這一道路;形象地指出只有認識現實,拋掉幻想,才能在嚴酷的現實中站穩腳跟。

同時,《傷逝》也揭示了涓生和子君愛情悲劇產生的原因,社會的壓迫是其社會原因,更重要的是涓生和子君的個性解放思想不夠徹底是造成其悲劇的原因。

7樓:匿名使用者

當理想的帆遭遇現實的礁

——《傷逝》賞析

作為魯迅先生唯一的愛情**,《傷逝》是一出發人深省的愛情悲劇,全劇以男主人公涓生的內心回憶敘事,講述了一對為追求戀愛自由和個性解放的青年男女相知、相愛、出走、結合,最終卻分離毀滅的愛情悲劇,深刻細微地揭示了他們在愛情與婚姻,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彷徨與掙扎。當理想的帆遭遇現實的礁,當面對生存與愛情的衝突,我們該如何應對?《傷逝》對此的思考與解剖不得不說深刻。

通過有關資料可以得知,魯迅寫《傷逝》是在2023年10月。如果劃定一條時間座標軸,那麼在2023年之前的2023年7月魯迅和他弟弟周作人徹底決裂,這一決裂對魯迅而言「八道灣」這個大家庭從此消亡;2023年以後的2023年,魯迅和許廣平在上海開始了正式的同居生活,一個新的家庭從此誕生。2023年這一年亦是魯迅個人生活中起承轉合的一年。

由此,作為魯迅先生**中最撲朔迷離的一部,《傷逝》可以看成是一部魯迅的心情**,它反映了魯迅在這段時期的心路歷程。其意義和價值自然不言而喻。

個人認為,魯迅先生的《傷逝》通過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揭示了當時社會最需解決的兩個問題。

首先是封建腐朽的時代只會禁錮人們的思想,壓抑人們的性格。《傷逝》的時代背景是傳統的封建禮教與新進的民主思潮激烈衝突的五四時期。涓生和子君作為覺醒的知識分子熱切追求自由的愛情,但是整個社會的沉滯、腐朽不可能不毀滅這個愛情的綠洲。

千百年來深深禁錮人們思想的封建禮教不會允許愛情自由,他所允許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脫離了他們的準線,就是所謂的「叛逆者」。對於涓生和子君希望獲得婚姻自由和愛情上的自由這一個小小的願望,是當時那個社會所容不下的。這也是造成他們最後愛情悲劇的社會原因。

其次是當時知識分子自身所缺乏的責任感和承擔的勇氣,以及對自由和愛情的盲目。當愛情的激烈褪去之後,我們該如何去面對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當理想的烈焰一閃而過,我們又如何在現實的灰堆中保留它零星的光芒?

這是涓生和子君面臨的最大問題,麵包和愛情哪個更重要?顯然涓生和子君愛情的帆觸到現實的礁,四分五裂消亡了。「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這是涓生無數次的吶喊。

可是究竟什麼是真是?麵包嗎?為了這一份真實,涓生對子君的愛不能稱為真愛。

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可日後,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浪漫純真的求愛形式就被涓生增加踐踏了。這份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最後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

子君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她對愛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劇色彩。涓生的「無愛之愛」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程序。

涓生和子君之間的問題是需要解決的,這也是兩個人在思考的問題。拋去**表面所傳達的,這又何嘗不是魯迅當時所探尋答案的問題呢?**中反覆提到「新生的路」。

可何為「新生的路呢?」涓生在尋找,魯迅在彷徨,「新的生路自然還有很多,我約略知道,也間或依稀看見,覺得就在我面前,然而我還沒有知道跨進那裡去的第一步的方法。」文中類似這種明明知道有新生的路存在,卻無法找見,想去追尋卻無可奈何的描寫有好多處。

此時,聯絡到魯迅在2023年的處境,可以發現涓生和魯迅在有一點上到是一致的:他們都希望脫離原有的家庭原有的「妻子」。這與魯迅當時的境遇和心境是極其吻合的。

我們應該說,在2023年的那個時刻,魯迅用《傷逝》表達了他的心情。

魯迅先生的作品及內容簡介魯迅先生的作品及內容簡介

魯迅 1 1881.9.25 1936.10.19 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才 豫亭,後改為豫才,浙江紹興人。魯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出生在浙江紹興府城內東廠房口,漢族。他幼年喪父,生活寒苦,就靠母親和姐姐幫人洗衣服維持生計。曾有過百來個筆名,...

鑑賞魯迅《傷逝》魯迅作品《傷逝》賞析

魯迅經典 傷逝 賞析 傷逝 選自魯迅 集 彷徨 在題材上,傷逝 是魯迅唯一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 如果要用幾句最簡單的話客觀地概括其內容,大致可以這樣說 傷逝 寫的是涓生與子君對戀愛與婚姻自由的追求,這追求最初已經獲得成功,但終於還是失敗了,其根本原因是由於社會的 但 傷逝 這篇作品著重的並不在...

解析魯迅作品《野草》魯迅《野草》賞析

魯迅 野草 解析 野草 從它誕生起,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幾乎一致的認為,這是現代文學史中一部非常難懂的作品。主要的原因除了它包含的內容很深以外,還有一點,就是魯迅先生在 野草 裡採取了一個比較特殊的表現方法,就是象徵主義的表現方法。魯迅那種獨特的追求,造成了藝術傳達的幽深和神祕。使 野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