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中的狂人真的是狂人嗎,《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是真狂還是假狂?

2021-03-24 11:26:31 字數 5115 閱讀 1729

1樓:有時太過安靜

是真的狂人,魯迅創作這篇文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在現實中接觸過一個真的**狂患者,他的姨表兄阮久蓀,狂人也是以此為原型。很多關於狂人的寄寓說和象徵說其實都是不準確的。人們認為狂人不是狂人,很大程度上是不相信魯迅會借真狂人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人們習慣性認為警語只出自神祕或者非凡人物之口。

狂人的人格具有可以統一的二重性,他是一個具有進化論和人道主義思想的真狂人。他有先進思想,高於當時的所謂正常人;他的**狂症又時庸眾可以嘲笑他。狂人人格的二重性,警語狂言的二重性,其實都是魯迅的藝術表達。

所以狂人就是一個患有**狂症的人。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是真狂還是假狂?

2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曾在《我怎麼做起**來》一文中說過:當時「大約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知識」。從作品中狂人的言行來看,他的確是一個「**狂」患者,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徵,屬於精神病學的「**妄想型」精神病患者。

如作品所寫:「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

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又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這樣的以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處處可見。如果只看到這一方面,那就很容易認為狂人是真狂了。

其實狂人的評議和心理有許多錯亂和偏執的地方,卻又表現出清醒的認識、深刻的思想和發言人的洞察力。在這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從寫滿「仁義道德」幾字的歷史字縫裡所發現的吃人的本質。這段話揭開了幾千年中國封建禮教的面紗,揭露了封建禮教在精神上對人民的殘害,揭示了封建制奴役壓迫人民的罪惡。

幾千年來,敢於站出來說出這個本質的人難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嗎?

作品開頭,有這樣一段話:「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個**狂患者的思維特徵來寫人物的語言,其邏輯雖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義卻是相當豐富而且深刻的。

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

如果我們很好地解決了狂人形象是真狂還是假狂的問題,那麼,對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與不狂」的兩重性就容易掌握了。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於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徵,更重要的一方面卻是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則在於他「超前」的思想認識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並且被歷史所證明是正確的,只是他說出了當時的人們不敢說或者是還沒有說出的駭人聽聞的話。我們說《狂人日記》是魯迅全部創作的「總序言」,除了思想主題方面的因素外,還包含著它在魯迅**藝術上的開拓意義。

魯迅**正是從這裡開始,就一直既借鑑外國**的長處,又繼承傳統**的優點,從而創造出一種現代**的新的民族形式。

3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狂人日記》有兩篇,一個是魯迅的一個是果戈理的。但是所塑造的兩個狂人形象都有很狂的一面,而且狂都表現在精神層面的超越了當時特定歷史社會,看到了別人不願看到的社會的真實面貌,從這方面而言他們是狂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假狂,要知道在當時的社會,他的一切行為都雷了一片人。那時候的人無法解受所以認為他是禍害。由於長期的獨處,小狂想的漸漸多了起來。也就越來越瞭解那社會!所以有了後來的狂人!

狂人日記裡的狂人是不是真的瘋了 10

5樓:匿名使用者

這隻能說是一種狂想,它的現實主義在於對封建禮教的批判。也許是曾經從醫的緣故,魯迅在作品中,將自己變成了那所謂的狂人,狂人真的瘋了嗎,當然沒有,原因在於他對於現在將」被食於人「的現實正在作出努力,他沒有放棄去挖掘事實的真相併且作出分析,他不斷想去改變,揭示自己的所見所聞,試問如果他真的瘋了,怎麼懂得去書中尋找答案,發現那「吃人」的事實。魯迅以一位精神病患者的角度來看這個社會,引領讀者,將自己那狂想化的思想承載於這位狂人身上,暗示了吃人禮教帶給人的危害,狂人真正所代表的是勇於衝破禮法的勇士,也是魯迅思想的化身,只為衝出這死寂般的黑水,還長江黃河一片清澈與寧靜。

6樓:燦爛的

通過象徵和暗示,從作品字裡行間所傳達出的資訊,狂人實際上是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啟蒙者。

7樓:手機使用者

no,he isn`t.

8樓:趙斌杞語柳

不是的,當時社會黑暗和險惡,所做所為都是要把人吞下肚裡,仁義道德是吃人的,正義禮儀是吃人,吃人的社會,一代一代的人都把下一代也調教成吃人的人

.所謂「狂人」其實是指在當時社會以清醒的頭腦,勇敢的行為去指出「人吃人」這一弊病的一位仁人志士的代表。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是真的狂人還是有血有肉的性格鮮明的啟蒙先驅者 5

9樓:匿名使用者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是有血有肉的性格鮮明的啟蒙先驅者。《狂人日記》通過對一個「**狂」患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揭露了從社會到家庭的「吃人」現象,抨擊了封建家族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在思想上,《狂人日記》可謂五四新文學的一篇「總序」,它體現了文學上的徹底反封建的總體傾向。

《狂人日記》衝破了傳統手法,大膽採用了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相結合,在《狂》中是通過狂人這個特殊的藝術形象來實現的。狂人首先是真實的活生生的狂人,塑造這一形象用了現實主義方法。

在《狂》裡,作家對狂人病態心理的描摹,「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思維特點和語言特點的狀寫,準確、真切,活脫成像。作呂寫到狂人的一切細節,無不切全「**狂」患者的症狀。外界事物在他病態的思維過程中,由聯想、經誇張以至歪曲的推理,終於成了荒謬的妄想。

作品準確入微地寫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態,甚至經得起精神病理學者的檢查。

然而,雖然這裡所說狂人是用了現實主義手法寫的,是「真實的活生生的狂人」,但是這裡所說的真實的活生生的狂人只是作者借用「狂人」這一身份,借用他的「胡言亂語」等來表現**的思想主題的。這裡的狂人是有象徵意義的,而它的重要性也僅體現在它的象徵意義上(「是有血有肉的性格鮮明的啟蒙先驅者」)而非現實意義上的「真的狂人」。

《狂》成功地塑了豐富複雜、蘊藉深厚的狂人藝術形象。狂人是一個既有現實性又有象徵性的獨特的藝術形象。狂人藝術形象所具有的豐富的現實性意義,不在於他確實是一個寫得真實傳神的「**妄想」的症患者,而在於作品集中描寫了他在**妄想之中時時表露出的強迫觀念,讓人們透過病態,推匯出一個具有反傳統思想的知識分子(即有血有肉的性格鮮明的啟蒙先驅者)如何因傳統勢力的**而致狂的,狂人之所以成為狂人本身,就是對封建宗法制度和禮教「吃人本質的暴露。

狂人藝術形象所具有象徵性意義在於,狂人的廣告中包含著的真理和正義,有激發人們聯想的暗示性。作弄人對他所處的環境的」反常「的認識,給人們一種神奇的暗示,導引著讀者看到整個老中國幾千年來宗法制度和禮教吃人的真象。傳統勢力的偽飾,掩蓋了舊制度舊禮教的罪惡,把反常扮成了天經地義的正常,只有狂人無所顧忌地揭去了這種偽飾。

狂人被傳統視為「反常」的舉動,恰恰尖銳揭示了歷史的真實面。雖然狂人本身並不是一個堅強無畏的戰士,但通過他的舉止,能夠暗示人們去看待現實中反傳統的革新力量的生長。在被傳統勢力支配下的反常社會裡,那些首先說出了歷史真理的先驅者,也常常被視為反常,乃至被誣為狂人和瘋子.這就是狂人形象所具有的象徵性作用.

由於最近我也有一篇有關《狂人日記》的作業要寫,所以收集了較多的資料,希望好不容易打上來的這些資料對你有所幫助!!

10樓:煙開蘭葉香風暖

《狂人日記》發表數月以後,魯迅在《隨感錄三十八》上說到,「獨異」的人的「獨異,是對庸眾宣戰」;「獨異」的人大抵有「幾分天才,幾分狂氣」,「他們必定自己覺得思想見識高出庸眾之上,有為庸眾所不懂,所以憤世嫉俗,漸漸變成厭世家,或『國民之敵』。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就是這樣的「獨異個人」。

在魯迅**中經常出現「獨異個人」——「精神界之戰士」與「庸眾」並置的兩種形象。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從來如此,便對麼?」《狂人日記》中的狂人用現代價值觀本質地否定了野蠻的封建**社會,同時也陷入了「原罪感」的精神煉獄,在這個吃人的地方,在這個吃人的家族裡,未必無意之中不吃過幾片人肉!對歷史和現實的徹底否定和重新審視的強烈悲劇感,必然要導致自我反觀和自我否定: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也在這個「吃人」世界中「混了多年」。

《狂人日記》從新的智識者的自我覺醒開始,經由對中國社會的歷史、現實的思考與否定,最終歸結為對自我的反觀與否定:「有了四千年來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在這個雙向否定過程中,狂人承受著空前巨大的精神重壓,在他的視野裡,到處是吃人的意象;他充滿恐懼,精神上「萬分沉重,動彈不得」,魯迅深刻地挖掘了先覺者的危機意識。

狂人理想中「真的人」是「沒有吃過人的人」,未來的社會是「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新社會,狂人終於超越了自己,在自我否定和精神恐懼中誕生了神聖的歷史使命——「救救孩子」。狂人痛心疾首地呼籲:「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

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這一結尾,包蘊著「絕望」與「希望」的激烈的內心衝突。

狂人是魯迅當年理想中的「精神界戰士」,,誠如魯迅所說的:「我們要革新的破壞者,因為他內心有理想的光」(《墳·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儘管狂人內心理想的光主要還是人性進化思想,但狂人畢竟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戰士的形象,他從本質上代表了現代民主主義思想啟蒙的歷史要求。

但我們不能不正視,《狂人日記》「小序」分明寫道,狂人「赴某地候補」,這一筆深深流露出了魯迅對這一醒過來的人的「絕望」。

日本學者藤井省三在《魯迅比較研究》中,曾經從超越魯迅個人精神經歷的層面上,分析《狂人日記》的意義:「在《狂人日記》中,不僅僅是清末以來思想史、精神史的進一步向前;在那裡,對起源於近代歐洲的自我,大膽地作了再檢討。可以說,這是在中國現代思想史大發展的同時,魯迅對以自我為中心而發達起來的西歐近代文學的試驗性的迴應。

」《讀書》2023年第一期刊載吳曉東《s會館時期的魯迅》,介紹2023年竹內好《魯迅》的論述後指出:「在竹內好那裡,《狂人日記》由於『表現了某種根本的態度而有其價值』。這種根本的態度就是魯迅的贖罪文學意識。

」「今天讀來,也許《狂人日記》真正令人驚悚的不是對『吃人』的洞見,也不是『救救孩子』的吶喊,而是最終令狂人無比震驚的『我也吃過人』的發現。不妨說這是狂人『原罪』意識的自覺——對自己與吃人的舊時代的無法割裂的深層維繫的悲劇性體認,從而才產生了竹內好所謂的魯迅的贖罪的文學。」「這意味著,在慣常的理解中被看做是中國現代文學『啟蒙主義』的第一聲的《狂人日記》,在它問世的那一天也同時標誌著魯迅向『贖罪文學』的轉折。

這就是竹內好的魯迅觀所展示的別樣的視野。」

《狂人日記》中狂人的人物分析,請分析《狂人日記》中狂人的形象

狂人日記 的主題十分明確,就是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他還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棠的信中說道 狂人日記 實為拙作 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 通鑑 乃司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種發見,關係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見,作品小序中所謂 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 ...

狂人日記的寫作背景,狂人日記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狂人日記 寫於一九一八年四月。它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白話 也是現代中國的新文學的第一篇傑出作品。狂人日記 的主題,據魯迅說,是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弊害 何在?乃在 吃人 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震聾發聵的吶喊 封建主義吃人!魯迅曾說,狂人日記 顯示了 文學革命...

狂人日記》是魯迅寫的小說嗎, 狂人日記》是魯迅寫的第一篇小說嗎?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中學課文提示中始終都說 狂人日記 是魯迅第一篇白話 三十年前,懷舊 被人從鴛鴦蝴蝶派刊物 月報 上發現,這篇1913年發表的 懷舊 是一篇文言 其內容從此為大家所熟悉。所以不能怪編書的 態度不夠嚴謹 有偏見 只怪我們那時少不更事,聽書馬虎,文 白 不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近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