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以德報怨和孔子的以直報怨有何異同

2021-03-17 12:37:44 字數 4022 閱讀 7001

1樓:北天上的黎明

以直報怨就是以牙還牙睚眥必報的意思,很符合現代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以德報怨是站在比施怨人更高的境界來看待這件事,理解這件事,

老子的「以德報怨」和孔子的「以直報怨」兩者之間有何異同?

2樓:愛運動的小矮子

1、相同點:以直報怨和以德報怨都體現人的心胸寬廣。

以直報怨:直:公正、正直。別人對我們怨恨或抱怨時,我們要以坦誠的態度去對待他。

出處:《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與別人的仇恨。出自 《論語·憲問》: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最早出現在《老子六十三章》: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與儒家觀念截然相反。道家注重清淨,老子的道德是一個形而上的哲學命題,與當今的道德不完全相同。

2、不同:以直抱怨,是對於與自己有仇怨的人通過正直合理的手段予以打擊,更注重公私分明,依然以公正平等的態度對待。

以德報怨是不記仇怨反而給與自己憂愁的人益處。或許是感謝傷害自己的人,因為他們磨礪了自身的意志。

3樓:天都紫陌西

「以德報怨」是治國,以直抱怨」是做人。

「以德報怨」是治國,是保障「公與私」之間持續和諧的必要程式。有句老話:褒貶是買家。

只有允許民眾對**有怨言,才能發現社會矛盾的癥結所在,進而出臺解決糾紛的政策。若不允許民眾埋怨,不允許提意見,怎能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以智慧著稱的古以色列賢王所羅門說:

「以德報怨是一種光榮。」——這恰是站在執政者相對於民眾的角度而言的「百姓心為心」,「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不與民爭利。

「以直抱怨」是兩個平等個體或團體之間相處出現糾紛時應遵循的合理原則。《漢謨拉比法典》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正是此意。韓信受胯下之辱,堪稱大忍的表率;最後卻以德報怨,又是「知人」善任的楷模。

以直抱怨」是做人,「以德報怨」是治國。國際如人際,所以,外交「一直抱怨」,內政則須「以德報怨」。中國古代哲學道家思想核心典籍《道德經》【以天下觀天下】思想是國際和平發展的終極指導理念。

【以天下觀天下】——用全球眼光來審視國際事務,而不是隻考慮本國利益卻不顧他國利益。

以上吧!

老子的"以德報怨"和孔子的"以直報怨"兩者之間有何異同

4樓: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怨都體現人的心胸寬廣。

以直抱怨,是對於與自己有仇怨的人通過正直合理的手段予以打擊,更注重公私分明,依然以公正平等的態度對待。

以德報怨是不記仇怨反而給與自己憂愁的人益處。或許是感謝傷害自己的人,因為他們磨礪了自身的意志。

以德報怨並不是老子最先提出,很有可能是當時流傳甚廣的話。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和老子的」以德

5樓:

歷來我們對於「以德報怨」這個成語的理解是:老子主張「以德報怨」,而孔子則和老子唱反調,主張「以直抱怨、以德報德」.真的是如此嗎?

這真是千古的誤解.我們先研究一下這些文字的出處.老子之言出於《道德經》,老子:

「大小多少(指仇恨),報怨以德.」孔子之言則出於《論語》,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回答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其實,論語中孔子之言,並未提及「以德報怨」語出老子,所以孔子並非反對老子.但是,孔子所理解的「以德報怨」是以仁德回報仇怨,也正是我們一般的理解,的確和老子所說的「以德報怨」在意義上有很大的區別.孔子不贊成「以德(仁德)報怨」,所以說要「以直(公正)報怨,以德(仁德)報德(恩德).

」老子學說為「法自然」,即遵循宇宙本體之原則來觀察人生.但老子之言一向容易遭人誤解,原因是老子行文用字都古奧離奇,常和一般字面上的用義不同.老子於《道德經》中所言之道德是「常道玄德」,並非一般認知的「仁義道德」.

所以,老子說的「以德報怨」,是以「天地自然之德來回報仇怨,」而天地自然之德的要義是「萬物平等」,正和孔子以「公平、正直來回報仇怨」的意義相通而且並不牴觸.老子和孔子都不是慈善家,都不會主張「以德(仁德)報怨」.老子更認為「大道廢,才有仁義的產生.

」而大道之下是「萬物平等」,同時也是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世界,老子當然不會主張「以德(仁德)報怨」.

請解釋一下,孔子思想中的「以直報怨」與老子思想中的「以德報怨」,兩者對比,如何呢?

6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說的不錯,只是太囉嗦啦~而且…和我想的不一樣…… 先引用老子說的一句話: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禮。老子說的以德報怨,屬於「道」,因為德是人的本性,所以以德報怨是自然而然的做到的。

而孔子的以直報怨,屬於「禮」,因為禮是強制自己這樣做的,所以以直報怨不一定出於自己的本心。孔子關於「以德報怨」論述出現在《論語》的第十四章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問:「以德報怨,怎麼樣?」孔子回答:

「那你用什麼來報德呢?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上去孔子不主張「以德報怨」,顯然以德報怨是不等值的,對於「抱怨」的人有些不公平。

依照這樣的思路,「以直報怨」應該是相對公平的。因此,「直」應該是對誰也不偏向,相對公平的一個意思。由於「直」有公平的意思,因此可以發展為法律。

在人與人、集團與集團、國家與國家之間解決積怨的方法應該是依據法律來解決。

與孔子的觀點有些不同的是,出現在《老子》第六十三章的「報怨以德」似乎是認可了這樣的做法的: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樓:匿名使用者

比較老子「以德報怨」的主張和孔子「以直報怨」的主張,可以看出,老子的主張在於根據自然法則而要求不加分辨地善待一切人;孔子的主張則在於根據禮義法則而要求在分辨是非的基礎上理性行事,即要針對具體的情況作具體的分析,從而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地採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來處理不同性質的人際關係。 中國古代社會是宗法社會,老子「以德報怨」的主張是與崇尚「親親」和「尊尊」的宗法等級制度相悖的,其與墨家的「兼愛」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孔子「以直報怨」的主張則是同宗法等級制度相適應的,是反映了宗法等級制度的本質要求的。

故於今而論,在應當徹底破除傳統的宗法等級制度及其觀念的意義上,「以德報怨」是比較合理的思想,「以直報怨」則應予否棄。但是,在當今中國的現實社會中仍然殘存著傳統的宗法等級觀念的情況下,要做到「以德報怨」,實際上是很困難的,反倒是「以直報怨」比較行得通。同樣,在當今國際社會中由於諸國諸民族之間常有利害衝突,「以德報怨」實際上也難以行得通,相對而言,「以直報怨」倒是比較可取。

8樓:匿名使用者

歷來我們對於「以德報怨」這個成語的理解是:老子主張「以德報怨」,而孔子則和老子唱反調,主張「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真的是如此嗎?

這真是千古的誤解。我們先研究一下這些文字的出處。 老子之言出於《道德經》,老子:

「大小多少(指仇恨),報怨以德。」孔子之言則出於《論語》,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回答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其實,論語中孔子之言,並未提及「以德報怨」語出老子,所以孔子並非反對老子。但是,孔子所理解的「以德報怨」是以仁德回報仇怨,也正是我們一般的理解,的確和老子所說的「以德報怨」在意義上有很大的區別。孔子不贊成「以德(仁德)報怨」,所以說要「以直(公正)報怨,以德(仁德)報德(恩德)。

」 老子學說為「法自然」,即遵循宇宙本體之原則來觀察人生。但老子之言一向容易遭人誤解,原因是老子行文用字都古奧離奇,常和一般字面上的用義不同。老子於《道德經》中所言之道德是「常道玄德」,並非一般認知的「仁義道德」。

所以,老子說的「以德報怨」,是以「天地自然之德來回報仇怨,」而天地自然之德的要義是「萬物平等」,正和孔子以「公平、正直來回報仇怨」的意義相通而且並不牴觸。 老子和孔子都不是慈善家,都不會主張「以德(仁德)報怨」。老子更認為「大道廢,才有仁義的產生。

」而大道之下是「萬物平等」,同時也是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世界,老子當然不會主張「以德(仁德)報怨」。

老子的「以德報怨」和孔子的「以直報怨」兩者之間有何異同

1 相同點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怨都體現人的心胸寬廣。以直報怨 直 公正 正直。別人對我們怨恨或抱怨時,我們要以坦誠的態度去對待他。出處 論語 憲問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德報怨 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與別人的仇恨。出自 論語 憲問 或曰 以德報怨,何如?子曰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最早出現在 ...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與施恩不圖報之間的關係

以德報抱怨,原句出自 論語 憲問 或曰 以德報怨,何如?子曰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原意為 一個學生問孔子 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 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 以直抱怨 一直以來,我們都曲解...

孔子和老子的急,孔子和老子的資料急 , ,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程序,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箇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孔子和老子的資料 老子代表真理,孔子代表真誠,是中國人文精神的三駕馬車。孔子 老子 i 和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是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