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世修自身老子佈道隨自然的意思

2021-03-05 09:21:57 字數 5597 閱讀 7353

1樓:俠盜列那狐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首先要知道,孔子是儒家代表人,提倡「仁」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士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範和準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儒家學派吸收這些文化要素並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

從這個角度講,孔子對待世界的做法就是修養自身,給自己充電,才有資格去做人才。

而老子是道家代表人,提倡「無為而治」,講中庸。老子的天道理論就是一個「生」字,在於宇宙生成,終極關懷。老子的著作為《道德經》.

在書中以道代指宇宙,第一次提出「道法天」,打破了以前唯心主義者的天帝論,主張道先於天帝,宇宙萬物周而復始,上善若水,無為而治,按照自然萬物的法則和諧發展.

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從這個角度上講,老子佈道是隨自然之性而為之,不進行人為主觀過多幹涉。

希望幫到你,覺得好就採納吧。

2樓:我是龍的傳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對待世界的做法就是修養自身,然後去影響他人。老子佈道是隨自然之性而為之,不進行人為主觀過多幹涉。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2023年10月9日召開紀念孔子誕辰2550週年大會。

老子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養生主張是「無為」---不消耗,《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道:

宇宙能量現象)。

孟子,孔子,莊子,老子之間的不同之處?

3樓:我是誰

1、學派

不同孔子和孟子為諸子百家中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為儒家學派創始人,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老子和莊子為諸子百家中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老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2、核心思想不同

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後來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後世影響極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

」(《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3、主要著作不同

孔子晚年編訂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書》等幾部書,還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這對古代文化的儲存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孟子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裡,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

莊子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道家經典之一。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

4樓:匿名使用者

1、出生不同

孟子: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

莊子: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史學界普遍認為在今河南省鹿邑縣)。

2、主要成就不同

孟子:民本思想,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道德思想,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

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的完足思想體系。

莊子: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

「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老子: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方法(德)**於事物的規律(道)。

3、主要著作不同

孟子:《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孔子: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後人合稱之為《六經》。

莊子:《莊子》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

全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說而倡導自由主義,蔑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內篇的《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種哲學思想。

老子: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

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分為上下兩冊,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5樓:睡影望空

1、出生不同

孟子: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老子: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史學界普遍認為在今河南省鹿邑縣)。

2、主要成就不同

孟子:民本思想,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的完足思想體系。

莊子: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

「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老子: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方法(德)**於事物的規律(道)。

3、主要著作不同

孟子:《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

孔子: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詩》《書》《禮》《樂》,序《周易》,撰《春秋》。

莊子:《莊子》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

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的《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種哲學思想。

老子: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的主要成就: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

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我曾許汝事和諧,誰料修為汝自乖,但改新圖莫依舊,營謀應得稱心。曰解婚別議病更醫行人遲

漢 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流寓孝感。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日後無錢還,當以身作奴。葬畢,道遇一婦人,求為永妻。永與俱詣錢主,令織縑三百疋以償。一月而畢,辭永去。乃曰 我天上織女,緣君至孝,玉帝令我助君償債。言訖,凌空而去。漢 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流寓孝感。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