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國的良渚人是如何加工玉器的

2021-03-08 06:29:05 字數 5491 閱讀 4559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製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遼河流域,黃河上下,長江南北,中國玉文化的曙光到處閃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

'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諸多神祕的色彩。

2樓:匿名使用者

距今5000—2023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並駕齊驅,使中

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最高峰。良渚文化於2023年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現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2023年正式命名,主要分佈在太湖地區,南抵錢塘江,北至江蘇中部(主要是長江以南)。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次胎黑土陶為主要特徵,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徵之一。

太湖地區的玉器,從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經歷了一個數量由少漸多製作由粗糙到日益精緻裝飾由素面發展到繁複的紋飾,形體由細小而曰趨大型化的過程。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濱文化的玉器玉質較為粗劣,硬度不高,均為素面無紋的小件根、管、珠等裝飾品製作工藝還很粗陋,一般仍是沿用舊石器時代製造石器的傳統工藝,表面磨製較為粗糙鑽孔多不準而偏離中心表現出原始將徵。至拗澤文化時期,先民們已初步具備鑑定玉村的能力,軟玉的使用就是較好的證明,玉器的種類也有所增加,環、斧的出現表明玉器已有大型化的趨向同時也標誌著製作技術的發展。

鑑於論澤文化已開始使用硬度較高的軟玉製作器物,故推測此時可能已出現了石英砂等介質,從器物表面打磨光滑的程度來看,當時已有了較高的拋光技術,鑽孔技術也略有進步。繼題澤文化以後的良渚文化,其玉器在數量、質料、造型、紋飾、製作技術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飛躍。數量自不必說,質料雖頗龐雜,但絕大部分為質堅色美的透問石、陽起石軟玉,另外還有一部分是硬度為4的蛇紋石玉。

良渚文化玉器的製作工藝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石英砂已被廣泛運用,考古工作者在寺墩良洛文化墓中已發現可以琢玉的石英砂,管鑽法已普遍運用到鑽孔技術中,在良渚文化墓中就曾發現有管鑽剩下的棕蕊。這時琮、璧等大型玉器的孔璧上留有螺旋紋或垂直的臺階痕跡,這往往主要是因為玉質堅硬對工具不斷磨損以及鑽孔時對位不準造成的。小件器物一般使用程鑽,但由於工具的磨損總會造成進孔處較大,愈深則孔愈小,這是金屬鑽孔工具出現以前的一個重要特徵。

根據對良渚玉器的工藝的考察,此時很可能已出現了旋轉性的原始砣具。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在江蘇吳縣草鞋山、張陵山、武進寺墩,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販、上海縣馬橋,青浦縣福泉山等良渚文化重要遺址中已出士數目多至上千件的玉器,其玉質之精美,品種之繁多,技術之精湛,令人讚歎不已。

良渚文化玉器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半透明光澤而呈粉白色,這是因長期埋於地下受浸蝕所致。

福泉山墓地出土的唯一的一批受浸蝕較小的玉器,其顏色呈黃綠色和黃褐色,一些玉器經鑑定屬透問石——陽起石系列軟玉,少數為葉蛇紋石、和石英,玉料的**應是就地取材。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採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摩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徵的領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徵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結合,運用於玉器的鏤孔。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玉直接雕刻的這些細若遊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劃痕拼組而成。

玉器雕成後,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用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按照器形來分有球、璧、冠狀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錐形器、鋤、半圓形飾、瑣、牌飾、串飾、新月形飾、動物形飾、帶鉤、鉞、端飾和柄形器等。從用途來看,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鎮為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利器。這標誌著中畫古代部分玉器已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祕的面紗而走上神壇。

良渚玉器氣勢雄偉,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其表現手法以陰刻線為主輔以淡浮雕,並出現了圓雕、半圓雕、鏤空等難度很大的手法,飾紋已採用立體紋、地紋、和裝飾效三位一體,稱為「三層花」,即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雲紋,直線,渦紋等為底紋,然後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輪廓,最後再以陰刻線在凸面表現細部。如良澳玉器的獸面紋常以單(雙)陰線刻的圓圈象徵眼睛,兩眼之下用淡浮雕出路呈長方形界,其上增配橋狀隆起,似如鼻樑,少數在員下陰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線勾勒出臉龐,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圓角長方形,有眼瞼和鼻樑或額,無徽牙者,易呈蒜頭形,無眼瞼和鼻樑或額。紋飾著重強調影象頭部結構;尤其是以圖紋為中心刻畫出具、牙齒成圖時多采用正視投影。

為解決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設計者匠心獨運地採用兩個側面表現立體圖形的方式,將原本單調,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現得面目猙獰、變幻莫測,令人驚然而驚,稱其為「猙獰的美』或『獰厲的美』,是很恰當的。

2023年和2023年發掘的浙江餘杭反山和瑤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新型玉器,使我們對良話玉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些玉器除常見的琮、璧。錫等器形外,還見有組裝件、穿綴件和鑲嵌件三大類。

組裝件是把不同的玉部件,如杖首、提手、蓋、塞地用樣鉚等貫穿的形式組裝成一件器物,穿綴件是以貫穿或縫綴等形式將各類玉飾件組成一起,如串璜、管、珠、墜等;錢嵌件是將很多細小的無孔玉粒及一些玉件用粘合等方式裝飾在器物上。鑲嵌件開我國鑲嵌技術之先何,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這個發現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揭示了許多先前零散出土而不知其結構、名稱和用途的玉件的本來面目。

良渚文化玉器對周圍地區文化的玉器有巨大的影響,西達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6000—2023年)南到珠江流域的石塊文化(5000—4000)年發現的琮、璧等玉器與良法文化玉器有著極深淵源。而它對北方黃河流域的影響更是至深。商玉器的種類很多都可以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找到型,特別是良洛文化的獸面紋和玉石鑲嵌技術僅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對商周青銅器製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良渚玉琮上的獸面紋就是商周青銅器鏤臺紋的雛形,而玉石鑲嵌技術又為商代以後的銅嵌玉的出現定了基礎。

與良渚古城同時代的文明古國都在幹啥 良渚文明中還有哪些不解之謎

3樓:蜂鳥飛燕

良渚古城是大國之都嗎?

——完全基於考古材料的初步還原和科學報道

良渚文化遺址,目前各地共發現135處,中心地帶是餘杭的瓶窯、安溪、良渚三鎮——33.8平方公里範圍內,密佈50多處遺址。在古城發現後,你會發現,有了這一圈城牆,這些遺址在佈局上,有了可徇的規律——王、高階貴族、貴族、平民,是以古城為核心,大致由近而遠,按等級有序居住的。

從地理環境上,良渚古城的南北,分別是天目山的餘脈大雄山和大遮山,這為古城提供了兩道天然的屏障;再往裡,城牆北部、西部有東苕溪環繞,南部有東苕溪的支流廟前港(良渚港)所擋。

前面已經講過,良渚古城拱衛的是整個地區的核心——王或高階貴族的居住區、墓葬區。現在,讓我們根據已發現的考古遺址,來還原一下這座「古都」,重點說說城外的佈局——從城外四周各個遺址的規模,出土文物的數量、規格、質量可以看出,古良渚人的貧富差距由內往外拉開,大致是——離古城越近,越富有,出土了大量貴族墓葬;離古城越遠,越貧窮,有不少平民聚落區遺址被發現。

一抹文明曙光的說法為啥要改了

大家口頭常掛這句老話——中國有2023年文明史,這其實是缺乏學術根據的。

國際學術界一般只承認中國文明起源於至多約距今2023年的商代,依據有兩個——《史記·殷本紀》的文獻記載和河南安陽殷墟的考古發現;而本世紀初完成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雖然證明夏王朝的始年約在公元前2023年前後,但爭議很大,即便夏代說成立,也僅為距今2023年左右時間。

那還有900年去**找呢?目前學術界較集中的觀點是——距今5300—2023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是中國最早的文明形態之一,被稱為「文明曙光」。

「曙光」的意思是「初露」——古城發現前,考古界一直認為,以發達的稻作農業、大量精美的玉器、精製的製陶技術、成句子的陶器符號文字資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會分層等現象的良渚文化,正站在文明的門檻上。

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沒有發現城——如果進入早期文明社會,應該有個初步的國家組織,以區別於以血緣為單位的氏族社會,而城正是重要標誌。

現在有了這座城,而且古城內,有宮殿式建築莫角山、高等級墓地;城外有祭壇、高等級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碼頭設施;這些都是有職能分工,有規劃的,是區別一個地方是政權還是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的重要標誌。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一個統治集團來統一組織、設計、營建,能做出這樣龐大的城建工程。

嚴文明教授說:「如果有分工、有規劃,就表明已進入了文明社會,就是國家。中國古代,小國林立,稱為『天下萬國』,古代的國家都有都城。

良渚古城的發現,可謂『畫龍點睛』,說明它是一個國家的首都了。標誌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富人區文家山遺址:古城西南,有16座墓葬,其中1號墓隨葬品106件、石鉞34把。

黃泥口遺址:古城北,出土100多顆玉珠管,另有璧、鐲等玉器,及一些生活用的陶器。

匯觀山遺址:有一座較完整的祭壇、4座大型墓葬,出土大量琮、璧、鉞、三叉形器、冠狀器等玉器及一些陶器、石器;尤其是4號墓,棺槨俱備(良渚文化裡,有棺槨安葬的往往是貴族,平民一般都是直接埋葬土裡),是目前所見良渚墓葬中墓坑最大的一座。

瑤山遺址:它比較特殊,從位置上講,它離「富人區」微遠了點,但從12座墓葬裡清理出的隨葬品卻很豐富,有700多件玉器,另外還有個內外三重組成、400平方米的祭壇。

平民區莫角山北部的姚家墩遺址,是個大聚落村,周圍有羅村、葛家村、王家莊、金村、上口山等遺址;其中除羅村遺址發現兩座規模不算大的祭壇外,其他遺址出土的多為陶器、石器,有些是生產工具,墓葬中隨葬品也不多。

但這些聚落村簇擁著的中心——姚家墩遺址卻不小,35000平方米,發現了一處鋪設考究的沙石地面的建築基址和一處紅燒土地面的房屋基址,有可能是一處中等貴族居住區。

廟前遺址:古城東南,發現兩處地窖,裡面有木頭架子撐住四面泥土,木架之間用榫連線,地窖裡發掘出的東西,主要是陶器、木器、石器。還發掘出2處房址,其中一處呈長方形,面闊10米,進深8米;四周有柱坑,從柱坑樣子看,立柱有方、圓兩種,為防柱子下陷,柱底鋪設了墊板;從柱坑佈局上,大致推測出屋子的形狀:

大跨度,有柱子,頂上有重簷,外面還有一圈迴廊。

茅庵裡遺址:廟前遺址南,這是一處依水而居的村落,發現兩排南北向護堤木樁,同時清理出大量水底沉積物:彩陶、石器、獸骨、酸棗核、蘆葦、殘木等。

吳家埠遺址:古城最西面,相當「清貧」——發掘出20座墓葬,隨葬品多為勞動用具,如石斧、錛、鑿、鏃、耕田器、礪石、紡輪等,生活用具有鼎、豆、壺、罐、盆、缽、杯、簋、甕、臼、器蓋等陶器;有的墓裡連一件隨葬品都沒有。

卞家山遺址(碼頭):古城南,從沉積土中發現木質器具和石器、陶器等許多遺存,以及居址、墓地等,是個典型的平民居聚落村。

這裡還發現140多個排列有序的木樁,大部分似靠岸邊,並發現兩把木槳,推測這裡可能是良渚晚期的一個碼頭。

這樣的佈局就看得很明白了——整座良渚古城是經過精心選址和規劃的。

。。。。。。。。。

良渚文明據多方是玉器文明可當時的玉器為什麼會這麼發達

從目前的地礦資料來看,顏色偏黃和黃綠色玉料主要產於新疆和田的崑崙山和遼寧岫巖的細玉溝。從考古資料來看,和田玉可能在夏代時才大量輸入中原內地,最早輸入中原的時間在公元前20世紀左右,輸入的路線被稱作 玉石之路 由於和田玉輸入中原的時間晚於良渚文化,因此可以不考慮將其作為良渚玉料的 岫巖細玉溝所產透閃石...

良渚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神祕莫測,這個面紋到底是何意

整體來看,像是一個人的形狀,眼睛 嘴巴 鼻子都有,像一個身披戰袍的戰神。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又像是人和動物的結合體,上面是人,下面是獸,略微恐怖。史學家們推測,應該是一種禮器,為了探尋這種禮器對良渚文化的意義,史學家們也是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它的上面是一個像弓的頭冠,臉框呈倒梯形,雙眼炯炯有神,鼻子...

請問這塊是紅山文化還是良渚文化的玉豬龍他是什麼玉有收藏價值嗎謝謝

你再拍些實物上的紋理清晰圖上來吧,現在目測不是老的 你放心,與真的沒有絲毫關係。一般這種收藏,考慮到是文化價值。如果單獨論這塊玉石的話,質地和雕工都比較差,並沒有什麼價值,希望回答對你有用 仿紅山文化玉豬龍,玉就不對,顏色更假,造型獨特。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有什麼寓意呢 環型玉龍以他眼大珠突為特徵,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