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的玉龍和紅山文化的玉龍有什麼區別

2021-03-05 18:57:53 字數 4662 閱讀 8777

1樓:林詠倫

新石器時代玉器文化—紅山文化

新石器時代文化中一重要玉器代表是黑龍江流域,分佈在遼寧、內蒙古地區的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目前發現的玉器,型別很多,反映了與當時的社會生活,特別是巫靈崇拜的聯絡。具有很高的科學歷史價值。

紅山文化的玉器的玉材多為鈾巖玉(蛇紋石)硬度4-6,呈遊資光澤,有黃綠色或淡黃色。少量的墨玉、青玉、玉髓、瑪瑙和煤玉。

器類有裝飾品玉環、串飾、勾雲形玉佩、馬蹄形玉佩、竹節玉飾等;動物形象的佩玉、藝術品最多:有玉龍、鷹、鵠、燕、蠶、魚、龜、豬首獸、豬龍形獸等。器形一般較小,但採用大塊麵塑形手法,造型概括、簡練、質樸。

裝飾紋飾簡潔、疏朗多為抽象圖案。一般多著重大塊面拋光,僅在眼、口部做精細雕琢。器形多為扁平體,無論單面或雙面雕琢均有厚薄變化,常將器物外輪廓琢成薄形鈍刀狀。

琢制工藝擅長以磨碾手法制作類似泥塑刮削效果的溝槽,如勾雲形玉佩的紋飾;壓地隱起的陽紋和斜面稜線,如玉龍、玉鵠的裝飾有的稜線觸之有感,視之不見,說明琢磨很精細。後期才在隱起圖案上加刻陰線紋。陰刻線無起止痕跡,入「刀」淺,若斷若續,但能出現曲線流暢,轉折圓潤、直線挺拔的效果。

因為大多應用於懸掛、佩戴,幾乎所有的器物都琢有孔洞。一般為單面鑽孔,兩孔徑大小不同,剖面呈倒梯形,俗稱馬蹄孔,可能出於減少鑽孔難的設想,有的孔洞打到一道凹槽上,有的打在磨薄的平面上。有一定厚度的大型器物則採用雙面打孔,孔徑兩端大,中間小,俗稱峰腰眼。

有的對穿孔對接有誤差,因而孔徑有臺階式痕跡。則兩種琢孔方式商周時代仍沿用。另有三種為紅山文化玉器特有,一為在一面打兩個孔,斜入「刀」在深處穿通,俗稱象鼻眼,這種打孔方式唐代以後才又採用;一為在高超的脊稜上斜刀對穿,另一為在先磨出的兩道橫向溝槽內斜向對穿。

這三種穿孔方式可統稱為雙眼穿洞單面成孔法,是紅山文化琢制工藝的獨特特徵。

新石器時代玉器文化——良渚文化

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有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著名的良渚文化。前三個文化出土玉器數量不多,主要是頭飾和佩飾璜、珠、環等及玉斧、玉錛等小型玉工具。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約5000-2023年。發現玉器的重要地點有江蘇錢山漾、吳縣草鞋山、張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武進寺墩、浙江餘姚反山、瑤山等。良渚文化玉器數量很多,解放前即已流傳於世,被誤為戰國時代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以玉符、鐲、佩、珠、管、裝飾品數量最多。並有玉璧、璜、環、瑗、鉞等禮器及梯形,半圓形,三叉形冠飾等。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質地和製作工藝精粗差別懸殊。

一般玉器所用玉材為太湖地區所產各種粗玉,(透閃巖、陽起石、蛇紋石)顏色以綠為主,或泛青或透黃,玉質透明度、硬度都不高(4攝氏度左右),手感較輕,有些玉料疏鬆吸水。上好的良諸古玉重器,則選用質地細密晶潤的玉材,觸感平滑細膩,器物表面範寶石光澤,近乎銅鏡的亮度(俗稱色漿殼)與人工上臘和機器打磨的光澤有別。色澤多以黃綠為基調。

製作精緻的玉璧璧面光潔,邊沿和孔徑規整,佷少留下旋鑽痕跡。玉宗、玉環、玉鐲等立體器型造型嚴謹,規格化。良渚文化玉其中,製作最精美的當屬玉宗、玉鉞以及冠型飾。

不僅規格嚴正雕琢紋飾精細。尤其是良渚文化的象徵——人神獸合體的神徽,用細密的陰刻線紋琢出。極為複雜的影象濃縮到僅有指甲蓋的浮雕面上,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也要很吃力才能看清。

玉宗的形制外方內圓,立面分為若干節。矮體的只有一節,最多的有十五節(尚未發現十節、十四節者)每一節方柱四角以轉角邊沿為中心線,雕刻對稱的變形獸面紋。玉宗中心射徑的挖料技藝高超,大型玉宗高30多釐米、孔徑大多僅有1-2釐米,孔徑口沿稜角規正,孔壁光潔,說明上下對接的誤差很小。

良渚文化玉器中有鏤空雕刻的玉雕,玉冠飾,還採用了鑲嵌松石等裝飾手法。

良渚文化玉器至少在清乾隆時已陸續出土,因非正規的考古發掘,直至本世紀四十年代,曾被誤認為是戰國文物。許多流失國外的良渚玉器在英、美等國博物館收藏時也在斷代上多有誤差。自五十年代以來,隨著長江下游考古的深入,逐漸廓清了良渚文化的面貌。

良渚玉器一時成為了世界古物收藏家的蒐集目標,利之所趨,出現了仿製品。鑑別良渚古玉最可靠的方法是利用科學手段進行測定。一般的目測,可以從良渚玉器質地入手;真正的優質良渚古玉,質地細密堅韌,器表泛寶石光輝,晶瑩光澤。

觸之手感光滑,與人工上蠟和機器打磨的光澤不同。玉色以黃綠為基調,少量為淡褚紅色。出土的玉璧、環等器面常有白色、褚色或墨綠色的筋狀條斑,顏色駁雜、質地並不純淨。

在工藝上有粗放和細緻兩種。製作精緻的,表面光潔、輪廓線挺拔,轉折圓潤,並且很少見到軒鑽的痕跡;粗放型則有厚薄不勻、邊緣磨損,有明顯的切割、旋鑽擦痕。鑑定良渚玉器最主要的是要考察琢制工藝。

良渚文化玉器運用細密陰刻線的技法十分嫻熟,在放大鏡下**,那些細如髮絲的線紋,顯出**切割連綴的痕跡,跳刀貫氣,極為精密嚴整。此外,拋光工藝講究,也是良渚古玉的特點。良渚古玉器表平整光潔,但仍能感受到手工打磨,長久搓磨的痕跡。

用現代機器快速切割、拋光,器面和輪廓則顯得生硬,而且在細微處往往加工不到位。琢磨紋飾也粗重生硬,圖案結構鬆散、笨拙。

2樓:匿名使用者

良渚文化的玉龍,器物的一半為龍頭相對並連線,嘴脣合用,另一半則自然合為雙龍的龍體,構思異常巧妙。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

紅山文化的玉龍是玉石的c形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的成就? 5

3樓:9點說史

1、仰韶文化

第一,仰韶文化影響考古學的發展。

發現仰韶文化之前,中國還沒有考古學,仰韶文化的發現標誌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考古學研究主要依靠遺址的發現。

而發現仰韶文化遺址點之眾多,遠遠超過其他文化遺址點的發現量,仰韶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必將推動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並影響世界考古學的發展。

第二,仰韶文化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仰韶文化雖然不能代替中華文明起源史,「卻是中國國家起源史和中華民族起源史這座大廈中的一根擎樑柱」(蘇秉琦語)。

因此,仰韶文化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切入點。仰韶文化和此後在黃河流域興起的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一脈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將推動和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

第三,仰韶文化影響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使世界認識中國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舊石器文化下接龍山文化,使中國石器時代有了大致軌跡,也加深了世界對中國是文明古國的認識。

從而對中國不同於外國,獨特發展的土著政治、經濟、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2、河姆渡文化

2023年,河姆渡遺址發掘以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河姆渡文化的分佈範圍開展調查,21世紀在基本建設中也發現了一些重要遺址,至今在寧紹平原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遺址49處,其中以姚江兩岸最密集,共有31處。

近幾年考古發掘的重要遺址有餘姚市丈亭鎮鯔山遺址、三七市鎮田螺山遺址、寧波市江北區傅家遺址。這三處遺址位於河姆渡以北10公里之內,文化內涵和河姆渡遺址一致,僅有少量文物是首次發現。

如田螺山遺址發現北方遺址經常出土的高達90釐米的深腹罐,這是南北文化交流還是自己創造發明,引起考古界的爭論(河姆渡與田螺山之間在遠古時期是一片)。

不管怎樣,這些遺址發現發掘,豐富了河姆渡文化內涵,說明河姆渡遺址並不是孤立的,早在2023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寧波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3、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佈範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淩河上游。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2023年。2023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2023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

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4、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

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023年至公元前2023年(距今2023年前)。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2023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5、良渚文化

2023年,施昕更在良渚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2023年,出版了《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遺址初步報告》。施昕更成為良渚遺址的第一個發現者,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驅。

2023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

2023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的發掘,使人們對良渚文化的認識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禮器,將長期被視為「周漢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座標,自此,長期以來籠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祕面紗被撩開了。

在前一階段考古諸多發現的啟示下,浙江考古工作者在良渚、瓶窯一帶相繼發現了反山顯貴者墓地,瑤山、匯觀山祭壇與墓地,莫角山巨型建築基址,塘山「土垣」等大型遺址,以及一大批良渚時期的村落遺址和墓地。

目前已發現各類遺址135處,它們共同構成了分佈密、型別多、規格高的遺址群落。學者們稱之為「良渚遺址」,它是整個良渚文化的中心,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片「聖地」。

2023年,考古學家又發現以莫角山宮殿為中心的四周還有一圈環繞的城牆。這個大發現標誌著在七十年考古歷程中,繼發現良渚遺址、命名良渚文化後的又一個重要的階段——確立了良渚文明。

請問這塊是紅山文化還是良渚文化的玉豬龍他是什麼玉有收藏價值嗎謝謝

你再拍些實物上的紋理清晰圖上來吧,現在目測不是老的 你放心,與真的沒有絲毫關係。一般這種收藏,考慮到是文化價值。如果單獨論這塊玉石的話,質地和雕工都比較差,並沒有什麼價值,希望回答對你有用 仿紅山文化玉豬龍,玉就不對,顏色更假,造型獨特。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有什麼寓意呢 環型玉龍以他眼大珠突為特徵,古人...

「良渚文化」的發源地,又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我國的哪個城市

杭州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佈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 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良渚行政區劃分為杭州餘杭區,位於杭州城區以北10...

良諸古文化的歷史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 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佈於太湖地區。在餘杭市良渚 安溪 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佈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