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各地的戲曲名稱代表人物

2021-03-07 07:40:57 字數 4956 閱讀 5792

1樓:匿名使用者

一、京劇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譚派。代表人物譚鑫培,專演老生。

2、餘派。代表人物餘叔巖,演老生,以唱腔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3、劉派。代表人物劉鴻聲,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楊派。代表人物楊小樓,演武生,講究「武戲文唱」。

5、梅派。代表人物梅蘭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馬旦各種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硯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他根據自己嗓音的特點,創造出一種幽怨婉轉、若繼若續的唱腔。

7、蓋派。代表人物蓋叫天,以短打武生為主,武戲文唱。

8、言派。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臉。

10、麒派。代表人物周信芳(藝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代表人物尚小云,「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馬派。代表人物馬連良,三十年代同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合稱「四大鬚生」。

二、主要地方劇種及其代表人物京劇:全國流行最廣的劇種,有近二百年曆史。

崑劇:也叫崑山腔、崑曲、崑腔。編演《十五貫》、《牆頭馬上》、《李慧娘》等劇目,得到新生。著名演員有俞振飛、華文漪、李淑君、張繼青等。越劇:流行於浙江、上海等地,約有

五、六十年曆史。《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等劇目流傳很廣。著名演員有袁雪芬、範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徐天紅、金採鳳等。

河北梆子:流行於河北省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的部分地區,清代乾隆年間由山西梆子傳入河北逐漸演變而成。著名演員有韓俊卿、銀達子、金寶環、張淑敏、裴豔玲、張惠雲、趙鳴岐、周春山、齊花坦等。

評劇:流行於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和華北、東北各省。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喜彩蓮、新鳳霞、魏榮元、席寶昆、李憶蘭、馬泰等。

豫劇: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流行於河南全省和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區。著名演員有常香玉、陳素貞、崔蘭田、馬金鳳、牛得草等。

秦腔:流行於西北各省。著名演員有劉毓中、劉箴俗。

晉劇:也叫中路梆子,流行於山西中部。主要演員有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冀美蓮等。

川劇: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著名演員有張德成、賈培之、周慕蓮、陽友鶴、陳書航等。

粵劇:流行於廣東全省、廣西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區。歷代著名演員有李文茂、鄺新華、馬師曾、紅線女等。

漢劇:也稱漢調,流行於湖北及河南、陝西、湖南、廣東、福建等省。著名演員有陳伯華、吳天保等。

黃梅戲: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著名女演員嚴鳳英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新的創造。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崑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絃樂伴奏。

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佈,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2023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

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巨集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2023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

表演通俗質樸。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樸,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遊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臺 二人臺,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樸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鬆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

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

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2023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樸,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

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

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蕩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2023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

2023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2023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範(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

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

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樸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2023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

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

建安風骨代表人物,建安風骨的代表人物

王粲。七子皇冠上的明珠。王粲 177 217 字仲宣,山陽高平 今山東鄒城 人,七子 之一。漢獻帝初平元年 190 董卓劫持漢獻帝遷長安,其父時任大將軍何進長史,王粲隨父西遷,在長安見當時著名學者蔡邕,深為蔡邕所賞識。初平二年 192 因關中騷亂,王粲往荊州依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志不伸,心懷頗鬱...

京劇臉譜的顏色代表人物

京劇臉譜顏色代表什麼,每個顏色都有不同的含義,你知道嗎 1 紅色京劇臉譜代表忠貞,英勇的人物性格,主要代表人物 關羽。2 藍色京劇臉譜代表剛強,驍勇,剛直不阿的人物性格,主要代表人物 竇爾敦。3 黑色京劇臉譜代表正直,無私,剛直不阿的人物形象,主要代表人物 包拯。4 白色京劇臉譜代表陰險,疑詐,飛揚...

呂劇的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文學藝術形式有 散文,詩歌,劇本,民間傳說。具體介紹如下 1 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人物,情節,環境是 的三要素。2 散文。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3 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