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故事

2021-03-07 05:03:07 字數 4148 閱讀 1710

1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門下有一個食客叫馮諼。有一次孟嘗君叫他去薛地討債,馮諼問:「收完後買什麼東西給您呢?

」孟嘗君回答說:「我缺什麼你就買什麼吧!」馮諼來到薛地,把債戶召集起來說:

「孟嘗君不要還債了。」

債戶們喜出望外,把債據全部燒掉了。馮諼趕著馬車回來了,孟嘗君問他:「怎麼樣?

」馮諼回答:「全部收完。」「買什麼東西回來了?

」馮諼回答:「您叫我買您沒有的東西,珍珠、寶貝、馬匹、美女您有的是,所缺的就是一個『義』字,所以我給您買了一個『義』字回來了。」

接著,把燒燬債據的事說了,孟嘗君聽了非常生氣,但也無法挽回了。時隔一年,孟嘗君遭了大難,被免去了相國的職務,只好遷居到薛地去。到那裡後,看見百姓們歡迎。

孟嘗君非常感動,對縫宣說:「你給我買的『義』字,今天我才看見呀!」

擴充套件資料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出自《論語·里仁》。

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

出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做什麼不做什麼君子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君子轉物。

2樓:密密麻麻老林

以前我看過一個故事,大概可以解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說的是作者在酒吧裡遇到一個人,喝水的樣子很奇怪。他不是像別人一樣把嘴對著杯沿喝,而是對著杯子有把柄的部位喝。作者就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喝水,不是很難受嗎?

那個人說,店裡的杯子被多少人喝過啊,誰知道有沒有傳染病病菌。

第二天作者在同一家酒吧,看到另外一個人用和昨天那個人一樣的方法喝水,便走上前揶揄道:「你這麼喝水,也是怕有傳染病病菌麼?」那人笑笑說「不是,我身上有傳染病,怕傳染給別人。」

憑記憶寫的,可能不太準確,請海涵。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

3樓:金果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意思是: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出自《論語·里仁篇》本篇是《論語》的第四篇,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又名《論》。

具體含義:指認為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

擴充套件資料:

解讀:出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做什麼不做什麼君子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君子轉物。

君子:像這種君子與小人截然二分並且完全對立的說法,在《論語》多次見到。事實上,我們所見的幾乎都是二者之間的人。因此,在理解時,要有「動態人生」的觀點。

就是把「君子」視為「立志或努力成為」君子的人,小人則是「無心或放棄成為」君子的人。只有這樣理解,才可進而主張:君子若是懈怠,可能淪為小人。小人若是上進,可能改頭換面。

如此一來,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實質的作用與效果可言。小人以外在的東西作標準、作參照,並且主要以利來衡量,其行事時不按義、不按該與不該。而按有利沒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轉。

君子行事因為按「義以為質」,所以能做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可處有,可處無」「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正由於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內心標準——義。

所以能夠「泰而不驕」「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等等差別,都源於行事時這一點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

相關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

即《詩》《書》《禮》《樂》《易傳》《春秋》。相傳他有**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

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4樓:靈巧兒女孩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解釋

5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孔子對君子和小人之間區別的解釋。

君子是什麼?君子在做事的時

候是為了長遠的目標,而不是為了眼前的利益。

小人是什麼?小人在做事的時候是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長遠的目標。

君子對事,小人對人,君子對事而寬容人,小人對人而忘記了事。

君子為了目標而努力,小人為了整人而廢寢忘食。

6樓:海里的少女__丶

孔子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

7樓:甜甜蜜蜜雙胞胎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白話文】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告訴我們的啟發

8樓:俗人

君子看重的是「義」,這裡的義是指大義、道義和仁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無利不往。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

古人云:君子可以捨生而取義,見利思義;小人見利忘義。因此有話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所以為了活的坦蕩明白,要取」利「有道,不能一味為了利益去做違背良心的事。

這裡我想還重申一點,義和利並非是相互矛盾的兩部分,也並不是說取利的就是小人,只是取之有道,不忘道義的是君子;不擇手段、利益為上的是小人。做事憑良心。

如對你有幫助,請採納,若有問題可追問,謝謝

9樓:蘇堤舊事

出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做什麼不做什麼君子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君子轉物。

君子:像這種君子與小人截然二分並且完全對立的說法,在《論語》多次見到。事實上,我們所見的幾乎都是二者之間的人。

因此,在理解時,要有「動態人生」的觀點,就是把「君子」視為「立志或努力成為」君子的人,小人則是「無心或放棄成為」君子的人。只有這樣理解,才可進而主張:君子若是懈怠,可能淪為小人;小人若是上進,可能改頭換面。

如此一來,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實質的作用與效果可言。

小人以外在的東西作標準、作參照,並且主要以利來衡量,其行事時不按義、不按該與不該,而按有利沒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轉。

君子行事因為按「義以為質」,所以能做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可處有,可處無」「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正由於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內心標準——義,所以能夠「泰而不驕」「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等等差別,都源於行事時這一點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

具體含義:指認為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

在淳熙八年(1181)﹐朱熹曾請陸九淵登白鹿洞書院講堂﹐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一章﹐他用「義利之辨」來講儒釋區別,以說明自己為學的理論根據。聽者都十分感動,至有泣下者,朱熹又請陸九淵書寫講義《白鹿洞書院論語講義》,將講義刻於石以作紀念。

翻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0樓:小惡魔

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謝謝請採納

11樓:文化何時崛起

君子注重義氣而小人注重利益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賞析

12樓:百度使用者

真正的君子知在乎道義,不做昧心事,堅持自己的原則,而小人僅僅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顧全大局,這種人就會遭到人們的唾棄。

子曰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是什麼意思哦

意譯 孔子說 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註釋 訥n 訥,言難也。說文 不善於講話,遲鈍。這裡指說話要謹慎。敏 敏,疾也。說文 聰明,機智,迅速,反應快。意義 君子說話的時候要謹慎,而在行動的時候要積極.直白點的 管好自己的嘴巴,做好自己的事情要積極的哦 另有解釋說意思是 人們應該說話謹慎,因為禍...

子曰 「君子食無求飽原文翻譯

意思是 孔子說 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出處 論語 學而 春秋 孔丘 原文 子曰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譯文 孔子說 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

子貢問君子。子曰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的啟示

原文出自 論語 為政 中的第十三章的內容。原文大意 子貢問怎樣才能做個君子。孔子說 先將要說的話實行了,然後再說出來。原文啟示 由上可見,孔子不但重視 行 而且將 行 視作 言 的基礎,即 先行而後言。同時,這也是孔子劃定做君子的重要標準。孔子教誨如何做君子的道理,對後人的啟示是 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