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就是選拔人才的,起源於哪個朝代

2021-03-06 21:38:22 字數 5028 閱讀 6236

1樓:清絲行客

你好:科舉制度是創立於隋朝的,完善於唐宋,鼎盛於明(在明朝演變成八股文,個人認為這種鼎盛有些變質了)。清末廢除。

另附上關於科舉考試的分類(清朝時期的):

科舉考試:

1.童子試:

① 縣試(需要5人保舉,其中4百姓,1秀才)(由縣令出題主考)

② 府試(需要6人保舉,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題主考)

③ 院試(由**派來的學政出題主考)

(全部通過獲得「生員」稱號,俗稱「秀才」)

2.正試:

① 鄉試(鄉試第一獲得「解元」稱號,其餘獲得「舉人」稱號)

② 會試(會試第一獲得「會元」稱號,其餘獲得「貢士」稱號(俗稱「貢生」))

③ 殿試(殿試第一獲得「狀元」稱號,第二獲得「榜眼」稱號,第三獲得「探花」稱號。此三名合稱「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稱「二甲」)

(只有獲得「秀才」稱號後才有資格參加正試)

3.戲子、罪犯、丁憂(父母死亡三年之內的人)不得參加考試

父為主考官的也不得參加考試

4.同時拿到「解元」、「會元」、「狀元」叫「連中三元」,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不超過5個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樓:頭文字∮思

科舉考試起源於隋朝,取代了原來在南北朝時期實行的門閥取士的制度。

3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煬帝時期,在隋朝大業二年開始的,在唐朝進一步發展

科舉制度起源於那個朝代

4樓:春風十里吹翻你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隋文帝楊堅創立。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

建立於隋朝,自隋唐科舉制度確立以來,平民通過讀書考試獲取入仕機會,基本就是靠科舉。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

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

概括: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

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週年。

擴充套件資料:

1、第一個狀元: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出現了,朝廷任命吏部考功員外郎申世寧主持貢舉,取進士四人,第一名是孫伏伽,貝州武城(今河北南宮)人。

在隋末曾考取秀才,人唐以後擔任萬年縣法曹,是低階小官。前後2023年的科舉制為歷代王朝選拔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進士。

現在可知的有姓有名的狀元共有599人,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國16人,兩宋118人,遼代54人,金代3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張獻忠大西國1人,太平天國3人。

科舉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三年 (公元2023年)的傅善祥。雖然那時開科取士不是唯一的入仕之路,但也是選拔人才的主要通道,使大批天下寒士俱歡顏,浩浩蕩蕩的進軍京都。

它打破了豪門世族對政權的壟斷,使官場知識結構產生極大的變化,它是一大進步。

2、科舉發展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5樓:

中國科舉的產生,是時代的驕傲,科舉意在選才,它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週年。狀元在中國歷史上的**、文壇上都有深遠的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奇特現象。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出現了,朝廷任命吏部考功員外郎申世寧主持貢舉,取進士四人,第一名是孫伏伽,貝州武城(今河北南宮)人。在隋末曾考取秀才,人唐以後擔任萬年縣法曹,是低階小官。前後2023年的科舉制為歷代王朝選拔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進士。

現在可知的有姓有名的狀元共有599人,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國16人,兩宋118人,遼代54人,金代3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張獻忠大西國1人,太平天國3人。科舉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三年 (公元2023年)的傅善祥。雖然那時開科取士不是唯一的入仕之路,但也是選拔人才的主要通道,使大批天下寒士俱歡顏,浩浩蕩蕩的進軍京都。

它打破了豪門世族對政權的壟斷,使官場知識結構產生極大的變化,它是一大進步。

唐代實行科舉制度還是初級階段,考試科目繁瑣,有常科、制科兩大類90多科,同時採取分級考試製度。清朝的科舉程式是:不論身份和年齡,一律都得經過童試(含縣級的童試、州府的府試、省級的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科考程式。

參加鄉試之前必須經過童試,取得生員資格,才能去省裡參加鄉試。鄉試中合格者為舉人。凡是經過考生所在縣的縣試的,就算童生,童生不算功名,但是是一種社會榮譽,往往會得到社會相應的尊重和資助。

童生都具備了進入府試的資格;經過了府試的童生就取得參加省級院試的資格,省級院試過關,就取得了秀才的功名了,國家要給秀才免掉他家庭中的稅賦,還要給予資助。

鄉試三年舉行一次,大多在秋天考試,所以又稱之為「秋闈科考」,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這樣的考試,經過了鄉試考試的合格者就叫做「舉人」。會考三年舉行一次,舉人才有資格參加科考,經過了會試考試的合格者,就叫做貢士。貢士的名額很少,一年只有300名左右。

取得了貢士功名的,其實已經獲得了進士的功名,但是,他們還要參加殿試才能夠最後得到這個功名,所謂的殿試,就是皇帝要在太和殿再進行一次御前考試。殿試在宋朝之前屬於科考程式之一,殿試要產生重新排名,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總稱「鼎甲」。取得進士功名的人,國家可以直接放官,也就是可以直接選他上任做官,但還要國家派官要根據國家職官的空缺情況來定,所以,也有一些進士一生並沒有做過朝廷**。

同時,也有許多8品以外的**可以參加這樣的科舉考試,以獲取功名去求取仕途寬廣。

「一登龍們,則聲價十倍」。萬人挑一的狀元,可謂是人中之龍、天之驕子,其榮耀、其顯赫、其尊貴,簡直登峰造極。然而,真正稱得上一流人物的卻又屈指可數、鳳毛麟角了。

狀元中有真才實學、卓有建樹、眾所周知的有王維、柳公權、陳亮、呂蒙正、王十朋、文天祥、張孝祥、翁同等十來個人。他們是中華民族驕傲的人傑。然而,狀元整體來說,卻是名不符實的,其中的大多數虛有其表,相當平庸,甚至是隻識幾個字的白痴狀元、草包狀元,考試也未必能把一個人的學識水平測驗出來,詩寫得好,八股文做的好,未必就會做官。

狀元不如進士,進士不如落第舉子的現象常常發生,何況狀元大多是欽點的,皇帝老兒的學識水平與愛好,直接影響被點狀元的素質。他們錄取狀元多憑自己的愛好和心情,沒有一個客觀標準去衡量,或以貌取人,或以名字好而被看中,不少真才實學的人被排除在外。士子爭名求祿的習性卻也形成了社會的陰暗面。

科場作弊現象司空見慣,如夾帶、冒名頂替、買槍手、竊取或買試題等層出不窮。有錢的高中,沒錢的名落孫山。可見狀元的錄取,並非全是秉公取才。

從總體上看,狀元的素質低的根本原因,要歸結於科舉制度的弊端和官場的腐敗。

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發展、沒落,有它的客觀規律。科舉制度的功績是不可抹殺的,但它的弊端卻是明顯的,到了明清時期,它已經阻礙了中國文化的發展。2023年,由袁世凱領頭的一批有識之士奏請皇帝廢止這種制度,進士張之洞上書:

「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家永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於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各國」。光緒三十一年(1905),科舉進行了最後一屆之後正式廢除。從此狀元、進士在歷史博物館中找到了應有的位置。

中國已進入了新世紀,我們要以古為鏡,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尋找選拔人才的好制度和好方法,儘管科舉制度早已廢除,狀元也已消失,但通過公平競爭,進行考試,選拔各種人才,這個根本原則,我們還是適用的。狀元,在新的形勢下,應當有新的涵義。但願在中國的土地上,行行出現更多的新狀元。

參考資料

6樓:要精穩處事

皇帝臨時下詔,考生由**推薦,考試方法主要為策試或儒者試經學、文吏試章奏,此種科舉制度起源於漢朝。自由報考,定期考試,逐級考試,按考試成績決定取捨和名次高低,此種科舉制度起源於唐朝。

7樓:清絲行客

你好:科舉制度是創立於隋朝的,完善於唐宋,鼎盛於明(在明朝演變成八股文,個人認為這種鼎盛有些變質了)。清末廢除。

另附上關於科舉考試的分類(清朝時期的):

科舉考試:

1.童子試:

① 縣試(需要5人保舉,其中4百姓,1秀才)(由縣令出題主考)

② 府試(需要6人保舉,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題主考)

③ 院試(由**派來的學政出題主考)

(全部通過獲得「生員」稱號,俗稱「秀才」)

2.正試:

① 鄉試(鄉試第一獲得「解元」稱號,其餘獲得「舉人」稱號)

② 會試(會試第一獲得「會元」稱號,其餘獲得「貢士」稱號(俗稱「貢生」))

③ 殿試(殿試第一獲得「狀元」稱號,第二獲得「榜眼」稱號,第三獲得「探花」稱號。此三名合稱「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稱「二甲」)

(只有獲得「秀才」稱號後才有資格參加正試)

3.戲子、罪犯、丁憂(父母死亡三年之內的人)不得參加考試

父為主考官的也不得參加考試

4.同時拿到「解元」、「會元」、「狀元」叫「連中三元」,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不超過5個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科舉制度,清代科舉制度

中國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隋朝結束南北朝分立的狀態,統一全國之後,為了改變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壟斷官職的局面,開始從平民百姓中選取 也就是科舉制度。經過唐朝 宋朝的發展到明朝出現八股文,延續至清朝。科舉制,又稱科舉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

隋唐科舉制度的作用和特點,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實行有何意義?

隋唐科舉制度的作用 科舉制度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 提 員素質 擴大統治基礎 促進社會穩定。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定的一種考試製度,讓讀書人蔘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對於中國傳統社會後半段的政治運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關鍵作用。科舉制度的特點 第一,根據...

唐朝科舉制度是怎樣的,唐朝科舉制度有什麼特點?

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設的科目有秀才 明經 進士 俊士 明法 明字 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 明算 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