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第三段賞析故都的秋第三段用語言描述景物並分析景物怎麼體現出清靜悲涼的要簡短點

2021-03-06 14:08:39 字數 5963 閱讀 4196

1樓:匿名使用者

《故都的秋》第三段賞析:

第三段到第十一段分層次來描寫北國之秋的獨特景物。

第三段是總括,描繪了一幅對著牽牛花品茶,聆聽馴鴿的飛聲,觀賞一絲絲的日光和高遠的天色的畫面。北國秋天的清靜、淡泊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和上文江南的秋形成了對比,更好地抒發了作者對北方的秋的喜愛的情感。

描繪北國之秋具體的意象:槐樹、蟬聲、秋雨、果樹,這些只屬於秋的意象頓時在讀者心中勾勒出北國秋天的畫面。槐樹的落蕊鋪了滿地,掃過之後留下淡淡的細紋,細膩、清閒,卻有一絲落寞。

秋蟬衰弱的鳴聲伴著息列索落的秋雨,太陽重新露出臉來,著著青布單衣叼著煙管的人們在雨後斜橋影中交談。果樹結了一顆顆果子,果實在樹葉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

這些都是北方的秋獨有的景物。作者運用細膩的描寫來體現,足以看出他情感的濃郁與深厚。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2023年8月創作的散文。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三段是一副晨院感秋圖。從秋味這個角度來寫故都的秋的,而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更能表現秋味,它們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選擇它們更有典型性。

作者想從平凡中寫出不平凡的味道來。

作者從自己身邊普通的事物來寫對秋的感覺,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從細小的東西入手,細小的就這麼有秋味,大處就更不用的說了。

回到了故鄉,會感到一草一木都是親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滲透著秋味。

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三段對故都的秋進行了總括性的描寫。接著,分別細緻的描寫了北國的槐樹、秋蟬、秋雨、果樹,滿是懷念、讚美之情。接下來的一段,郁達夫寫了秋與文人的關係,以及秋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他寫到秋的頹廢的意象。

最後又寫回江南的秋,並與北國的秋進行對比,與上文呼應,體現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懷念。

故都的秋第三段賞析

4樓:匿名使用者

郁達夫的《故bai都的秋du》也是一篇寫秋的文章。不zhi過,他dao寫秋天卻寫得質樸真摯,版讀來意境深遠,令人脣齒權留香。   該文寫成於一九三四年八月郁達夫移居杭州期間,這一時期,他寄情山水,問田求舍,體驗生命,其散文藝術亦臻完美,既承接了中國古典散文的獨特韻味,又充溢著江南才子的靈秀之氣。

文筆清澈,真切靈活,雋永古樸,極富神韻。《故都的秋》開篇就以北國之秋與江南之秋作對比。先描寫江南秋景的特點,「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

然後由景及人,表達自己於江南秋景中的感受,「不飽」、「不透」、「不到十足」的敘寫,充分表現了作者不喜歡江南之秋的情緒。為了更好地表達這種情緒,作者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來加強,「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由此,作者烘托的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就特別地引人注目,引人去探尋感知了。

5樓:杜耕順晏娟

第三段是一副晨院copy感秋圖。從秋味這個角bai度來寫故都的秋的,而du牽牛zhi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更能表現dao秋味,它們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選擇它們更有典型性。

作者想從平凡中寫出不平凡的味道來。

作者從自己身邊普通的事物來寫對秋的感覺,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從細小的東西入手,細小的就這麼有秋味,大處就更不用的說了。

回到了故鄉,會感到一草一木都是親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滲透著秋味。

故都的秋第三段,用語言描述景物,並分析景物怎麼體現出清靜悲涼的? 要簡短點

6樓:布玉文慈

1、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特點是什麼?

清。靜。悲涼。

2、作者描繪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象?

秋天的庭院,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果盛秋。(這是概括的,你也可以到文章裡面去找具體的景象,3-11自然段)

3、文章第2.3段的表達效果是

郁達夫 故都的秋分段賞析

7樓:韓琴

《故都的秋》1-2段用對比手法寫出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國之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點。指出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體分為秋晨靜觀,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都市閒人,勝日秋景,秋花—色;秋槐—形;秋蟬—聲;秋雨—味;秋果—實,秋晨天空、秋之牽牛花。秋院:

破屋、碧空、鴿子、槐樹、和秋草「清」槐樹落蕊而知秋 「靜」 鄉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13,14段用對比的手法再次總結寫出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2023年8月創作的散文。2023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2023年4月12日直至2023年國民黨敗退臺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202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

2023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鬥爭的痕跡。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2023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捲起的歷史風雲中卻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202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

2023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創作於1934 年8 月17 日。當時,郁達夫到達北京僅僅只有四天的時間。

郁達夫本身是浙江人,在達到北平之後,對於故鄉有著深深的眷戀。在作者的心理,對於秋天悲涼的感受實質上是對人生的感受。

2023年發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佔了東北全境。2023年1月,日軍進攻哈爾濱特區,2月5日將哈爾濱攻佔。2023年1月,日軍蓄意製造了手榴彈**事件,藉機攻陷了東北通往關內的咽喉要地——山海關。

2月23日,日軍調集關東軍第

六、第八師團等部及部分偽軍共10餘萬人,兵分三路向熱河進犯,不到10天的時間就攻陷了熱河省會承德。

935年1月18日,日軍誣稱駐守熱察邊區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軍有礙行政,要求將察哈爾省沽源以東、長城以北地區劃歸熱河省。隨後,不斷地向第二十九軍發動進攻,相繼製造了兩次「察東事件」。中華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郁達夫雖蟄居遠離北平的杭州,一樣會感受到國事的危急。因而,當他到達北平,觸景傷情,寫了《故都的秋》,描繪的是「悲涼」景物,流露的是「悲涼」心緒,表達的是對故都的一往情深。這些,正是特定時代的社會風雲在作者心靈上投下的陰影,在心裡留下的隱痛。

「愛國」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蘊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中國現代著名**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8樓: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也是一篇寫秋的文章。不過,他寫秋天卻寫得質樸真摯,讀來意境深遠,令人脣齒留香。   該文寫成於一九三四年八月郁達夫移居杭州期間,這一時期,他寄情山水,問田求舍,體驗生命,其散文藝術亦臻完美,既承接了中國古典散文的獨特韻味,又充溢著江南才子的靈秀之氣。

文筆清澈,真切靈活,雋永古樸,極富神韻。《故都的秋》開篇就以北國之秋與江南之秋作對比。先描寫江南秋景的特點,「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

然後由景及人,表達自己於江南秋景中的感受,「不飽」、「不透」、「不到十足」的敘寫,充分表現了作者不喜歡江南之秋的情緒。為了更好地表達這種情緒,作者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來加強,「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由此,作者烘托的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就特別地引人注目,引人去探尋感知了

郁達夫《故都的秋》片段加賞析!謝謝!

9樓:匿名使用者

第三段是一副晨院感秋圖。從秋味這個角度來寫故都的秋的,而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更能表現秋味,它們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選擇它們更有典型性。

作者想從平凡中寫出不平凡的味道來。

作者從自己身邊普通的事物來寫對秋的感覺,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從細小的東西入手,細小的就這麼有秋味,大處就更不用的說了。

回到了故鄉,會感到一草一木都是親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滲透著秋味。

故都的秋作者是如何通過第三段景物描寫抒發情感?

10樓:匿名使用者

獨特景物。

第三段是總括,描繪了一幅對著牽牛花品茶,聆聽馴鴿的飛聲,觀賞一絲絲的日光和高遠的天色的畫面。北國秋天的清靜、淡泊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和上文江南的秋形成了對比,更好地抒發了作者對北方的秋的喜愛的情感。

描繪北國之秋具體的意象:槐樹、蟬聲、秋雨、果樹,這些只屬於秋的意象頓時在讀者心中勾勒出北國秋天的畫面。槐樹的落蕊鋪了滿地,掃過之後留下淡淡的細紋,細膩、清閒,卻有一絲落寞。

秋蟬衰弱的鳴聲伴著息列索落的秋雨,太陽重新露出臉來,著著青布單衣叼著煙管的人們在雨後斜橋影中交談。果樹結了一顆顆果子,果實在樹葉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

這些都是北方的秋獨有的景物。作者運用細膩的描寫來體現,足以看出他情感的濃郁與深厚。

故都的秋賞析

11樓:樊廣中

讀罷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我被文章裡那種濃濃的秋意所吸引,那裡的秋雨,那裡的秋蟬,那裡的秋,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迷人,那麼的富有韻味,令人遐想無限。沒錯,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相比,真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無論在中國古代或現代,頌讚秋的文字特別多。

可我覺得寫得最有味道的,還數郁達夫這篇《故都的秋》。這篇散文用平實質樸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靜、幽遠,令人感覺不到秋的蕭蕭與落寞,只是覺得北平的秋有花、有樹、有秋雨、有秋蟬,還有秋天的果實。是那麼的平常,可又那麼充滿生活氣息,更可貴的是作者用那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筆調將其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遐思無限。

真恨不得插上一雙翅膀飛到北平,飛進秋天。從文章的一字一詞,可以感受得出作者對北平秋天有著無限深厚的感情,作者「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表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正是在這種感情下,文章中的秋才被描繪那麼細膩。

在作者眼中,江南的秋只能感到「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於是,作者從多方面、多角度的讓我們感受北平秋的味道。「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作者從味覺,寫出了茶的清醇,從視覺,寫出了天空的高遠,從聽覺,寫出了鳥聲的清脆、環境的清幽。還從視覺,從觸覺「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將日光的細碎表現得淋漓盡致。藍天、白雲、鳥鳴、日光,還襯上幾朵藍色或白色的牽牛花,再來幾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襯,北國秋的早晨簡直舒適絕倫。

在北國的槐樹下,那落蕊鋪滿地,「腳踏上去,聲音

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受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從觸覺上寫出落蕊的細、軟,從嗅覺上寫出空氣的清新,簡直令人心曠神怡。「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令人覺得北平人的細膩,但又清閒;在不知不覺之中保持了一份心靈的寧靜。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跟南方的蟬的煩躁的叫聲相比,那些「衰弱」更令人有一種秋將冬至的感覺,更覺生命的可貴。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雨聲「息列索落」,使人置身於雨境,下雨後,都市閒人在雨後的斜橋影裡,遇見熟人,說一句「唉,天可真涼了——」,「了」字拖得老高,老長,讓人覺得北平人的悠閒中又不乏熱情好客,顯示出北方人冬之將至時一種特有的慵懶,頗具地方特色。

還的北方的果實,那可也是被作者描述得別具一番風情。對於故都的秋,作者「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人零頭」。可見,北平的秋,真的令**連忘返。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個角度將北平的秋展現得似乎真實但又充滿夢幻色彩,似乎很近但又很遠。表達了作者對平靜、清幽、充滿鳥語花香的生活的嚮往。讀者從這裡,感受了真正的郁達夫,真正的北國之秋。

仿寫故都的秋第13段,仿寫 故都的秋第13段

比起你的笑容,正像是黃昏之與日落,湍流之與大海,晴雲之與百變,晚霞之與共勉。仿寫故都的秋13段冬天 故都的秋 仿寫 悠閒走在竹林間,看著溪水從身邊流過,望著天上的飛鳥,還時不時能聽見幾聲鳴叫,忽然又感到一陣微風在正前方,迎面而來,十分閒適。隨著便是一陣清香,似乎前方有千萬朵花爭先開放一樣。而後又坐在...

求《故都的秋》的賞析或是評論,作業,謝謝

故都的秋 是中學語文教材的經典名篇散文,對於這篇散文的情感基調的理解,很多數教師都定位在 悲秋 上,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他們以為 清 靜 悲涼 這三個詞是該文字的 文眼 並緊緊抓住文字中與這三個 文眼 的相關的 破屋 破壁腰 幾根疏疏落落的尖而長的秋草 鋪得滿地 極細微極柔軟的 落蕊 一條條...

李時珍課文第三段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第三自然段按照事情發展順序,主要寫李時珍通過研究藥物後,決定重新編寫比較完善的藥物書。主要內容 李時珍一面行醫,一面研究藥物。他發現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 有些藥物只記了個名稱,沒有說明性狀和生長情況 還有一些藥物記錯了藥性和藥效。他想,病人吃錯了藥,那多危險啊!於是他決心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