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腳印那篇課文的整體思路是什麼

2021-03-06 09:28:30 字數 4131 閱讀 6055

1樓:曉龍修理

介紹岩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岩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祕的熱情。

文章簡介:

時間是沒有腳的,而人們卻想出了許多法子記錄下它的蹤跡,用鐘錶、用日曆……但是,在地球上還沒有出現人的時候,或者在人還不知道記錄時間的時候,到**去找尋時間的蹤跡呢?

然而,時間仍然被記下來了。在大自然中儲存著許多種時間的記錄,那躺在山野裡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每一釐米厚的岩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

在北京故宮,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古老的計時裝置:銅壺滴漏——水從一個銅壺緩緩地滴進另一個銅壺,時間過去了,這個壺裡的水空了,那個壺裡的水卻又多了起來。時間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用水滴記下了逝去的時間。

岩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

寫作背景:

《時間的腳印》是現代作家陶世龍所寫,文章的題目《時間的腳印》,是從高士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借用來的。其擬人化手法的運用,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以引起人們的**慾望和閱讀興趣。

陶世龍,2023年4月出生於四川省安嶽縣。2023年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2023年到北京市團委機關工作,次年參與建立北京地質學院,歷任教務處科長、副處長,學報副主編、編審,地質學史研究室主任,圖書館館長等職。

2樓:宸庭風夜深

自然界的一切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改變著,人類社會亦然。我們應當珍惜時間,掌握更多知識與智慧去讀懂大自然的記錄,造福人類。

3樓:匿名使用者

時間的腳印

【重點難點講解】

重點本課重點有2點:

1.多種說明方法的使用。作者旨在向讀者介紹岩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為了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文意,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如在說明人對岩石的破壞是,列舉了修蘭新鐵路的例子;下定義,如第27自然段中對化石的說明;列數字,如「大約3000— 12023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對文章的說明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本文的敘述語言。作者介紹的是非常深奧,複雜的科學知識,但我們讀來卻覺得親切,且通俗易懂,毫無晦澀艱深之感,這都歸功於擬人化語言的使用。

如「狂風吹來了,洪水衝來了,冰河爬來了。」一個「爬」字,用讀者很熟悉的動詞來和冰河搭配,形象地表現了冰河緩緩前進的情景,讀者易於理解,而且很有趣味。

難點本文的說明層次。文章首先通過問答,告訴讀者時間是可以被記錄的。並以岩石和銅壺滴漏為證。

接著重點寫了岩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對於這個問題,作者先說明岩石是怎樣在外力作用下由大變小最後變成沙礫的,然後再說明岩石重新由沙礫聚集而成的過程,在重新成巖的漫長歲月,歷史的遺蹟被儲存了下來。包括地質年代、地殼活動、地球歷史的發展等。

核心知識

【課文背景知識】

本文選自《時間的腳印》,這是一篇分析岩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的說明文。

【字詞綜合運用】

一、詞語釋義

海枯石爛:海水乾涸,石頭腐爛。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或不可能實現。多用作誓言,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

撣(dǎn):用撣子或別的東西輕輕地掃,去撣灰塵等。

山麓(shān lù):山腳

腐蝕: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

龜裂:龜,jūn。裂開縫隙。

二、詞義辨析

皴cūn裂 龜jūn裂

皴裂:(**)因受凍而裂開。

龜裂:裂開許多縫子,呈現許多裂紋。

同:都有裂開的意思,並且伴有紋路出現。

異:「皴裂」多用於人體的**,而「龜裂」多用於田地。

腐蝕 侵蝕

這兩個詞都有逐漸改變事物本質的意思,但有所差異。

「腐蝕」: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如鐵生鏽,硫酸破壞肌肉等。也指使人在壞的思想、行為、環境等因素影響下逐漸變質。

侵蝕:逐漸侵害使變壞。或暗中一點一點地侵佔(財物)。

【知識延伸檢索】

1.風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高溫常壓的情況下,由於溫度的變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空氣和生活的作用等而發生的機械崩解或化學變化的過程。可分為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三種型別。

物理風化作用是由於溫度的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水的凍融交替所造成的岩石的機械破碎過程。其結果是使岩石大塊的變成小塊的,堅硬的變為疏鬆的。化學風化作用是岩石在水、氧氣、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發生的化學分解過程,其結果不僅使岩石破碎而且使岩石的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改變,形成新的礦物。

生物風化作用指生物對岩石的破壞過程,主要有生物體對岩石的機械破壞和化學破壞兩種方式。

【課文閱讀指導】

本文是一篇生動有趣的說明文。閱讀時,先要弄清楚本文的說明物件是什麼,同時還要搞清楚本文旨在說明什麼內容。這是第一遍通讀要掌握的內容。

接著細讀,讀時搞清楚本文的說明順序,以及採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最後精讀,體會文章的語言。

【課文結構分析】

1.分段及段落大意。

本文共三十二個自然段,大致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段(第1—4自然段):總說時間可以被自然界中的岩石記錄下來。

第二段(第5—30自然段):因岩石被破壞成微粒而後重新形成岩石,並記錄時間的過程。

第三段(第31—32自然段):地球上還有更豐富的記錄,號召讀者去探求。

【課文主要內容】

本文重點分析了岩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

【課文寫作特色】

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就是擬人化語言的運用,說理深入淺出。在作者筆下,死氣沉沉, 沒有生命的堅硬的岩石成了有著生命和活力的物體。能「躺在山野裡」,會「受到各方面的『攻擊』」,可以「隨著風一起旅行」,可以像「書頁一樣平臥著」。

這些本該屬於人類的動作作者都給予了岩石,使岩石變得鮮活。而讀者又對這些詞語有很清楚的認識。這樣,作者的意思便能很準確地傳達給讀者,並被接受。

說岩石變成的泥土被風帶著旅行,要比說泥土被風吹出老遠要生動得多。而說「岩石無時無刻不經受各方面的攻擊」,也要比說「岩石會被風吹日晒雨淋」來得親切。擬人化的語言,使文章變得富有生趣,接近了和讀者的距離。

【詞句品味鑑賞】

1.不要認為岩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

2.狂風吹來了,洪水衝來了,冰河爬來了。

3.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品析:這幾句都是擬人化寫法的典型例子。岩石無生命的物質,它不可能有「感受」,也不可能「臥著」、「躺著」。

冰河也不可能「爬」,沙礫也不可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這些句子都採用了擬人的手法。這樣寫,一是能增強文章的趣味性,避免呆板乏味的說教,同時,也能讓讀者有更直觀更形象的理解,作者也能更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典型例題

【課本難題解答】

一、課後第一題

本題是關於承上啟下的句子的作用。如文中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

」這是一個設問句,首先它肯定了岩石可以記錄時間,這就是承接上文而來,至於怎樣記錄,這就是為後文開啟的一個話題,引向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課後第二題

本題仍是針對文章的結構設題。關於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介紹,並未偏離主旨。因為「銅壺滴漏」說明了時間是可以被記錄的,為說明岩石可記錄時間提供了有力的輔證。

在時間的腳印課文中分別找出擬人比喻排比的句子?

4樓:芊芊語言

摘錄《時間的腳印》的擬人句,比喻句,排比句如下。

擬人句:用了」躺「字

在大自然中儲存著許多種時間的記錄,那在山野裡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

比喻句:

化石是歷史的證人。

排比句:

1. 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

2. 狂風吹來了,洪水衝來了,冰河爬來了,碎石、沙礫、泥土被它們帶著,開始了旅行。

時間的腳印第九自然段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

5樓:匿名使用者

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作用是舉例有代表性的例子,具體說明事物,增加可信度

6樓:匿名使用者

時間的腳印兒第九自然段用了什麼說法?說明方法有什麼用?就是今就是日子太艱苦了,走了不少腳印兒。

曼谷小象那篇語文課文誰還記得《曼谷的小象》閱讀題

曼谷的小象 佚名 在曼谷近郊,綠油油的禾田和點綴著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邊。清晨,我們乘坐的汽車在高低不平的公路上顛簸。昨晚的熱帶陣雨,使坑坑窪窪的公路變得泥濘不堪。汽車東搖西擺,忽然一歪,輪子陷進泥坑,走不動了。司機下車察看,嘆了口氣,對我們說 我到前邊找幾個人來幫忙。正在這時候,從橘紅色...

曹衝稱象的那篇課文裡,曹衝的動腦筋辦法可以用什麼還能代替石頭的重量

曹衝稱象這篇課文主要是讚揚曹衝小小年紀愛動腦筋,聰明機智。除了用石頭稱大象的體重之外,還可以用沙子,土,糧食等東西。只要可以方便分解大象的體重的東西都可以。可以用口袋裝米或者沙子,來代替石頭,也許比石頭更容易稱重量吧 曹衝稱象的祕密是石頭的重量等於大象的重量我覺得還可以用什麼什麼什麼來代替 她用石頭...

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 學習筆記,謝謝

1詠物抒情,生動形象。2化石的形成和來歷。3一能看出歷史上的地貌,二能看出地殼的活動,三是記錄了古生物的狀況,還有其他自然界的活動.4介紹了寒武紀,石炭紀,冰河時期。寒武紀海洋寬廣,石炭紀整個時期的氣候是溫暖和潮溼,冰河時期是地質史上氣候寒冷 冰川廣泛發育的時期。5在西伯利亞那裡到地面下4米就是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