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出處,在歷史上地位的變遷

2021-03-05 09:21:53 字數 5428 閱讀 6258

1樓:鳳翅雲龍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然而《周易》佔測只屬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實《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只要能讀懂《周易》,無論是哪一行從業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周易》周文王著,文王出生在今陝西岐山周原古稱西岐,後來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河南安陽湯陰一個縣城羑里城位於湯陰縣北2公里處)。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進而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

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

《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凶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後的六條(乾坤卦繫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後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

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倖免於難。

 對於《周易》的成書,《漢書·藝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此說最為漢儒接受,《周易乾鑿度》有云:

「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聖」、「三古」之說簡而言之,即:上古時代,通天之黃河現神獸「龍馬」,背上佈滿神奇的圖案,聖人伏羲將其臨摹下來,並仰觀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時代,姬昌被紂囚禁於羑里,遂體察天道人倫陰陽訊息之理,重八卦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時代,孔子喜「易」,感嘆禮崩樂壞,故撰寫《易傳》十篇。

而在宋朝之前,對於重卦者多有疑義,一者王弼認為伏羲畫八卦之後自重為六十四卦,二者鄭玄認為神農氏重卦,三者孫盛認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歐陽修撰《易童子問》,認為《易傳》七種之間有互相牴牾之處,並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說雖多,要其旨歸,止於繋辭明吉凶爾,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數說者,其略也。

其餘辭雖小異而大旨則同者,不可以勝舉也。謂其說出於諸家,而昔之人雜取以釋經,故擇之不精,則不足怪也。謂其說出於一人,則是繁衍叢脞之言也。

其遂以為聖人之作,則又大繆矣。」(猶見《易童子問·卷三》)。至於後世,疑古之風漸起,清代姚際恆所著《易傳通論》與康有為《新學偽經考》都認為《易傳》並非出自孔子之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錢玄同先生、馮友蘭先生、顧頡剛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學者皆認為《易傳》非孔子所作,顧頡剛先生則將《易傳》成書年代推斷為戰國末期至西漢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堅持認為《易傳》乃孔子所作。

時至今日,長沙馬王堆墓穴中發現的「帛書」中,已有不少記載間接證明《易傳》的作者或相關作者大致不是孔子,有待進一步考證,不過必須指出,易傳跟易經並不是非常切合,有很多內容都表明,作者似乎不太懂得原文。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目前,我國的易學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無重大進展,理論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亂,實際應用容易趨向神祕主義。上述狀況嚴重歪曲了易學的學術地位,阻礙了中華易學良性化發展的步伐,矇蔽了易學的真正價值。

2樓:匿名使用者

《周易》成書時代及作者

按照傳統的說法,《周易》成書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也就是《周易》成書經歷了上佔、中古、下古三個時代(即所謂「三古」),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聖人完成的(即所謂人更三聖)。

伏羲,又名宓羲、包犧、庖犧等,是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傳說人類由他和女媧兄妹相婚而產生。又說他教民織網狩獵,併發明瞭八卦。

根據許多學者研究考證,他是原始社會中的部落首領。從考古出土文物看,伏羲像多是人頭蛇身,這可能是後人對自己祖先加以崇拜的結果,是一種圖騰崇拜。

文王,周族首領,姬姓,名昌。商朝末年,紂王殘暴,不斷遭到人民反對,而作為商統治之下的周國在文王治理之下日益強大,文王也大得民心。這就構成了對商的威脅。

在此條件之下,商王紂將文王囚禁在羑里(河南湯陰縣內),文王在遭難之時而演出六十四卦和卦爻辭,故史書稱文王作《周易》。

孔子,是春秋時魯國(山東曲阜)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曾作過魯國司寇,一生不得志,主要致力於教育,並對流傳下來的古代文獻加以整理,按照史書說法,《易傳》是他晚年創作。

根據「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周易》不是一個時代,一個人的作品,這一說法是正確的。但也有許多問題,如伏羲畫八卦只是一種傳說,沒有更多的實物去證明它,同時也沒有更多的證據去反駁這一論斷。而關於文王重八卦、作卦爻辭的說法,也有問題。

因為在《周易》卦爻辭中記載了文王以後的史實,如有的學者認為「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錫馬蕃庶」等辭反映了文王以後的史實。由此卦爻辭不是文王所作,也有人認為重卦也不是文王,如王弼認為伏羲重卦,鄭玄認為神農重卦,孫盛認為夏禹重卦。

孔子作《易傳》說法也有分歧,有說是孔子所作,也有說是孔子學生所為,傳統說法是孔子作《易傳》,但是,在《易傳》中有「子曰」之稱,「子曰」在古代是指學生對老師尊稱,孔子不可能稱自己為「子曰」。

根據現代學界研究的情況看,一般認為,《周易》(指64卦及卦爻辭)成書於殷末周初,反映了殷末周初文王與紂之事,其重卦出自文王之手。而卦爻辭是周公所作。

關於《易傳》,大多學者認為,它成書於戰國時代,作者不是孔子,是孔子後學者作品,但體現了孔子的精神,反映了孔子儒家的思想,可能有許多話是孔子傳授《易》時所說。孔子的學生根據孔子講《易》時的記錄,加以整理、補充、潤色而編纂成《易傳》。據劉大鈞先生《周易概論》考證,《易傳》為思孟學派(孔子後代子思和後學孟子)所為。

(見《周易概論》p27—37)當然也有人提出孔子不僅沒有作《易傳》,也沒有讀過《周易》,但這一看法是不正確的。理由是:在《論語》中,孔子明確地說過「五十以學《易》」,也引用過《周易》恆卦九三爻辭「不恆其德,或承之羞」。

司馬遷、班固在史書中肯定過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所謂「韋編三絕」,是說孔子在反覆讀《易》時,其中串書的牛皮斷過三次,說明讀易之勤,功夫之深。韋:

牛皮。韋編:用牛皮串竹簡。

三絕:斷了三次。春秋時沒有紙,將字寫(或刻)在竹簡上,用牛皮串起來成冊。

由此可見,孔子讀過《周易》。(孔子與《周易》關係見《周易概論》p145)。

一、《周易》釋名

古代對「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的譯文就是取此義。

具體地說,「周」字,有二義: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②指代號,即周朝,古代常稱周朝的書為周書,如《周禮》、《周語》等。

「易」字也有二義:①是指變化,從文字學看,有說「易」字的構成是「日」、「月」。「易」上為「日」,下為「月」象徵日月陰陽變化;有說「易」的甲骨文為 象徵將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變換、交易。

從《周易》內容看,包含著變化的思想:如卦爻辭中,《乾》卦從初爻到上爻「龍」由「潛」、「見」、「飛」、「亢」的變化,《泰》卦中大小、往來、平陂、往復的變化。行筮時運算而顯示出數的變化,等等。

《周易》中這種變化被註釋《周易》的《易傳》深刻地、明確地闡發出來。《易傳》所謂的陰陽交感、天地變化的思想成為中國先秦辯證哲學中的精粹。故「易」有變化之義。

②是指古代卜筮之書的代名詞。按照古書記載,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筮書稱為「三易」,故易是筮書專有名詞。(見劉大鈞《周易概論》pl-4)。

二、《周易》書名辨異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易傳》並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佔」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集權制,採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自此以後,《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沒有嚴格區分。

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孔子儒家註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為《周易大傳》。

三、《周易》性質

《周易》到底是一部什麼性質的書,學界長期以來存在分歧,有人主張《周易》是一部筮書,有人主張《周易》是一部歷史書,也有人主張《周易》是一部哲學書等。我們認為:《周易》性質問題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不能以偏概全,應當客觀地、歷史地看待這個問題。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周易》隨著政治變遷,理論需求以及自身地位變化,其性質也有所不同。

(1)從《周易》產生以及早期應用看,《周易》是一部筮書。在中國早期的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就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帝和(或)神的存在,它支配著世界上的一切。當人們屢遭意外的天災人禍打擊後,就萌發出藉助於神意預知這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慾望,以達到趨利避害。

基於此,他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故《周易》純是滿足當時人們生產和生活**需要而產生。

《周易》產生後很長一段時間主要用於占筮,在《春秋左傳》和《國語》中就記載了 22個運用《周易》占筮的事例。如在《春秋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齊棠公死,崔武子弔喪,看其遺霜美貌,想納為妾,但心中沒有底,故用《周易》佔了一卦,得《困》,有人根據爻辭「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斷定,此女人不可娶,而崔武子不相信,認為一個無夫之婦有何害,若有害早已讓先夫帶走。

故取之為妾。我們可以看到在春秋時期,《周易》主要用於筮佔,為人們行為提供指南。

(2)從《易傳》對《周易》解說看,《易傳》注重《周易》的筮佔功能,反覆強調學好《周易》可以知死生之說、幽明之故、鬼神之情,可以斷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並且明確地告訴人們《周易》是使人們順從天意,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繫辭》)同時,在《易經》中包含了比較完整的《周易》筮佔的方法一一大衍法。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周易》產生後很長一段時間,主要功能是筮佔,為人們提供行動的準則。

但是,到了漢以後,《周易》的性質有所變化,它一方面還是保留了原有占筮的性質,並且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易學家們克服了大衍法的種種侷限,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新筮法。焦延壽作《易林》創立焦氏筮法。

其**京房則更勝其老師一籌,對筮法進行了徹底變革,創立了納甲法。因而在漢代筮法趨向完備。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經過《易傳》解釋和發揮,其哲理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典籍。

也正是這個原因,《周易》得到了漢代統治者的青睞,由原來卜筮之書,而成為官方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之書,被稱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變成了統治者治國的理論根據。自此以後,《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歷代統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間術士不斷更新,完善筮法體系。

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還是十分明顯。

炎帝和黃帝在歷史上有什麼突出的地位

1.歷史人物的歷史地位,有二種含義。其一為實際的歷史地位,即其在一定的時間 空間 範圍內所起的歷史作用,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其次為在人們心目中的歷史地位,亦即傳說 中的歷史地位,其性質是幻影式的。從原則上說,二者應是一致的。實際上二者常有很大的 距離,而前者常為後者所掩蔽,不過傳說究竟是要以事實為基...

清朝在歷史上的作用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 八國聯軍說 清朝是偉大的,如果沒有清朝,我們哪能那麼爽地洗劫圓明園?歷史上圓明園被洗劫兩次 日本說 清朝是偉大的,如果沒有清朝,我們哪能那麼容易地贏得甲午戰爭?俄羅斯說 清朝是偉大的,如果沒有清朝,我們的國土哪能有現在這麼大?英國說 清朝是偉大的,如果沒有清朝,我們哪能...

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宋詞在歷史上的影響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 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盛於兩宋。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其時,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場,在許多城市也都有歌樓伎館,甚至有些官僚豪紳家裡也有歌伎舞女,這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