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有什麼歷史意義

2021-03-05 09:21:52 字數 607 閱讀 6899

1樓:權萱端丁

科舉制的創立時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

它衝破;餓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擴大了官吏的**

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通過科舉制度考試參加政權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絡起來,提高了**文化素質科舉制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裡集中到****大大加強了**集權,有利於政局穩定

2樓:靳玉英聲倩

好處是: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一考試—做官三者聯絡,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繁榮。

弊在於: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科舉制的實行有何歷史意義

科舉為中國曆朝發掘 培養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 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閒之輩。宋 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 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佔了絕大多數。明朝英宗之後的慣例更是 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

科舉制的意義和影響,科舉制的意義和影響

積極地影響 1.相對公平的競爭機制,富有才學的文人學士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2.可以形成持久的尚學風尚 3.真正有才能的人可以為人服務,保證行政人員的質量!消極的影響 1.所讀的都是儒學經典,崇尚文科素質的修養!缺乏科學領域的研究,弱化理科的學習。學者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侷限!2.培養模式只是為了考試!...

請問科舉制有什麼危害呢科舉制的利弊是什麼

權利下放到地方,滋生腐敗。畢竟只要考上了,只要考生願意,總是能夠做官的 先不管官的大小 位置 那麼寒窗十年為的是什麼呢?在古代讀書可不便宜,書籍費用就不說了,人吃喝拉撒趕考也要錢,而供養一個讀書人 沒有任何功名那種 足夠養活五口之家的伙食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費用下來,一旦考上,在交通通訊極其糟糕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