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衰落的代表性史實是什麼,科舉制在我國歷史上有什麼重要影響?

2022-04-11 10:27:37 字數 4668 閱讀 4922

1樓:

科舉制起於隋,完善於唐,到了明清逐漸衰落。

我講兩個故事,就可以證明科舉制的衰落。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吳敬梓,《聊齋志異》的作者是蒲松齡,這兩位都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從他們所著的**可以看出來,但他們都是參加科舉終生未第,最後心灰意冷,專心著書。明清時期的科舉已不是選拔真正的人才了。

著作《紅樓夢》的曹雪芹也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但他的作品知識豐富,蘊意深刻,非一般科舉人員能寫出來。

科舉制在我國歷史上有什麼重要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隋朝建立的 在此以前,國家選舉人才的方式主要的推舉孝廉,就是地方官向**推舉表現好的人才。其實那些人大都出自名門,這樣就造成一個結果,人才的選舉被士族壟斷了。從三國時期開始,實施九品中正制,這樣只要祖上是官,他的子孫都是官。

到了隋唐時期,人才的選舉改為科舉制度,簡單的說,就是通過考試,選取優秀的人才。這樣,平民都有機會參加考試,只要你有本事,就有機會考中,就有可能被國家錄用。 正因為如此,唐朝才有了盛世!

科舉制度有什麼歷史作用

科舉制度有何歷史影響?

3樓:落雁無痕

科舉制度傳入西方

科舉制度在中國擁有1300多年的歷史,可謂是深入人心不僅如此,它還傳到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對東方文明的民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但是可能還有許多人不知道,科舉制度也傳到了西方,並且產生了重大影響。現在西方各國普遍實行的文官制度就脫胎於中國的科舉制度。

在推行現代文官考試製度之前,西方各國實行的是「恩賜制」和「政黨分肥制」。「恩賜制」,顧名思義是由國王(後來演變為**)來將官司職贈予別人。「政黨分肥制」是美國歷史上盛行的一種以黨派關係分配**職務的制度,它是在兩黨輪流執政的背景下產生的。

**獲勝的政黨通過任命公職報答該黨的積極支持者。無論是「恩賜制」還是「分肥制」,都有很大的弊端,使得腐敗橫行,政局動盪。西方的政治家和學者對此深感頭痛,尋求改革卻苦無良策。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的科舉制度進入了西方政治家和學者的視野,為西方的先官制度帶來了一劑良方。

早在16世紀,中國科舉制度就由來華的歐洲傳教士傳入西方。傳教士們不僅對中國的物產資源感興趣,中國科舉取士的制度也使他們感到驚奇。在他們所著的《中國遊記》、《傳大的中國》等書中,詳盡地介紹了中國科舉考試的內容和方法,並推崇有加。

這些書籍曾在歐美廣為流傳,在此後顧之300年間,僅用英文出版的介紹中國科舉制度的書就達70餘種。除了書籍的傳播,一些西方****和學者還通過報告、演講等形式介紹和評價中國的科舉制。如北京同文館館長馬丁就曾在英國波士頓作題為「中國的競爭考試」的報告;法國的大學者伏爾泰也曾在著作中對中國的科舉制做過介紹和頌揚;西方學者卜德將科舉制譽為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美國漢學家h·g·creel則認為科舉制度超越了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到19世紀,中國科舉考試「自薦入選,統一標準,擇優錄取」原則的合理性,使西方的學者得到有益啟示,逐步發展成適合本國國情的新制度。英國文官制度的建立人諾斯科特和屈維廉兩人都對中國科舉制心儀已久,他們在19世紀50年代提出並在英國實行的「公開競爭——公平考試」的文官選拔制度,就是從中國學去的。隨後,法、德、美等國都先後仿效英國建立了文官考試製度。

誠如孫中山先生在考察歐美各國考試製度之後所說:「英國推行考試製度最早,……英國的考試製度就是學我們中國的。中國的考試製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現在各國的考試製度亦都是學英國的。」胡適也曾說「我在國外的時候,時常感覺到,中國文化對世界的一個偉大貢獻,就是公開的客觀的文官考試製度。沒有一個國家的考試製度,能夠像我們這樣久遠,嚴密與公開」。

一百年前,科舉制在中國由於僵化和陳腐而被廢止,卻被西方加以借鑑和改革。一百年後,中國又向歐美借鑑,建立公務員制度。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訊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線,謝謝

科舉制度的歷史進步性以及當時的作用

4樓:觜

避免了任人唯親 察舉制多是由本身就在朝廷的大官舉薦的 這樣的提拔**的制度有很多劣勢 其一 無形中增長了**之間的黨派鬥爭,**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 大力的培養自己的黨羽 而**的提拔就成了他們的重要途徑 其二 **的選取面太小 **集中在京城 **的增補範圍很難輻射到全國 這不利於國家的發展進步 其三 科舉制很好的解決了公平性的問題 它分了多個階段進行考試 全面且公正的進行人才選拔 很好的解決了以上兩點察舉制所擁有的不足 在一段時間內很好的提升了封建王朝的人才選拔能力 科舉制的積極作用 「存在即合理」。科舉制之所以歷經多次停廢磨難,卻被歷代君主所採用來選官取仕,並最終存在了1300多年,必然有其科學性和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總體而言,有以下幾點:

公平公正,唯才是舉 科舉制自隋唐建立,歷經各朝各代的改革,至清代時已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善的考試製度:「糊名」,「謄錄」,「鎖院制」等制度有效地約束了考生的作弊行為;「別頭」考試則把考官的親屬交給吏部的考官去負責考試;清代為抑制「縉紳之家多佔中額,有妨寒峻進身之路」,又有了「官生卷」,「民生卷」之分。這對各省鄉試中有權勢者的行賄作弊是一種有效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有才幹的清寒人家子弟通過科舉進入仕途,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科舉取仕這一制度本身,就其公正性而言,與世襲制相比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科舉制的實施促成了學校的出現。從漢代建立的太學到宋代的「三舍法」取仕,四大書院及明清時的鄉村社學和義學,這些教育場所培養了不少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同時由於科舉考試的內容與儒家思想緊密相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儒家思想會成.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正如餘秋雨所言:

「科舉以詩賦文章做試題,並不是測試應試者的特殊文學天才,而是測試他們的一般的文化素養。測試的目的不是尋找詩人,而是尋找官吏。其意義首先不在文學史而在政治史.

中國居然有那麼長時間以文化素養來決定官吏,今天想來都不無溫暖。」 籠絡人才,鞏固統治 將科舉制用來籠絡人才維護其統治,發揮的淋漓盡致的是滿清統治者。清朝建立之初,為補充全國所需文官的短缺,清統治者吸取金元兩代「以漢法治漢」的經驗教訓,沿襲明朝的科舉制度,以科舉選拔漢人文士入仕。

雖然當時的統治者知道用僵化的八古文很難取得真才實學之士,可是他們更知道用此法可以牽制士人思想,減少異端,選拔為朝廷效忠的文士有利於對廣大漢族民眾進行有效的統治。清沿明制行科舉正是統治者高明的表現,同時也說明,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科舉依然不失為一種可行的人事制度。 加速民族融合,國家統一 在遼、金、元、清等少數民族統治的時期,科舉制也被作為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這在無形之中,擴大了漢文化的影響力,漢文化在各民族中得到了廣泛傳播。

由此而帶來的民族間的融合也在潛移默化地進行著。唐代之後,隨著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文化明顯高於北方,反映在科舉上就是南北中試者人數相差懸殊。為照顧各地區利益,按「分地而取」的原則,統治者在科舉制中實行「南北卷」。

此舉不但改善了朝廷中文官隊伍結構的狀況,而且照顧了各地區,尤其是落後地區的利益,使各地發展差距不至於過大,從一定意義上也有利於國家統一。 對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啟示 社會學家鄭也夫先生在《國人的「現代化」情節》中認為:「傳統具有一切文化的根本屬性:

一方面他是剛性的,強悍的,它指導和規定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另一方面,在進化的過程中它又是可塑的,遠比生理機制更易變更。因此人類的觀念和制度的進化不必像狗熊掰棒子一樣,獲得一個就必須仍掉另一個。一切觀念皆可共存(除了不允許異端存在的極端主義),一切制度皆可轉化,粗魯地摧毀只能導致文化虛無,積極的轉化才是走向現代化的真諦。

」結合當前我國的人才開發與管理機制,可得出以下啟示。 發揮人才的創造性 馬洛斯提出的y理論把人看作是「自我實現的人」。對人的管理應捨棄「苛求」而就「懷柔」管理。

該理論認為,外來的控制與懲罰並非為使人工作的唯一方法,人具有自我指導,自我控制的願望,因而管理必須尊重個人意志。封建統治者把通過科舉選拔的人才進行嚴格控制,大部分官吏除了唯命是從外,在其位上很少有做出實際工作的,而像明清等朝代初年的統治者對前代的人才採用「懷柔」政策,使其幫助管理剛剛打下的天下,都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因此企業要想留住人才,使其心甘情願的為企業服務,就應該為他們提供足夠的空間,通過各種激勵而非「控制與懲罰」措施來實現企業對人力資源的管理。

封建制度對於各類人才的壓制,對中國近代史的落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當前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應該大力開發各類人才,尤其是創新型人才,準確評估各類人才的能力,為他們創造良好的交流環境,使他們能放心大膽地發揮聰明才智。而企業管理者要具有寬廣胸襟,耐心聽取直言不諱者的忠肯意見。

惟有如此,各類人才才不會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企業也就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選用人才。 加速人力資源的流動 科舉制可以使一介草民進入主流社會,即它給人們提供一條在社會各階層中流動的通道。正是這條通道的存在把讀書人無形地維繫其中。

因此,科舉考試承擔的社會任務並不僅限於選拔**,它還是穩定社會結構的一根「槓桿」。一個社會要保持穩定,就要允許人們在各個社會階層中流動,並提供相應的通道。庫克曲線和可茲曲線證明,人才流動的週期一般在4-5年,一個人在一個工作崗位最佳的創新時間為1.

5-5年,之後工作狀態明顯下降,如果不進行合理的人力資源流動,人力資源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有關部門應在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活動的前提下,對人力資源做適當調整。以期實現人力資源效用最大化。

優化組織結構 人力資源系統優化原理認為,當系統各部分以有效合理的方式結合在一起時,系統整體就會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即「1+1>2」。因此,如果一個企業的各類機構臃腫,職能不分,組織老化,甚至各部門之間互相扯皮,互相不信任,就會造成企業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只有精簡掉企業的庸員,科學合理地對各類機構進行重組,各部門成員之間分工明確,合理,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真正做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化,才能使企業的整體效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企業才能成為一個高效統一的整體。

請問科舉制有什麼危害呢科舉制的利弊是什麼

權利下放到地方,滋生腐敗。畢竟只要考上了,只要考生願意,總是能夠做官的 先不管官的大小 位置 那麼寒窗十年為的是什麼呢?在古代讀書可不便宜,書籍費用就不說了,人吃喝拉撒趕考也要錢,而供養一個讀書人 沒有任何功名那種 足夠養活五口之家的伙食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費用下來,一旦考上,在交通通訊極其糟糕的古...

科舉制度常設的科目是什麼唐朝科舉制的常設的科目是什麼做官的主要途徑又是什麼?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常設的科目有秀才 明經 進士 俊士 明法 明字 明算等五十多種。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 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 步射 平射 馬槍 負重摔跤等。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變。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

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過程及其影響是什麼

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 由來 西周時期,大夫以上的爵位和官職是世襲的,大夫以下的低階職務才是挑選士來擔任的。西周的士是貴族的最低層,是軍隊的骨幹,是武士的通稱。選士的基本方法是鄉里來薦舉,就是所謂的鄉舉裡選。被鄉里薦舉出來的人叫秀士。秀士由諸侯貢獻於天子,入大學學習。學成以後,天子考試其射藝,然後授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