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代捐官制度的背景,與影響清朝末代捐官制度的背景,與影響?

2021-03-05 09:21:31 字數 1018 閱讀 3177

1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實行的捐官制度。康熙十三年因平「三藩」叛亂,實行捐納制度,以補軍費之不足,3年內捐納的知縣500餘人。為防止冗官擾民,規定:

「捐納官到任三年,稱職者具題升轉,不稱職者題參」(《清史稿》卷87選舉志七),但在實際上無法貫徹。雍正(1723~1735)時,道府以下各官均可捐納,乾隆時文官可捐至道、府、郎中,武官可捐至遊擊。捐官制度雖然為清**補充了一項臨時財政收入,但是使封建官僚機構惡性膨脹,花錢買來的官自然不可能廉潔,此舉遂成為招致清朝吏治敗壞的一大弊政。

2樓:秦時明月

直接導致清朝官僚集團的加速腐化,而且有很壞的社會影響,是對普通民眾的毒害。

3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是唯一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把捐納作為國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徑的,其他朝代雖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這樣成系統,而且作為國家一項重要財源來組織經營。康熙征討準噶爾費用不足,下詔鼓勵富戶捐納,因此僅僅山西一省當年1年內捐縣丞1萬2千人,甘肅半年鼓搗了1萬7;雍正年間督考國子監,就是考察那些納過捐,但還沒有正式到任正在等缺的候補官們,結果1萬多監生裡面9千5百餘人不及格,甚至接近6**交白卷;乾隆時期規定白米20石可捐縣丞1個,北京城幾乎所有的旗人都拿發給的老米換了個官;嘉慶晚年間國庫空虛,捐生人數捐到了22萬;……可怕啊,當時全國只有1300個縣,竟有20多萬候補在虎視眈眈。捐納之風如此猖獗以致清朝後期官場內幾無淨身士人,前期正牌子進士、同進士出身的「正途」**是不與納捐的「異途」**一起排班站立的,但到了後期自然而然就沒有這種禁忌了,原因就是因為拿錢買官的人太多了,一眼看去密密麻麻幾乎都是花錢買來的頂戴。

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靠這種取士制度,不亡才叫沒天理。

本來捐納的腐敗弊病人人都知道,。一個知縣,明清時代一年俸祿不過區區60兩**,**吃喝拉撒睡、行動坐臥走就靠這些錢基本是沒門了,清朝時代官價1兩**合銅錢1200枚,可實際銀賤銅貴,黑市**1兩**只能換800枚銅錢。百姓交租用制錢,1200枚才抵1兩賦稅,可**轉身就能換1兩半**,因此清朝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雪花,很大一部分是這裡飄出來的。

關於漢朝至明清時期的選官制度,漢朝到清朝的監察制度 選官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邊疆管理 是什麼? 簡短概括

漢朝的薦舉制度,推尋有才有德志士 隋朝開始有科舉並行,至唐,是鼎盛時期,後代多為仿用,沒有多大的改進。到了明清之際,開始八股取士的做法,也有科舉並行。漢朝開始有舉薦制度 宋朝開始科舉直到現在 漢朝到清朝的監察制度 選官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邊疆管理 是什麼?簡短概括 監察制度 漢朝御史大夫。晉朝御史臺...

清朝的官服制度

清朝的官服制度在 大清會典 的 崇德元年定冠服制 所規定的 一 冠服 親王 冠頂三層,上嵌寶石,中嵌東珠八顆鎮國公冠頂二層,上嵌紅寶石,中嵌東珠四顆 輔國公冠頂二層,上嵌紅寶石,中嵌東珠三顆 一品官冠用花金頂,上嵌紅寶石,中嵌東珠一顆二品官冠用花金頂,上嵌紅寶石,中嵌小紅寶石三品官冠用花金頂,上嵌紅...

明朝的守孝制度,清朝的守孝制度

按照明朝的守孝制度,家族死人要守孝三年,一般由直系下輩負責守孝,守孝地點在墳墓的邊上搭一廬鵬住宿三年。一般是有血緣關係的,但小一輩的。在家守,一般不在墓地,呆家就行,守孝三年。直系親人三年,旁系親人一年到三個月不等。窒息親人一般都在墓地守孝,旁系親人在家中。旁系親人是指五服之內的親人,即從父親這一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