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王爺爵位世襲制度,親王的長子襲郡王,那次子怎麼辦

2022-01-01 20:33:57 字數 3739 閱讀 7346

1樓:匿名使用者

清代為了防止如明代一樣宗室爵位氾濫的情況,制定了降襲制度,這在中國歷朝歷代中是最為特殊的。清朝宗室降襲爵位的方式大體有恩封和考封兩種。[1]

恩封 親王去世後,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親王的爵位,但是這個繼承,是降一等繼承。也就是說,親王去世後,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他,降襲為郡王,其他的兄弟,只能通過考封的方式來獲得不入八分的爵位。

考封 一個人的爵位,只可以由其一個兒子 (降一等)來 繼承,其他的兒子需要通過考試,來獲得不入八分的爵位,這種封爵方式,就叫做考封。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分等級,就是由於考試分數的高低,獲得相對應的等級。考試內容為翻譯、馬箭、步箭三項。

每項考試有優、平、劣三個等級,三項都考了「優」,考封給他典制上應有的爵位。兩優一平,降一等;一優二劣者、二平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

2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我國古代爵位一般的繼承規則,世子繼承父親爵位後,其餘兒子也會根據宗法制度獲得一些別的爵位,雖然沒有封地和藩國,但可以領一份俸祿,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比如按照明朝制度,親王之嫡長子封世子,長孫封世孫,其餘各子封郡王。郡王嫡長子封長子,其餘各子封鎮國將軍。

清朝宗室制度,親王除了世子繼承爵位外,其餘諸子可以獲得不入八分鎮國公爵位。

清朝的爵位怎麼封的,親王兒子是郡王,郡王兒子是貝勒,貝勒兒子是貝子,那在下去呢是什麼?在多過幾代又 50

3樓:

清的爵位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 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

降等世襲,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世襲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襲。例如大清十二家「鐵帽子王」。

清朝時期的群王和親王,指的是同一個爵位嗎?

4樓:好姑娘不善良

題目說的應該是郡王和親王的區別吧。清朝時期的郡王和親王不是一個爵位,一般情況下帝王的兒子被封為親王,而親王的兒子才被封為郡王。從官職上來說,親王的等級顯然是要比郡王高一級

從漢朝開始就規定把帝王的兄弟或者皇子封為王。在魏晉的時候才開始分為親王和郡王。親王只有帝王的兄弟和皇子可以被封,而郡王一開始是皇太子的兒子才可以被封,但是演變為後來的話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這樣子的武將,如果文官也有突出貢獻的話也可以被封為郡王。

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親王的地位要比郡王高。

清初諸王大部分都是因軍功受封,甚至有的功勞大的被封為鐵帽子王,後來的沒有變化的都是按照以前原有世襲規定繼承王位。然而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特殊的襲爵制度進行"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皇子或者是功臣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原先的親王降到鎮國將軍、原先的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

明清時期王爵經常被人們稱呼為王爺。親王是王爵眾多官位的一種。清代的親王,根據史書《戶部·俸餉》的演示,親王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

根據歷史記載世襲罔替的王爺分別為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此外還有兩個郡王,分別為順承郡王、克勤郡王。所以說郡王跟親王的爵位不一樣,親王的地位要比郡王高。

5樓:

親王比郡王高一個等級。親王一般是君主的近親,而郡王是一種爵位,臣子也可能受封。

6樓:啊大倩啊

清朝時期的群王和親王,指的並不是同一個爵位,親王的爵位更高一些。

7樓:楢崎

清朝的親王和郡王都屬於超品,但親王地位更高,爵位下傳時只有一個兒子能繼承親王,其他的只能降一級封為郡王。

8樓:生活達人小盧

清朝當中的這些人,我覺得都差不多是一個爵位吧。‍

9樓:亦季落

不一樣,親王相比於郡王而言,等級更高,禮制更高,所享受的俸祿也更高。

10樓:高旭個你

我覺得清朝時期的群王和親王指的應該是同一個爵位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兩個爵位是不一樣的,因為親王是指君王的兒子被封的爵位,而郡王的話,就是親王的兒子被封的爵位。

親王是什麼人?郡王是什麼人?

12樓:拿破崙是個將軍

親王是中國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國古代皇室貴族中地位僅次於皇帝的高階爵位,親王的正妻為親王妃,地位視同皇帝最高等的妾室貴妃或皇貴妃,親王的嫡長子立為世子,諸子封為郡王,親王可世襲。

郡王,中國古代爵位等級。名稱西晉開始出現。唐宋以後,郡王是親王低一等的爵號,多封給宗室,也有臣下得封郡王。

唐代以後,郡王通常是親王無法繼承爵位的其他兒子的封號,繼承爵位的嫡子封是世子,別的封為郡王。

擴充套件資料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西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

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某王(如秦王、晉王),其封地稱國(秦國、晉國等),稱為某王(如秦王、晉王),其封地稱國(秦國、晉國等),王璽稱「某國之寶」。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親王。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

13樓:玄厹利

一、親王是清代所有爵位中最高等級的一級。只用以封給皇帝近親和外藩蒙古。當然,康熙三藩之亂時為分化瓦解三藩分的平南親王則不算。

二、郡王是僅次於親王的一級爵位,所封人員的範圍也與親王相同。當然一般,清初的四王及追贈的揚古利、福康安則不算在內。

三、貝勒、貝子是清代所有爵位中位列第三的爵位(世子、長子不算正式爵位)。所封人員與親、郡王相同,只有福康安例外。

四、親王、郡王等之間的關係。

在清初剛剛入關時,各項制度尚未完備,封爵一度較鬆。順治初規定,親王嫡子封郡王(後降為貝勒 ),郡王嫡子封貝勒(後降為貝子),等等。後來為了控制封爵人數,親王的嫡子只封給不入八分公,郡王以下遞降。

始受封親郡王、貝勒貝子這些高等爵位的人數劇減。到康熙朝及以後。能夠受封親王的除了世襲的鐵帽子王外,幾乎只有皇子和極個別皇孫。

而能夠受封郡王的除了鐵帽子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外,只有親王死後,由其中的一個兒子受封。親王的其餘兒子只能被封為不入八分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等爵位,甚至有些沒有爵位。郡王除了一個兒子可以襲封貝勒外,其餘兒子也被封為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等較低階的爵位。

五、世子、長子

清初曾規定,親王嫡子一人封襲爵前封為世子,郡王嫡子一人未襲爵前封為長子,他們的區別是他們的父王爵位不同,而他們將來所要襲封的爵位也不同。世子、長子的意義相當於皇帝立的太子,一旦被封為世子、長子,就成為這個爵位的法定繼承人。一旦他們的父親去世,他們就成為毫無爭議的爵位繼承者。

爵位制度的啟示

治吏貴在以法為尊。古代社會在選賢任能,發揮官吏才幹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這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本文試就對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存在形態 發展演變及需要我們對現今公務員制度的實施需要防微杜漸的方面進行初步的 爵位是一種把人劃分為三六九等的等級制度,其弊端大於好處。先說好處,爵位的封賞既不會分攤權力...

清朝時期王爺的平妻是什麼,關於古代的平妻一說

平妻,是一夫多妻制度下的一種親屬稱謂,一名以上正妻稱為平妻,又稱兩頭大,即兩個都是大老婆,又有對房之稱,即與正房對等。與妾不同的是平妻不需向元配行妾禮,但實際上的地位仍然不及元配,平妻仍然要稱元配為大姊。平妻其實也是妾的一種,就是清朝時候的個別 中描述的,個別商人做生意,家裡有個妻子,然後一直出門在...

戰國時期君是什麼爵位,春秋戰國時期的爵位問題

周王室分封的,是國君,有五等爵位 公 侯 伯 子 男。到戰國諸侯都稱王 我們統稱諸侯。君是諸侯分封的,在自己諸侯國內的采邑,這些采邑的統治者,我們稱之為君。大的采邑的統治者有稱侯的 如成侯鄒忌 他們沒有具體的俸祿,君 侯 可以在自己的采邑裡收稅。君的封地一般是五十里左右,一千戶左右。侯可以是五百里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