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空白
1、仔細看,調查研究、細緻深刻地**。
出自:《說文》:察,複審也。意思是察就是仔細的看。
如:觀察(仔細察看客觀事物或現象);覺察(發覺,看出來)
2、明察,知曉。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據實情處理。
如:察士(能明察事理的人);察議(察明情節而議定處分,通常指過失較輕者)
3、調查;考察。
出自:《呂氏春秋·察傳》:夫傳言不可以不察。意思是如果是傳言不可以不調查。
如:察勘(實地調查);察訪(詳細調查)
?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esrc="https:
com/500fd9f9d72a60593a9df79a2634349b023bbaa4"/>
4、分辨。出自:《新語·道基》: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意思是嘗百草的果實,分辨它酸苦的味道。
5、考察後予以推舉,舉薦。
出自:《史記·刺客傳》:乃察舉吾弟。意思是考察後予以推舉我的弟弟。
如:察舉(選舉,選拔);察廉(舉廉);察選(察舉,選拔)
6、明顯;精明。
出自:東方朔《答客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夥伴。
"察"在古漢語中意思
中國古代的察舉制度有哪些,請按朝代列舉出來
2樓:小黃瓜愛青蛙
察舉,主要是指在漢代實行的一種自下而上選拔人才的制度。察舉就是考察以後予以薦舉的意思。朝廷根據不同的需要設立各種科目,指定有關的**擔任舉主,依照規定貢上相應的人才,經朝廷檢定後給予錄用或升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雖把中國統一起來,但是秦朝只有短短15年的國祚,其間實行「**集權制」 ,地方行政則實行「郡縣制」。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是漢朝(包括西漢及東漢時期)的天下,長達400餘年。
在這期間裡,從**到地方的行政**,主要是用「察舉」的辦法產生,即由地方長官在自己管轄區內考察選拔人才,按照一定的科目和標準,向****推薦(舉),再經過適當考核(察),授予官職。
漢代正式實行察舉制度,是在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當時有一位大思想家董仲舒,奏請漢武帝實行固定的選才辦法──規定每個郡國要向**推薦一名「孝廉」 。漢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議,公佈了具體名額分配和科目要求。
從此,察舉就成為漢代主要的選官制度。到魏晉南北朝,這個制度仍在推行,但主要是通過九品中正制的選舉形式,察舉制度已非當時主要的選才辦法。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的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應該是:通過了解自己可以瞭解別人,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共性,差別不是很大,而後一句意思也相同;通過了解當今而瞭解古時;**結合上下文就可以知道大概了***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4樓:高樓居士
觀察分析自己,就可以知道別人。
觀察分析今天,就可以知道各代會怎樣。
“所以”古代意思是”
5樓:日炎風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2.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 舜 冠,所以不對。”
5.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勝 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6.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 唐 劉肅《大唐新語·諧謔》:
“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7.可以。
《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8.所作,所為。《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6樓:浮華如衣
以所,就是憑什麼的意思。
7樓:旁天藍萬曜
(1)今: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他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古:……的原因。
例句: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使楚》
(2)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3)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4)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古漢語中“舉”“察”“擢”有什麼區別?都是什麼意思??
“爭”在古文中的所有意思, 去 在古文當中的所有意思
爭 1 會意。金文字形,上為 爪 手 下為 又 手 中間表示某一物體,象兩人爭一樣東西。從又,義同。本義 爭奪 2 同本義 爭,彼此競引物也。一切經音義 引 說文 爭所有餘。墨子 公輸 幾隻早鶯爭暖樹。唐 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民爭負薪。資治通鑑 唐紀 人爭鬻之。明 劉基 賣柑者言 3 如 爭座 爭座...
去 在古文當中的所有意思, 所以 在古文當中是什麼意思?
文學嘗試 一 動詞 1 本義 會意兼形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 大 下面是口 或作 凵 表示人離開洞口或坑坎而去。2 離開。東向馳去。清 魏禧 大鐵椎傳 向東邊飛奔離開。3 去除。去死肌,殺三蟲。唐 柳宗元 捕蛇者說 去掉腐肉,滅殺各種蟲子。4 相距,遠離 去村四里。清 徐珂 清稗類鈔 戰事類 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