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在古文中的所有意思, 去 在古文當中的所有意思

2021-05-08 13:49:45 字數 6706 閱讀 5317

1樓:匿名使用者

爭(1) (會意。金文字形,上為「爪」(手),下為「又」(手),中間表示某一物體,象兩人爭一樣東西。從又,義同。本義:爭奪)

(2) 同本義

爭,彼此競引物也。——《一切經音義》引《說文》

爭所有餘。——《墨子·公輸》

幾隻早鶯爭暖樹。——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民爭負薪。——《資治通鑑·唐紀》

人爭鬻之。——明·劉基《賣柑者言》

(3) 如:爭座(爭座次;爭高低);爭立(爭奪王位);爭國(爭奪君位);爭惡(爭奪險要之地);爭標(爭奪優勝);爭重(爭奪帝位、王權)

(4) 辯論;爭論

爭者事之末也。——《國語·越語》

在醜不爭。——《孝經》。注:「競也。」

分爭辯訟,非禮不決。——《禮記·曲禮》

有競有爭。——《莊子·齊物論》。注:「對辯曰爭。」

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5) 如:爭抗(抗爭;抗衡);爭讓(爭執);爭口(爭論);爭高低;爭言(爭辯;爭吵)

(6) 爭勝,爭著

爭割地而賂秦。——漢·賈誼《過秦論》

爭奔走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爭延之使奏其技。——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諸將果爭前抱持之。——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7) 如:爭心(爭強好勝的心理);爭途(搶佔道路。亦喻爭奪地位);

爭求(競相追求);爭妍(競相逞美);爭長(爭行禮先後;爭相增長);

爭奇(競相逞其奇特)

(8) 爭鬥

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資治通鑑》

(9) 如:爭跤(摔跤);爭交(摔跤)

(10) 競爭;較量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1) 如:爭校(爭競,計較);爭春(爭豔於春日);爭進(為仕宦而相爭);

爭張(爭競,誇張);爭棋(下棋爭勝);爭強(爭為強者)

(12) [方]∶欠

爭賬還錢,又不犯王法。——巴金《兄與弟》

(13) 相差

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唐·杜荀鶴《自遣》

(14) 如:爭些個(差一點);爭些兒(差一點兒;險些);爭不多(差不多);

爭差(差錯;差別)

2樓:

爭,zhēng ,解釋有:力求獲得,互不相讓:爭奪,競爭,爭長論短;力求實現:

爭取,爭氣,爭勝;方言,差,欠:總數還爭多少; 怎麼,如何(多見於詩、詞、曲):爭不,爭知,爭奈;讓

「爭」在古文中的所有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爭 (1) (會意。金文字形,上為「爪」(手),下為「又」(手),中間表示某一物體,象兩人爭一樣東西。從又,義同。

本義:爭奪) (2) 同本義 爭,彼此競引物也。--《一切經音義》引《說文》 爭所有餘。

--《墨子·公輸》 幾隻早鶯爭暖樹。--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民爭負薪。--《資治通鑑·唐紀》 人爭鬻之。

--明·劉基《賣柑者言》 (3) 如:爭座(爭座次;爭高低);爭立(爭奪王位);爭國(爭奪君位);爭惡(爭奪險要之地);爭標(爭奪優勝);爭重(爭奪帝位、王權) (4) 辯論;爭論 爭者事之末也。--《國語·越語》 在醜不爭。

--《孝經》。注:「競也。

」 分爭辯訟,非禮不決。--《禮記·曲禮》 有競有爭。--《莊子·齊物論》。

注:「對辯曰爭。」 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

--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5) 如:爭抗(抗爭;抗衡);爭讓(爭執);爭口(爭論);爭高低;爭言(爭辯;爭吵) (6) 爭勝,爭著 爭割地而賂秦。--漢·賈誼《過秦論》 爭奔走焉。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爭延之使奏其技。--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諸將果爭前抱持之。--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7) 如:

爭心(爭強好勝的心理);爭途(搶佔道路。亦喻爭奪地位); 爭求(競相追求);爭妍(競相逞美);爭長(爭行禮先後;爭相增長); 爭奇(競相逞其奇特) (8) 爭鬥 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資治通鑑》 (9) 如:

爭跤(摔跤);爭交(摔跤) (10) 競爭;較量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1) 如:爭校(爭競,計較);爭春(爭豔於春日);爭進(為仕宦而相爭); 爭張(爭競,誇張);爭棋(下棋爭勝);爭強(爭為強者) (12) [方]∶欠 爭賬還錢,又不犯王法。

--巴金《兄與弟》 (13) 相差 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唐·杜荀鶴《自遣》 (14) 如:爭些個(差一點);爭些兒(差一點兒;險些);爭不多(差不多); 爭差(差錯;差別)

『去』在古文當中的所有意思

4樓:文學嘗試

一、動詞

1、本義:會意兼形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離開洞口或坑坎而去。

2、離開。

東向馳去。——清· 魏禧《大鐵椎傳》(向東邊飛奔離開。)

3、去除。

去死肌,殺三蟲。——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去掉腐肉,滅殺各種蟲子。)

4、相距,遠離 。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距離村子四里路。)

5、前往,到別處,跟。

公然抱茅入竹去。——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大庭廣眾之下抱著茅草到竹林中去。)

6、失掉; 失去。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大業已經失去,真的十分遺憾。)

7、拋棄,捨棄。

是君臣、父子、兄弟盡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當臣子的心懷利害關係以侍奉國君,作為兒女心懷利害關係以侍奉父母,作為弟弟心懷利害關係以侍奉兄長,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間最終會捨棄相互親愛的關係和最佳行為方式,心懷利害關係的目的來交往,這樣的交往最後不消亡,是沒有的事。)

8、去世,死亡。

日月還復周,我去不再陽。——晉· 陶淵明《雜詩》(日月還會周而復始,而我死去之後便不會復活。)

二、形容詞

1、過去了的 。如:去歲(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過去的歲月)。

2、通「怯」。膽小,畏縮 。

三、介詞

在。表示時間或處所。

去裡面一字兒擺著三隻大酒缸。——明代施耐庵《水滸傳》

(在裡面一字擺著三隻大酒缸。)

擴充套件資料

「去」的字源演變

去,甲骨文(大,人)+(囗,聚邑),像一個人跨步離開村邑。

造字本義:動詞,離開住地,前往他方。

金文基本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將金文字形中的「囗」(村邑)寫成「凵」(厶)。有的篆文在「去」的字形上加「戶」(門),強調「出門遠行」。

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凵」 草寫成「折」加「點」的「厶」。

楷書將隸書字形中的「人」簡化成了「土」;至此「去」的字形中「大」(人)形消失,「囗」(邑)形消失。從本義看,「出」是離開本邑本營而他徵;「去」是離開某一聚居區而至他鄉。

爭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像:非是爭師傅一個人的爭 和 哪爭師傅一個的爭是什麼意思?

5樓:嘲笑三步顛

爭,baizheng,從爪從彐從手。引也。凡言du爭者,皆謂引之使zhi歸於己。

(1) 會意。金dao文字形,上為「回爪答」(手),下為「又」(手),中間表示某一物體,象兩人爭一樣東西。從又,義同。

本義:爭奪。(2) 同本義 ,力求獲得,互不相讓:

爭奪、競爭、爭長論短;力求實現:爭取、爭氣、爭勝;方言,差,欠:總數還爭多少; 怎麼,如何(多見於詩、詞、曲):

爭不、爭知、爭奈。

6樓:メ唯一♂只為你守候

第一個是 不 第二個是爭取

舉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7樓:匿名使用者

1、拿起;提起 [hold up]

舉全吳之地。——《資治通鑑》

白話釋義:舉全東吳的土地。

2、飛,飛起;飄動 [fly]

九萬里風鵬正舉。——李清照《漁家傲》

白話釋義: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

3、仰起;抬起 [face upward;raise]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 李白《靜夜思》

白話釋義: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

4、推薦;選用 [recommend;choose]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白話釋義:君子不把話舉人,不因人廢言。

組詞如下:

舉重、義舉、壯舉、創舉、舉隅、盛舉、舉止、檢舉、舉目、舉報、舉措、抬舉、舉事、包舉、舉例、舉人、舉薦、一舉、薦舉、列舉、保舉、挺舉、舉凡、舉哀、應舉、舉兵、科舉、舉火、舉要、舉國、

擴充套件資料

字形演變

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擧,對舉也。從手,與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舉,兩手相對,同時舉起。字形採用「手」作邊旁,採用「與」作聲旁。

組詞解釋:

1、舉重:扛抬重物。體育運動專案之一。運動員以抓舉、挺舉兩種舉法舉起槓鈴。

2、義舉:舉義起事。

3、壯舉:偉大的舉動;壯烈的行為。

吳晗 《學習偉大祖國的歷史》:「 鄭和 就是一個在世界歷史上有傑出貢獻的航海家,他帶領二萬幾千人七下西洋的壯舉,比 哥倫布 的航海事業還早。」

4、創舉:前所未有的舉動。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二章:「這是歷史上--不但 中國 歷史上,恐怕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次驚人創舉。」

5、盛舉:盛大的活動;美事。

魯迅 《三閒集·「革命軍馬前卒」和「落伍者」》:「 西湖 博覽會上要設先烈博物館了,在徵求遺物。這是不可少的盛舉。」

8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中的「舉」[jǔ] 有如下一共16個意思:

1、用作動詞,釋義:舉起;擎起。

古文出處:戰國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吾力足以舉百鈞。」

古文釋義: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

2、用作動詞,釋義:拿,用。

古文出處:西晉 家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古文釋義:我不能拿整個吳國的土地,十萬大軍,被別人控制。

3、用作動詞,釋義:舉出;提出。

古文出處:西漢 司馬遷《屈原列傳》:「舉類邇而見義遠。」

古文釋義:所用材料例貼近生活而表達的意義卻極其深遠。

4、用作動詞,釋義:起身;騰起。

古文出處:秦 呂不韋《呂氏春秋•論威》:「兔起鳧舉。」

古文釋義:像兔敢奔跑,像野鴨急飛。

5、用作動詞,釋義:掛起;升起。

古文出處:西晉 家陳壽《赤壁之戰》:「中江舉帆。」

古文釋義:到江中心升起船帆。

6、用作動詞,釋義:推舉;推薦。

古文出處:三國兩晉 李密《陳情表》:「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古文釋義:後來的刺史名榮薦舉臣為秀才。

7、用作動詞,釋義:舉用;任用。

古文出處:西漢 司馬遷《屈原列傳》:「莫不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古文釋義: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為自己服務,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

8、用作動詞,釋義:發動;興起。

古文出處:漢 賈誼《論積貯疏》:「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

古文釋義:離朝廷遠的地方懷有二心的人會合並起來爭相**。

9、用作動詞,釋義:舉行;實行。

古文出處:西漢 司馬遷《陳涉世家》:「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古文釋義:現在逃跑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好嗎?

10、用作名詞,釋義:舉動;行為動作。

出處:梁啟超《譚嗣同》:「全在天津閱兵之舉。」

釋義:全部在閱兵的舉動。

11、用作動詞,釋義:攻克;攻佔。

古文出處:漢 賈誼《過秦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古文釋義:向南佔領漢中郡,向西攻取四川地區。

12、用作動詞,釋義:完成;成功。

古文出處: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

古文釋義:為什麼還不做衣裳?不要讓婚事辦不起來!

13、用作動詞,釋義:生育;養育。

古文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列傳》:「其母竊舉生之。」

古文釋義:他的母親還是偷偷把他養活了。

14、用作動詞,釋義:檢舉;揭發。

古文出處:唐 柳宗元《時令論上》:「恤孤寡,舉阿黨。」

古文釋義:救濟孤寡群眾,揭發徇私枉法的人。

15、用作名詞,釋義:科舉;科舉考試。

古文出處:唐 李朝威《柳毅傳》:「有儒生柳毅者,應舉下第。」

古文釋義:有一位叫柳毅儒生,去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考中。

16、用作動詞,釋義:中舉;考中。

古文出處:清 周容《芋老人傳》:「乙先得舉,登仕路。」

古文釋義:後來乙先考中及第,進入官場當了官。

「舉」的字形演變:

「舉」字的組詞:

1、  扛起、抬起、往上託。【組詞】:「舉手」、「高舉」。

2、  推薦、推選。  【組詞】:「推舉」、「選舉」。

3、  提出。  【組詞】:「列舉」、「檢舉」、「舉例說明」。

4、  興起、發動。  【組詞】:「舉義」、「百廢待舉」。

5、  行為、動作。  【組詞】:「壯舉」、「義舉」、「善舉」、「一舉一動」。

6、  舉人的簡稱。  【組詞】:「武舉」、「中舉」。

7、  全部的、整個的。  【組詞】:「舉國上下」、「舉世公認」、「舉國歡騰」。

去 在古文當中的所有意思, 所以 在古文當中是什麼意思?

一 動詞 1 本義 會意兼形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 大 下面是口 或作 凵 表示人離開洞口或坑坎而去。2 離開。東向馳去。清 魏禧 大鐵椎傳 向東邊飛奔離開。3 去除。去死肌,殺三蟲。唐 柳宗元 捕蛇者說 去掉腐肉,滅殺各種蟲子。4 相距,遠離 去村四里。清 徐珂 清稗類鈔 戰事類 距離村子四里路...

或字在古文中所有的意思,或在古文中的所有意思

或 hu 在古文中可以作代詞 副詞 動詞 連詞。1 代詞。表示有人,有的 人或事 如 或立或臥。觀巴黎油畫記 或百步而後止。寡人之於國也 2 副詞。表示不肯定,或許,也許。如 猱進鷙擊,或能免乎?馮婉貞 表示間或,有時。如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歸去來兮辭 或長煙一空。岳陽樓記 3 動詞。通 惑 迷惑...

古文中命的幾個意思和例句,數在古文中所有的意思例句

m ng 動 差使 命令。歸去來兮辭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名 命令。版陳情表 權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名 命運 天命。論積貯疏 大命將泛,莫之振救。論語 顏淵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名 生命。陳情表 母孫二人,更相為命。動 命名。琵琶行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 琵琶行 動 任用。越婦言 天子疏爵以命之...